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沒有曾國藩就沒有未來的李鴻章,你贊同嗎?

小慶說歷史文化


終其一生,李鴻章將曾國藩尊為恩師,執弟子之禮,曾國藩對這位年輕後輩賞識有加,竭力提攜。晚清四大名臣曾左李張,湘淮原本是一家,李是曾的延續,沒有曾國藩,就沒有未來的李鴻章。

曾國藩教導李鴻章不少做人處事的道理。李鴻章剛到曾國藩幕下,在其言傳身教下頗受磨練,改掉了愛睡懶覺的毛病,能力精進。後因事分歧李鴻章憤然離開,曾國藩也不以為忤,三番五次寫信讓他回來,事實上待之以子侄,寄予厚望。

李鴻章後來“單飛”,自創淮軍,曾國藩放手讓他去做,而且全力支援,毫不藏私。在湘軍裡挑選精兵強將,不給剛剛草創的淮軍。曾國藩更是將自己的兩營親兵送給李鴻章,作為“贈嫁之資”。李鴻章進軍江蘇,能夠很快站穩腳跟,與老師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李鴻章很快在江蘇打開局面,進軍上海連戰連捷,曾國藩並不與之爭功,而且大力保舉,不到四十歲就當了江蘇巡撫,從此青雲直上,開創人生功業。曾國藩死後,李鴻章送輓聯: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當然,李鴻章飛黃騰達後,對於曾的政治遺產——湘軍一系可是盡竭力打壓之能事,當然這也是清末官場慣例,官位就那麼多,用別的派系不如用自己人順手,這一點李鴻章也不能說對不起曾。

對恩師之子曾紀澤,兩人因外交分歧矛盾頗深,但說李鴻章竭力排擠也談不上,只不過並未像其父那樣全力保舉而已。曾紀澤在外交上有成就,但因起點太高(承襲父親的毅勇侯)仕途不顯,與其天分也有關,不能全賴李鴻章打壓。

與曾國藩老成持重的風格不同,李鴻章為人機敏,智商情商都是超一流,善於折衝通融,手腕靈活,深諳官場之道,個人操守上也不如曾國藩清廉,當然也遭來罵名一片。千秋萬代後,誰知榮與辱。曾、李二人的恩怨是非,也不過是後人根據自己的好惡,妄加判斷而已。


老胡說史


贊同!但也不盡然,他們關係類似於: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早年李鴻章受曾國藩影響較大,之後就是自己的修行了。

這裡首先說明一下人才成長的必然規律,再對照李鴻章的成長路徑進行說明。

人才成長的必然規律。

首先自己要行,其次要有人說你行,最後,說你行的人要行。

一是自己的本事才華是基礎,沒有這個,一切都是妄談。二是要有人認可你,確保不是孤芳自賞。三是說你行的人要有能力給你平臺展露才華。

比如劉邦打天下、朱元璋起義、太平天國造反等等歷史大事件,人們會發現,很多很有名的將領、軍師都只是以前村裡的屠戶、教書先生等,這裡也可以按剛才的三點理論印證。第一點,他們肯定具有一定的才華本事,屠戶膽子大,膀大腰圓,勇猛,教書先生是當時村一級的文化人才代表。第二點,這些人無疑是適合於起義打仗的,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第三點,劉邦、朱元璋、洪秀全等大哥級人物認可他們,假如沒有起義,劉邦等也不過是小人物,被劉邦等人認可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但起義了,劉邦等人成了一方將領,自然就行了,能夠給認可的人展露才華的平臺。

李鴻章的成長路徑

李鴻章最開始在曾國藩手下當幕僚,拜曾國藩為老師,為人處世等受到了曾國藩的影響和指點,李鴻章的淮軍就是比照著曾國藩的湘軍模式建立起來的,屬於學會後的單飛。

但李鴻章學成後的人生路、成就全是自己拼出來的,李鴻章有進步思想,對於當時清庭推進現代化有較大的成就,曾國藩相對迂腐。


笨奔小哥


李鴻章是曾國藩唯一弟子,也是曾國藩政治接班人。

太平天國運動在天京城下一聲爆炸聲中宣告失敗。曾國藩在天京城破之前就在考慮如何不不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天京城破曾國藩迅速向清庭主動提出裁撤湘軍,但提出裁湘留淮。即裁撤曾國藩的湘軍保留李鴻章的淮軍。從此,李鴻章開始出任督府之職。正式開始了李鴻章時代。

