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大寨,罕見生產生活老照片,全國農業學大寨


昔陽縣的大寨村位於虎頭山的一個坡面上,村中間是一條溝。在人民政權建立前夕,全村有約800畝耕地,64戶人家,190多口人。這些耕地如果平均佔有的話,每戶約合10多畝。

大寨窮也沒有窮出名來,因為太行山深處的鄉村普遍很窮,大寨並非特殊。大寨村之所以名聞天下,是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村裡出了個陳永貴。

在他的領導下,大寨村民自力更生、戰天鬥地、艱苦創業,重新安排家鄉的山河面貌,從而引起了世人的景仰。而在陳永貴之前,大寨幾乎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印記。

民國年間編修《昔陽縣誌》,儘管大寨距縣城只有5公里, 但由於“無可道也”,縣誌竟連大寨的村名都不記載。

大寨在45年解放,46年組織了互助組,53年辦合作社。合作社時期,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同志以及賈進才、賈承讓、梁便良、宋立英等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組織廣大群眾,走集體化的道路,首先向群山惡水展開宣戰。

制定出十年造地規劃,他們就憑著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钁頭、兩個籮筐不分晝夜的苦幹,河溝造良田,山坡造梯田,花去了十年的工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溝八梁一面坡,修成了畝產千斤的高產、穩產海綿田。不僅解決了大寨人的溫飽問題,而且每年上交國家20多萬斤餘糧。

在陳永貴同志的帶領下開展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重建家園的熱潮。我們日戰大寨田夜戰新農村,花費了五年工夫,一個嶄新的大寨,展現於人們面前。

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是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針。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築盤山公路12華里,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華里,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

國際國內客人在十五年內到大寨的人數達1000萬人次。大寨人把鼓勵和鞭策變為動力,不斷髮展,不斷前進。工作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

挑著石塊的農民

冰鎮汽水

熱火朝天的工地

正在蓋房子

繁忙的工地



大寨村自己辦的幼兒園

大寨村的孩子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