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解放前,寧市的民生路、興寧路是全市繁華的商業中心,它的形成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解放前的凌鐵水廠]
南寧,古稱邕州。位於南寧平原的中央,附近丘陵起伏,氣候良好,適宣人群聚居。據史書記載,宋,邕州官吏劉初築城防守。明,城內用籬笆等隔成小巷。清,城裡的街道已漸見雛型。
南寧,前臨左右兩江,上通雲南、貴州,下達捂州、廣州,陸路四通八達。


南寧是左右江的匯合處,是水陸運輸的樞紐,成為鬱江上下游的一條紐帶的商品集散地,漸漸地成為僅次於梧州商業的大區,大大地促進了桂南和雲貴地區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解放前的仁愛路]
鴉片戰爭前後,帝國主義大肆入侵我國
。帝國主義者因龍州商業頻於蕭條,法國一再催逼將南寧開闢商埠。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有所謂報]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1906年2月6日廣東《有所謂報》刊登一則消息:“聞駐京英使照請外務部,須將廣西省南寧府從速開作通商口岸,其意系仿法國運動欲在該處獨佔利益。”英國的意圖在於打破法國對南寧的壟斷,在列強的壓力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終於在1907年1月1日,正式開放南寧為通商口岸,並同時在今區保育院到河邊一帶開闢了商埠區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南寧的解放路最初叫沙街]當時,在南寧居留的英、 法、日等外國人約25名,大多從事商業活動。由於開港時間較短,商業尚未能有很大發展。但由於南寧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上得天獨厚,驛道運輸十分困難,運輸費用昂貴,水運比擇運要經濟很多;木帆船便不適應水運的發展了。


隨著輪船業的興起,廣東、江西等省商 人相繼湧進南寧,通商貿易才逐漸發展,商業頗為興盛。外國商品向南寧縱深滲透,內地的自然經濟基礎逐步解體了。當時,法、英、美、德的商人在南寧低價收購大米、花生、豆類、 雞鴨旦和茶葉,進口商品有煤油、紡織品、紙菸、火柴等,尤以煤油在南寧大量銷售,如美孚公司在南寧淡村修建煤油倉庫,興建碼頭,囤積煤油中轉向左右江傾銷。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邕江碼頭]
官僚地主、高利貸者在市場上通過經營資本主義商業,大量收購農副土特產品,牟取暴列
。這些商號包括外商和官僚地主,經紀人也相繼出現,他們不僅在南寧而且沿左右江大量收購糧食、牛皮、八角、茴油、雲耳、木耳,山瑞、蛤蚧等商品遠銷廣州磚運香港出口。
當時,南寧有航運公司數家,共有輪船近二十艘,經營客貨運輸, 這些商船來往龍州、百色、南寧、梧州、廣州之間。據一九一六年的統計,南寧海關關稅收 入為十六萬三千兩(銀元),南寧的商業繁榮可窺見一斑了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民生路]
南寧的倉西門大街(今民生路)是由城東北向西南直通邕江岸邊碼頭的主幹道,下走地形 急降,直通碼頭,東下西上的貨物雲集於此並經此運進民生路。為了適應衙署官僚及其隨員、家屬居住及生活消費的需要;加之富商巨賈、官 僚買辦利用對外貿易,內則剝削人民,外則居奇制勝,獲得厚利,均在城內買地建屋,於是, 各種商業店鋪紛紛在民生路和興寧路建立,新的街道出現了,以此作為中心從事商業活動, 商業區較前更為繁榮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解放前的興寧路]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舊省會由桂遷邕,城內人口陡增,來往客商增多,由於南寧商業的發展,其它行業如飲食、客棧業也相應的發展。
民生路和興寧路就逐漸形成一個商業中心,這個商業中心的特點是文房四室、線裝書籍、石印、刻印,成衣等商品比較齊 全,輔以土特產、百貨、藥材等色色俱備,各種雜貨、古董金器均有供應,在飲食業中,也興建了包辦酒席的飯館,加之新建電力公司,商店俱開夜市。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新華路全景]自舊省當局開闢馬路計劃後, 城內外的解放路、中山路、民族路共和路也陸續發展興建,另成一個格局。至三十年代前後, 萬國酒家、金龍酒家、大南電影院、新世界大戲院、先施公司、新聯藝照相館均在民生路和 興寧路營業,城內日趨繁華。

解放前南寧商業中心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