李鴻章能位列中興名臣,曾國藩是扮演了一個伯樂的角色。把李鴻章扶上馬送了一程又一程。曾國藩死後諡號文正,為清代第一諡號。李鴻章死後諡號文忠,為清代第二諡號。曾國藩死後,李鴻章逢人便提我老師文正公怎麼怎麼的,可見師生之情。

曾國藩死後李鴻章上的輓聯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足以看出李鴻章對於曾國藩的尊重。


史爭朝夕


李鴻章是曾國藩一手提拔起來的。

曾國藩的年齡是比李鴻章大上十二歲的。在李鴻章父親死後,為了尋求官場上的幫助。1859年,李鴻章成為了當時著名權臣曾國藩的幕僚。李鴻章才思敏捷,對時局往往有獨到的看法,但畢竟年輕,凡是往往不懂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遇事勇於表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得罪了很多人。曾國藩當時給了李鴻章這樣一個評價,志大才高。為了磨一磨李鴻章的銳氣,曾國藩用自己得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李鴻章,李鴻章自稱:“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曾國藩這個人,每每遇到大事都深思熟慮好久,經常猶豫不決,而李鴻章做事果決,此刻的二人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但曾國藩知道,日後的李鴻章絕對是一府之長,遲早會有離開自己的一天。

在以後的日子裡,李鴻章與曾國藩的矛盾漸漸產生,在因曾國藩決定移軍祁門和彈劾李元度二事發生嚴重分歧。李鴻章暫時離開了曾國藩,在他離開後不久,曾國藩的大營遭到敵軍猛攻,差點陷落。曾國藩又說李鴻章不可共患難。二人之間開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然而兩人畢竟是師生關係,1861年秋,在經過其二人共同的好友胡林翼的勸說下,李鴻章最終回到了湘軍大營。同年,曾國藩需要援助正處於太平天國軍猛攻的上海,在無人可派的情況下命令李鴻章組建淮軍。李鴻章的淮軍採用的是曾國藩湘軍的制度,加上當地父老鄉親的支持。很快地淮軍便成型了。當李鴻章的淮軍到達曾國藩的駐地時,曾國藩還嫌淮軍力量單薄,將自己的湘軍抽調了幾個營給李鴻章。

李鴻章由於才能高超,打仗往往有自己獨立的眼光,很快就在上海站穩了腳跟,擊潰了來犯的太平天國軍。由於湘淮兩軍的英勇戰鬥再加上天平天國內部的分裂,很快的清政府就準備進攻太平天國的首都。此刻的曾國藩,李鴻章二人關係很好,甚至出現了李鴻章讓功勞給曾國藩,故意遲到讓曾國藩先攻進了天京。

可很快,羽翼豐滿的李鴻章就開始與他的老師曾國藩在朝政上走了不同的道路。攻克天京後,曾國藩害怕自己功高震主,下令解散了他的湘軍,可李鴻章非但沒有,還引進西方武器武裝自己的淮軍,準備對付西方人。從後世的角度看,無疑是李鴻章的做法更好。

日後在朝堂上,李鴻章的野心終於展露了出來,兩個人兩個派系之間爭鬥不斷兩個人從師生關係轉變成了廟堂上爾虞我詐的政敵關係。最後隨著曾國藩的逝世兩人這對歡喜冤家終於分離開來,在曾國藩死後,李鴻章還把持了三十年的朝政。曾國藩死後諡文正,為清代第一諡號,李鴻章死後諡文忠,為清代第二諡號。

李鴻章給曾國藩提的輓聯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足以看出李鴻章對於曾國藩的尊重,即便活著時候黨爭不斷,死後依然一口一個我師父,這對師徒啊。


唐明國亮


贊同。

人生於世,才氣機遇,二者缺一不可。

有才而無機遇,只能懷才不遇,落拓一生,甚至連做普通人都不得。

有才而又有機遇,則能充分展示才能,讓人生的的軌道閃出耀目的光芒。

李鴻章遇到曾國藩,恰如千里馬遇到信伯樂。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當太平軍掃蕩之際,如李鴻章之才者並非沒有,而得以嶄露頭角者,無幾。

