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射了多少子彈需要更換槍管?

SCREPULIC


實際上這個問題並沒有確切答案,槍管壽命與其本身材料、工藝質量有關,與具體的實際使用條件也有關,所以真實情況能打多少發子彈並沒有定論,而我們所說的槍管壽命通常指的是“規定操作及環境條件下,試驗測試出來的數據”。

▲槍管加工材料

使用條件對機槍槍管壽命的影響

對於機槍來說(特別是大口徑機槍),其使用壽命主要取決於槍管壽命,先不說不同規格型號的槍械,即使是同種機槍,連續射擊時,一個射擊循環的幾分鐘內將連續發射幾百發子彈,槍管會承受連續多次高溫、高壓火藥氣體作用,槍管壽命也會有不同表現。根據綜合試驗的數據發現,“環境溫度、一個冷卻週期內射彈總量、換彈箱停留時間”等具體使用因素,對大口徑機槍槍管壽命影響頗大。

▲一名烏克蘭士兵正在使用DHsK 12.7mm重機槍進行射擊

在槍械研製過程中,替班都會進行綜合壽命試驗,對於大口徑機槍來說,連續射擊會使槍管壁承受多次劇烈火藥氣體脈衝熱和膛壓載荷作用,槍管內鉻層會發生疲勞破壞。在鍍鉻層與槍管鋼結合部位(兩種金屬接觸面是屬於結合力薄弱位置)將首先出現疲勞裂紋並逐漸擴展,最終將導致槍管鉻層的脫落。在槍管鉻層破壞脫落後,無鉻層防護的槍管內膛經過幾十發射擊後就會完全燒蝕、膛線破壞、初速下降、出現橫彈,這種損壞機理一般也就是大口徑機槍槍管的損壞機理。

▲槍管機加工

以某型12.7mm口徑機槍壽命試驗為例

該槍基準射擊方案是每個該彈箱儲彈50發,前25發(8發-8發-9發)間隔三秒,後25發(8發-8發-9發),換彈箱停留間隔2分鐘,配置3個彈箱,射速550發/分鐘,標準環境溫度20℃。首先研究環境溫度的影響,試驗設置4種環境溫度(分別是:方案1,-45℃;方案2,-25℃;方案3, 20℃;方案4, 50℃),其他射擊參數依照基準射擊方案,測試槍管壽命:

▲同型號12.7mm機槍,不同溫度條件下,同樣射擊方案下的槍管壽命

其次,談談冷卻週期內射彈量的影響。我們知道,機槍一個冷卻週期內的射彈總量也是槍械的重要使用條件,對槍管壽命有重大影響。“槍械定型試驗法”規定,連續射擊一定數量槍彈後,停止射擊使槍管恢復到射擊前溫度,這段時間內的射擊彈藥數量即為“冷卻週期射彈量”。在本試驗中,也設置4種不同的“冷卻週期射彈量”(方案1:一個週期射彈250發;方案2:一個週期200發;方案3:一個週期150發;方案4:一個週期100發),在相同環境溫度、射擊方案條件下測試槍管壽命:

▲不同冷卻週期內射彈量,造成的槍管壽命變化

最後,換彈箱停留時間也對槍管使用壽命有影響,根據試驗,同等條件下當換彈箱停留時間為0.5分鐘時,槍管總使用壽命為2724發,將停留時間提高到3分鐘時,槍管總壽命可提高到4123發。

▲NSV 12.7mm大口徑機槍

當然以上說的是同種槍,不同使用條件下的槍管壽命。不同的槍械,不同的製造材料和工藝,對槍管壽命也有重要影響。通過上述試驗我們也能看出,高溫對於槍管壽命是有害的,而一個週期內射彈數量越少,槍管壽命越長(少量多次,比較有益,當然是在不影響實戰的前提下)。因此,當我們關注槍械壽命時,不僅僅要考慮設計、製造方面的事,科學使用,合理保養也很重要。


裝備空間



機槍更換槍管要取決於子彈的發射速度和子彈的量,機槍的鼻祖馬克沁重機槍由於設計年代久遠是不能更換槍管的,動圖裡面是俄版的M1930“馬克沁重機槍”,發射俄羅斯7.62×54R彈,600發/分鐘理論射速,使用250發彈箱供彈,從圖片上來看它連續發射到60發之後外包裹水箱就開始產生蒸汽了。
當射擊到200發左右時機槍的蒸汽排出口已經呈蒸汽柱狀了,其實馬克沁重機槍有外水箱當蒸汽通過膠管排到外水箱時經過冷卻又回到水的狀態了,從使用情況來看各國版的馬克沁連續發射子彈的數量在250~333發,當彈帶打完之後槍管包裹水箱裡的水都會形成蒸汽流到外水箱當中,這時不能再繼續開槍射擊了,而是要將外水箱當中的水重新倒回包裹水箱當中,否則再繼續射擊有炸管的危險。

