「深度」今年中超施行的新政策 除了质疑我们收获了什么

2018赛季中超落幕,是时候回望今年那些备受外界争议,又对联赛产生着或多或少影响的政策。今年的中超联赛政策变化主要有:U23球员政策、外援出场政策多次调整,视频助理裁判(VAR)全面启用,联赛中后期建立U25(25岁以下)国家队集训营征调球员,继续实行引援调节费制度等。

每当政策颁布后,相同的一点就是引起全网热议,纵使有零星半点的叫好声,也难以抵挡众口非议。赛季前似乎就已经下了结论,更多的U23球员出现在联赛里就一定会降低联赛观赏度,VAR的引入也将破坏比赛进程和观球乐趣,至于后半程出现的国家队集训营征调一事,更是遭到铺天盖地的质疑。改革关键期的这一个赛季过去了,中超收获了什么?

VAR提升质量成事实 为何争议声不断?

今年,中超联赛本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想法,引入VAR视频裁判技术。VAR的使用总体而言对中超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彻底杜绝了越位进球,在强强对话的关键场次上均有发挥,包括上港主场对恒大的第13轮补赛,国安客场挑战恒大等,展现了关键作用,数据显示VAR介入纠错率达到41%(即VAR介入后,裁判更改原有判罚的比率为41%),裁判判决的总体准确度已从93%上升至近99%。


「深度」今年中超施行的新政策 除了质疑我们收获了什么


但是为何如此明显的进步却依然遭受非议?

或许,足球裁判有时候并不只是决定一瞬间的对错。黑衣法官亦是凡人,场上的四名裁判员要时刻掌握22个人和1个球的状况,难免会有所纰漏,VAR的辅助让重大错漏判消失,对于裁判来说,在网络信息时代下,总体的舆论环境能对他们进行减压和释放。

但是有了好的工具,在使用的时候,国内的裁判员呈现出了比较强的依赖性(使用VAR的频率较高)——

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2018中超联赛第14轮,上海上港客场挑战北京人和,第3分钟,奥斯卡打入1球。单看以下的进球回放,无论是什么等级的“杠精”都难以找出进球无效的理由。


「深度」今年中超施行的新政策 除了质疑我们收获了什么


但当值主裁判王竞观看VAR后判定上港几秒之前有艾哈迈多夫抢断时犯规在先,进球无效。


「深度」今年中超施行的新政策 除了质疑我们收获了什么


光从VAR使用的情况——改变比赛走势的“明显错漏判”,具体为进球前可能发生的犯规行为、点球、红牌以及纪律处罚错对象等,王竞接受视频助理裁判的提醒,选择回看后改变决定这并没有太大问题,可是在艾哈迈多夫抢断之前,王竞的观察视角就在皮球左后方近侧,他第一时间没有选择吹罚犯规,换言之,他的第一判断是抢断并不犯规,随后得到提醒后又进行改判。

这或许是一种很好的“不背锅”的选择,裁判员在自身观察视角非常清晰的情况下,依赖于VAR的判罚,从而使比赛造成了不必要的中断,并且把一粒精彩的进球判为无效,比赛暂停了2,3分钟,在中超现今在海外有直播的情况下,让中立观众产生糟糕的观感。

王竞这次对于VAR的使用是本赛季国内裁判员对于VAR使用的缩影,关键场次上,中国足协选择由外籍裁判执法,本土裁判仅从多次选择VAR回看这一行为上来说,明显是水平和自身信心有所缺乏,尽管马宁领衔的裁判组继陆俊之后,再次获得执法洲际性决赛赛事的机会(本赛季亚冠决赛首回合,鹿岛鹿角对阵波斯波利斯),但整体中国裁判的水平仍需要提高,不能过于被科技手段所绑架,要牢记VAR的宗旨为“最小的干扰,最大的受益”。

【视频-盘点中超五大VAR判罚:暴力鸟手球在先 朴成是否触球无定论】其次,VAR一出,是否就可以摆平所有问题?