根本即在於曾有識人之明。

人才固然重要,識人更其重要。

很多領導都嘆沒有人才,其實不然。

正如羅丹所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李鴻章遇到曾國藩是他的幸運,未遇曾,他還很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幕僚。

李固然才氣橫溢,後來更成長為清季中興名臣。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他也有很多缺點,很多讓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缺點,如拖沓等。但曾能容忍他的不足,且大力擢拔他,且李之遇曾,是李的大幸事。


此類際遇極多,像韓信不遇劉邦,不過一般下級軍官而已,假如沒有蕭何月下之追,他真的離劉邦而去,遺憾的怕不是劉邦,而是韓信,蓋韓信與劉邦相比,根本不是一個當量級的。一個將將之才,一個將兵之才。相差之遠,不可以道里計。


曾對李極盡提攜之事,放手讓他做事,讓他訓練淮軍,讓他獨擋一面,充分給他機會。

在朝廷上予以大力保薦。

在平定洪楊之後,又激流勇退,裁撤湘軍,獨留淮軍,這些都給李鴻章的發展留下了足夠的發展空間。


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說,沒有曾即無李。


筱說歷史666,談古論今let's go。我來答題,供您參考。


筱說歷史666


這個要從清朝的科舉制度說起,清朝的科舉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對應的功名依次為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其中進士第一名就是人們常說的狀元。現在很多人以為考中了進士就是當了官,雖然也可以這麼說,但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是進入了國家的人才儲備庫,當時叫翰林院,享受國家俸祿,在翰林院裡繼續學習競爭,等到國家官員有缺員,方才可以補位正式進入仕途,也就是所謂的官場。

李鴻章與曾國藩都是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進入翰林院。曾國藩是李鴻章父親同輩的,曾國藩的仕途也算順風順水,進入翰林院沒幾年就先後進入了禮部、兵部、工部,十年升了七次官,成為朝廷二品大員。但當時清朝已十分腐敗,曾國藩想幹實事不成卻得罪很多人,十分抑鬱,這個時候他母親去世了,清朝時無論官職多大,父母去世都是要回家守孝三年的,稱為“丁憂”。本來曾國藩想著以後不再出仕為官了,但是這個時候太平天國烽煙四起,兵鋒正盛,清朝官軍早已糜爛,不堪一擊,無奈之下咸豐皇帝詔令曾國藩即刻山辦理團練,抗擊太平天國,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湘軍。

湘軍在與太平天國作戰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了請廷所能依賴的一支重要力量,所謂時勢造英雄,太平天國禍亂了大半個中國,卻也成就了曾國藩,要不然他的一生充其量可能也就是一個普通清朝官員。

在湘軍連番勝利之際,李鴻章卻還在北京當著寒酸的京官,說寒酸是因為清朝官員俸祿很低,開銷卻很大。後來為了建功立業,為了擺脫這種鬱郁不得志,李鴻章決定投奔曾國藩的門下。

曾國藩其人氣度很大,不光收納李鴻章為幕僚還在後來派李鴻章去上海組織淮軍形成自己的力量。李鴻章的淮軍在湘軍裁撤之後更為清廷倚重,也幫助李鴻章步步高昇。

由此可見曾國藩於李鴻章確有知遇之恩。


字匠甲


1845年,22歲的李鴻章進京參加會試,不幸名落孫山。失望之餘又有收穫。李鴻章在其父親李文安的帶領下,以“年家子”的身份,投帖拜在曾國藩門下。所謂“年家子”,是因為李文安與曾國藩是1838年同科進士,所以有此一說。此後,李鴻章終生對曾國藩執弟子之禮,曾國藩也對李鴻章全力提攜。太平軍起義後,曾國藩在湖南組建了一支湘軍,威名四起。李鴻章卻因為家鄉廬州被太平軍攻破,四處逃竄,走投無路。曾國藩的年齡是比李鴻章大上十二歲的。在李鴻章父親死後,為了尋求官場上的幫助。1859年,李鴻章成為曾國藩的幕僚。