理論上來說馬克沁重機槍這樣週而復始的水冷方式可以連續射擊3000發以上,超過這個數量就要更水了(實際上是加了酒精的冷卻液,酒精更能帶走熱量)甚至是冷卻液被完全蒸發掉,需要重新用備用的冷卻液...從槍管強制冷卻的角度來說馬克沁重機槍要好於現役的所有機槍,一戰後出現的新型號機槍大部分都是風冷,而冷卻液的密度是空氣的700倍,顯然散熱會更好。

但馬克沁重機槍的這種冷卻辦法大大的提高了槍重,槍身、槍架,在加上水箱、維修工具...加一起有40多公斤,讓整個機槍組的人數增加(6~9人)並且減慢了連隊的整體行軍速度,所以一戰結束之後各國都大力的研製風冷機槍。
MG–34通用機槍更換槍管的方式,機匣部分要從右側打開,並且扳機部分要朝上扭轉。




實戰當中不可能直接用手把槍管拽出來,而是要用石棉布,甚至乾脆將槍管倒在地上讓它自行冷卻,每一挺MG–34要配備3根槍管,其中兩根是備用的。

一般來說,MG–34/42通用機槍使用150發彈箱供彈,打完之後就要更管槍管了,因為這兩型機槍射速太快了理論射速都在1200發/分鐘 ,扣一次半徑十多發子彈就打出去了,設計這樣的高射速的目的就是為了全面壓制美蘇英法軍隊當時的輕重機槍,可問題是當時鋼鐵工藝以現代眼光來看是很落後的,也就是說鋼材的質量不好,子彈射速太快會讓槍管的“耐受性”大大的降低,為了避免槍管紅熱當機槍打完一個150發彈箱後就會更換槍管(50發或者75發鞍型彈鼓可以延後更換),降低槍管的溫度,使其恢復到正常狀態。
MG–42更換槍管,注意副射手在更換槍管使用了石棉布,否則灼熱的槍管會把手燙掉皮的。

其實,到了二戰馬克沁和M–34/42的口徑根本稱不上重機槍,只有蘇軍的Dshk和美軍的M2這樣的12.7毫米口徑才能稱得上重機槍,由於口徑更大、子彈發射藥量更多,同時也是風冷機槍它們更需要更換槍管來降低溫度。
注意“可散型彈鏈”的排出量,12.7毫米這類的大口徑重機槍就不能像7.62~7.92毫米機槍在射擊時那樣的“豪放”了,一般採用5~8發的長點射射擊方式,重機槍的主要用途是在800米之外壓制敵方的輕重機槍、狙擊手、火箭筒射手...這類較高價值的目標,由於它是連隊的火力核心也不輕易的開火,不會像步槍和輕機槍那樣的頻繁射擊,它反而是在更換槍管的這個環節上次數要低一些。


注意彈鏈供彈速度,也就5~8顆子彈的
發射量,另外重機槍由於口徑大、子彈的重量也很重,通常是50顆子彈為一個彈箱,再重供彈手就背不動了,50發子彈只能連續發射8~10次,就需要更換彈箱了,在更換彈箱的時候也可以讓槍管“歇會兒”,讓它稍稍的冷卻。

二戰期間美軍戴石棉手套給M2更換槍管,戰鬥緊張在連續發射3個彈箱後(150發)也是需要更換槍管的,重機槍槍管的耐受性也不是很高。
大口徑重機槍
在連續射擊到150發後要更換槍管,那麼現代輕機槍呢?由於科技的進步和生產量的極大提高,現代輕機槍成了戰場上廉價的消耗品,為了降低製造成本和減少生產工時,現代輕機槍大部分都不具備更換槍管的能力,圖片上是美國人測試M249輕機槍,看看它的連續發射能力,當機槍發射到150發之後槍管上的消音器就已經紅熱並且膨脹損壞了。

700發測試完畢槍管已經報廢了。這說明現代輕機槍由於射速太快,子彈與線膛高速摩擦後升溫也更快,對於槍管的磨損也是空前的,雖然現代鋼鐵冶金技術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也架不住這樣破壞性的使用。

隨著陸軍裝備的機械化和摩托化,現代步兵作戰樣式早已經改變了,不再像一戰那樣連隊裡只有2~3挺馬克沁重機槍這樣的自動武器,其它都是老式的栓動步槍...現代步兵連隊除了狙擊手之外,在槍械這個方面都是自動武器化了,並且還增加了單兵火箭筒、迫擊炮、自動榴彈發射器...這些新裝備,而且步兵與裝甲兵和炮兵、航空兵是協同作戰的,步兵在戰場上開槍的次數已經大大的降低了,輕重機槍雖然還是營連分隊的主要支援武器,但在一次戰鬥下來能打出去一兩個彈箱的子彈就已經很多了,會有更長時間來讓槍管冷卻,不至於頻繁的更換槍管。