中超的VAR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硬件设施的提升最值得关注。中超的VAR系统与国际上相同,比赛配置1+3的裁判组合,工作平台配备了6台主电脑。但是,中超赛场标准只有12个转播机位,没有极慢动作的机位,和世界杯上33个电视转播机位,其中8个是超慢动作摄像机位,4个是极慢动作摄像机位的配置判若云泥。每一次查看VAR都要花去更多的时间,且有时甚至无法帮助到裁判判罚。

除此之外,中国足协今年大力普及规则,也意在提高中超联赛受众的水平,但由于视频助理裁判作为一项足球裁判的新兴技术,并不能在民间实现普及和使用,这就导致了在比赛中,对于VAR的使用观众往往不了解为何裁判员在某些时刻会选择视频回看,对裁判员一定程度上产生不信任和疑惑,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比赛中断的次数增多,会影响受众的观感和体验,更加熟练掌握使用VAR并且裁判组实现更好、更快的沟通是裁判们的必修课之一。

在下赛季,经过今年一整年的“试水”之后,相信中超的裁判员能够更好使用这项技术,为球迷们带来流畅、公平和精彩的联赛。

2.0“加强”版U23政策不幸被“削弱”

今年的球员出场新政中规定,每场比赛最多只允许三人次外援出场,至少一名U23球员首发,不要求U23球员90分钟内始终在场,U23球员出场人次必须至少与外援出场人次持平。中超外援全年累计报名人次由7人缩减为6人。

U23政策对于本赛季中超而言已经不是新鲜事,该有的槽点也在17赛季全部吐完。但和去年相比,今年的U23政策并不具备完整度,更可谓受尽折腾,赛季里屡次修改引人关注。

8月的亚运会男足比赛里,为了平衡俱乐部在联赛期球员被国字号球队抽调,足协做出了调整,“亚运期间,每队每场至少有一名U23球员首发,若俱乐部被征调1人,则U23出场数可少于外援出场数1人,若俱乐部被征调2人或以上,则U23出场数可少于外援出场数2人。”

U23男足被淘汰后恢复了原有的政策,但没出几日,随着足坛生僻词“国家集训队”的出炉,U23政策再度修改。

中超中甲各队中,若有球员被男足国家队、男足集训营、U21国足、U19国足征调,都将按照人数减免U23球员硬性上场规定。但上百人的抽调使得中超所有俱乐部到赛季结束都将不受到U23政策限制。U23政策在下半赛季的后半段名存实亡。

但从完整使用U23时间段的质量而言,U23二代政策的效果实际不如一代。去年,胡靖航、高天意、邓涵文、唐诗、黄政宇、何超、韦世豪等众多新星崭露头角,反而今年仅有黄紫昌、郭全博、陈彬彬几位U23适龄球员被大家记住。


「深度」今年中超施行的新政策 除了质疑我们收获了什么


从一组数据来看,2017赛季比赛时间能超过2000分钟的U23球员有5人,18赛季却只有寥寥1人。也就是说,能在球队稳定占据主力位置的U23球员相比去年还要更少。

今年,接近8成的球队都会选择使用3外援与3名或更多的U23球员登场的方式完成政策要求,后来发现,人数的增加并不代表出场时间能够有所增长。18赛季,65%的U23球员出场时间都低于500分钟,在多数球队选择3外援出场的条件下,除了首发U23以外,剩下的年轻球员很多时候都是比赛尾声登场,用对策来满足政策的做法依然充斥在联赛里。

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联赛期各级国字号的征调要比去年更加频繁,而优秀的年轻球员多少也遭受FIFA病毒的侵扰。年初大红大紫的黄紫昌就是典型的例子,连入三个级别的国家队,下半赛季遭受伤病困扰,联赛出场时间大打折扣。

【视频-2018赛季五大U23进球 韦世豪世界波高华泽天外飞仙】引援调节费制度非天堑 适当限制难改大局

去年夏天,足协发布关于收取引援调节费的规定:

各中超和中甲俱乐部引入外援的支出不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约573万欧元)/人次,引入国内球员资金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人次的俱乐部,缴纳的调节引援调节费用将全额返还给俱乐部用于青训,但不能冲抵俱乐部青训预算。若引援支出超过以上标准,则需等比例全额缴纳引援调节费。