總之,機槍是否更換槍管是根據戰場上的敵情,敵人要是太多需要進行連續性的火力壓制,那就必須要較頻繁的更換槍管,若是隻有三五個人也就幾個點射就結束戰鬥了,根本不需要更換。


皇家橡樹1972


大家都知道,槍管必須是要及時更換的,不然可能就會因為高溫而炸膛傷了士兵,但是什麼時候要更換槍管,為什麼士兵一定要帶備用槍管似乎是個比較專業的問題,許多人不是很清楚,這需要一些專業性的探討。

機槍的發明,無疑是把戰爭的殺戮提高到了新的層次,在美國的南北戰爭就出現了機槍的身影,那是加特林機槍的前身,只是當時發射需要人用手去搖,但就算如此,對當時的騎兵也是死神般的存在。但機槍無論是發明之初還是到了現在都不可避免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槍管過熱

機槍為什麼到現在任然被各國軍隊使用呢?它的最大優勢就是在子彈充足的情況下能快速的,源源不斷的發射。給敵人帶來火力壓制。有些時候在面對對手機槍掃射時,士兵連抬頭的機會都沒有。

子彈射擊的原理是利用子彈內部的火藥和槍械自帶的撞針之間的撞擊點燃產生的氣體,將子彈向前推出,正是因為這樣的高溫氣體存在於槍管內,且子彈飛出後以極快的速度和槍管之間產生摩擦,雖然會在槍管內產生超過2000度的高溫,隨著發射時間的推移,這種高溫會逐漸下降,但也有超過1000攝氏度。隨著子彈的連續射擊,這種高溫會持續下去,對槍管產生很大壓力,有一些槍械護木就因為受不了這種高溫,在射擊過程中直接燃燒起來,如果一支步槍以每分鐘50發的射擊速度那麼護木必然會燃燒,連續射擊超過200發,持續的高溫就會讓槍膛內的子彈不必使用撞針撞擊就能讓子彈自燃,子彈自動激發,這非常危險。即便每分鐘射擊的子彈數量只有3發,也會讓槍管的維度維持在200度以上,如果超過50發,那麼槍管可能只能使用半個小時就必須更換了,否則槍管就會發軟,燒紅,變形,最終讓子彈無法正常的從槍管裡射出,此時如果再擊發子彈,那麼就能會產生炸膛,至少也會射擊精度下降。

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就必須將槍械內部的溫度降低下來,一般的辦法是射擊一段時間後停止射擊等待槍管冷卻下來,但這種方法雖然對於步槍有用,對需要連續射擊,維持高火力密度的機槍就不行了,為此,士兵們想出來了各種辦法,例如使用更大更重的槍管,使用水來冷卻,在機槍上加上散熱片,甚至士兵用尿來臨時解決散熱問題等。但這都不是好辦法,想想在激烈交戰的戰場上,當你因為槍管硬度下降,或者過熱不再射擊想冷卻時,恰好給了對手反擊你最好的時機,這樣一個時間差是十分致命的,而想用水冷方法解決的人也不能隨時隨時找到水。冷卻片就更別提了,這種裝置的吸熱效率遠遠不如水,反而會給槍械增加不必要的裝置,讓其重量增大,使用方便度下降。


這時候,再攜帶一支冷槍管就非常重要了,當一支槍管被子彈磨損的高溫影響一段時間還沒變形時,及時將其更換下來,換上冷槍管,等待熱槍管冷卻,通過這兩個槍管的輪替更換,就能完美解決這種槍管加熱問題。

如今的機槍各項性能都越來越好了,一般都是安裝了降溫裝置的,但是射擊速度越來越快了,在連續射擊的情況下,還是很容易發熱的。如果機槍經常在使用的話,槍管就會經常處於高溫狀態,那是很容易損壞的,所以機槍是要經常更換槍管的。


鐵桿軍迷


這就要看槍管的冷卻系統配置得怎麼樣。機槍的型號很多,槍管的冷卻系統,既有水冷的(如:原有的喀秋莎重機槍是水冷型的機槍),也有風冷的。但現有的機槍,大部分是風冷的。槍管的冷卻系統配置得好,冷卻能力強,能射出去的子彈數量多。冷卻系統差,能射出去的子彈數量少。與此同時,射出去多少子彈需要換槍管是過去的舊機槍的技術數據,新舊機槍的技術效果和技術數據是有差別的。而當今的新的機槍,因世界沒有發生過需要換槍管的大規模的戰爭,使新的機槍射了多少子彈需要換槍管的技術數據尚待驗證。


劍鋒過了不留痕


沒準不一定差距會很大的,這得分是輕重機槍,還得分槍管的冷卻方式和槍管的材料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