这一规定在今年同样适用,但要知道的是,早些年这一引援价位还能淘到扎哈维、埃尔克森等超级外援,但如今中超的外援水准早已到达4500万欧元的水平。在德国转会市场网上,中超联赛冠军上港阵中的四外援里,奥斯卡、胡尔克的身价分别为2160万欧元和1890万欧元,大大超出不收取调节费的上限,只有在中超征战多个赛季的埃尔克森和亚洲外援艾哈迈多夫不需要缴纳引援调节费。联赛第二的广州恒大阵中,只有阿兰一名外援在支出限额以内。

值得一提的是,在联赛前5的球队里都有身价超出限额的外援,这客观反映超级外援与成绩的相关关系。


「深度」今年中超施行的新政策 除了质疑我们收获了什么


政策的初衷是倡导理性投入、缩小上下游球队差距、提高联赛观赏度。不过对于几家争冠俱乐部而言,这一政策根本无法阻止他们在转会市场四处求购,因为超出限额并不是违规违纪,只不过是要多交一笔钱,想要保证球队成绩,从今年的情况看,几大俱乐部都愿意为此慷慨解囊,北京国安曾为巴坎布、比埃拉,大连一方曾为卡拉斯科,天津权健曾为莫德斯特缴纳转会调节费。

至于曲线引援这一乘间抵隙的行为,在足协各项处罚都愈发严厉的当下,没有俱乐部会去触碰这条红线。

总而言之,尽管中超整体对外援的投入有所下滑、出场人数被缩减,但却并不影响外援越来越出色的表现。塔利斯卡、卡拉斯科、巴坎布这样的超级外援的加入,9名外援入选世界杯阵容也是侧面反映中超外援的表现与水准更进一步,进入超级外援时代。只不过,靠着前些年金元时代攒下的老底,不知可以维持多久。

【视频-中超外援表现上演冰火两重天 权健2大外援出逃暴力鸟回归天河】
重视足球文化积淀 具体实施有待观察

去年年底,中国足协在武汉召开职业俱乐部会议上表示,为了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百年俱乐部,将大力推动俱乐部名称中性化:

俱乐部名称的稳定是培育球迷群体和球迷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打造百年俱乐部的前提。各俱乐部要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优化股权结构,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渐实现俱乐部名称的中性化和非企业化。

如今一个赛季已经过去,尚未看到具体措施,此前有传言称北京国安或因为这一政策删去“国安”二字,但这一消息立马被辟谣。同时,有记者也提到,所有俱乐部都将改中性名字,剩下2年的时间,究竟这一改革方案能否彻底落实,还有待时间的证明。

下半年还有一则消息令球迷欣喜:

2019赛季的球衣将会加上球员的名字,“比赛服背后广告位置,从号码正上方变为号码正下方,号码正上方的位置,留给球员英文或拼音名字。”

球衣没有球员名字一直被大众诟病,作为一个国家的顶级足球联赛的最直观名片,但中国联赛自1994年职业化以来,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等因素,一直都没有在球衣背后印上球员名字的传统,在球衣背后的号码上,常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广告。但在亚冠和足协杯赛场,中超球队的球衣都有将名字印在上面。这种情况放眼世界足坛也是一股“泥石流”一般的存在,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毫无市场化和职业化意识的联赛。如今的这一改动,也体现出足协往后更加注重足球文化积淀的改革方向。

国家集训队交给时间打分 U23联赛试点盼收成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集训队训练营,一个百度百科10月才添加的新词条,它充斥在近来各大足球媒体平台的字里行间。

从各中超和中甲俱乐部抽调共55名球员,组建成国家男足集训队第一期训练营即将在11月19日结业,二期的44人名单已经相继出炉。从它的出现伊始就质疑不断,但它似乎已经成熟的像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已经计划完善的重要政策,由于关系到军事机密和球队的备战情况,中国足协平时禁止训练营的球员使用手机,同时也下达噤声令,禁止接受媒体采访,平日里很难得到集训队的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