李鴻章才思敏捷,對時局往往有獨到的看法,但畢竟年輕,凡是往往不懂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遇事勇於表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得罪了很多人。曾國藩當時給了李鴻章這樣一個評價,志大才高。為了磨一磨李鴻章的銳氣,曾國藩用自己得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李鴻章,李鴻章自稱:“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曾國藩這個人,每每遇到大事都深思熟慮好久,經常猶豫不決,而李鴻章做事果決,此刻的二人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但曾國藩知道,日後的李鴻章絕對是一府之長,遲早會有離開自己的一天。正如李鴻章自己所言:“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歸,至此如識指南針,獲益匪淺。”

1860年,曾國藩與李鴻章在彈劾李元度的事情上發生矛盾,李鴻章憤而離營。曾國藩湘軍大營人才濟濟,有的是文采俱佳的幕僚,但他考慮到師生之誼,還是放下身段,多次給李鴻章寫信,將他重新招回大營。

1861年,曾國藩安排李鴻章回家招募淮軍,進軍江蘇。由於擔心淮軍力量薄弱,曾國藩在湘軍裡挑選精兵強將,撥歸淮軍。其中,曾國藩更是將自己的兩營親兵送給李鴻章,作為“贈嫁之資”。

當李鴻章在上海站住腳跟,並取得三戰三捷的勝利後,曾國藩向朝廷推薦,讓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這時候的李鴻章,還不到40歲,此刻的曾國藩,李鴻章二人關係很好,甚至出現了李鴻章讓功勞給曾國藩,故意遲到讓曾國藩先攻進了天京。

當攻克天京後,曾國藩害怕自己功高震主,下令解散了他的湘軍,可李鴻章非但沒有,還引進西方武器武裝自己的淮軍,準備對付西方人。從後世的角度看,無疑是李鴻章的做法更好。其後,李鴻章升遷頻繁,歷任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直隸總督等職,儼然一顆政壇上冉冉升起的明星。在因曾國藩決定移軍祁門和彈劾李元度二事發生嚴重分歧。李鴻章暫時離開了曾國藩,在他離開後不久,曾國藩的大營遭到敵軍猛攻,差點陷落。曾國藩又說李鴻章不可共患難。二人之間開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日後在朝堂上,李鴻章的野心終於展露了出來,兩個人兩個派系之間爭鬥不斷兩個人從師生關係轉變成了廟堂上爾虞我詐的政敵關係。最後隨著曾國藩的逝世兩人這對歡喜冤家終於分離開來,在曾國藩死後,李鴻章還把持了三十年的朝政。

曾國藩死後諡文正,為清代第一諡號,李鴻章死後諡文忠,為清代第二諡號。

李鴻章給曾國藩提的輓聯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足以看出李鴻章對於曾國藩的尊重,即便活著時候黨爭不斷,死後依然一口一個我師父,這對師徒啊

可以說,李鴻章一生功業,便是以曾國藩的全力提攜為起點。


歷史逗你玩


可以這麼認為。

首先在於畢竟李鴻章師從曾老頭子,而老頭子在中國歷史上名列兩個半人,有雄厚的學術家底,這對李鴻章必定是有很深的影響。其次李鴻章在對曾老頭子學習的時候,以老頭子為參照,批判式地學習了曾國藩。一是模仿建立了淮軍,都對維持腐朽的清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又與湘軍的訓練方式決然不同;二是在清末後期都有開明姿態,但又吸收曾國藩的教訓,善始敬終,死而後已。在這方面,可以說李鴻章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凡人閒心


贊同。可以說,是曾國藩促成了李鴻章。

第一,李鴻章在沒有碰到曾國藩之前是鬱郁不得志的。二十多歲的李鴻章雖然中進士入翰林院,因緣湊巧成了曾國藩的學生,學習義理經世之學。但是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而在當時李鴻章在安徽正給巡撫打雜呢,後來成為淮軍統帥的李鴻章的帶兵路其實正是從這裡開始的,帶兵收復含山、巢縣。曾國藩的湘軍是淮軍之母,在率領湘軍征戰的時間裡,成為署理兩江總督I、欽差大臣的曾國藩,在建昌把不得志的李鴻章延入幕中。後來,又派李鴻章幫助曾國荃,三十八歲的李鴻章每天雖然很鬱悶,但事實上正是有了這一段經歷,使得他後來的成功有了根基。

第二,李鴻章的淮軍的成功其實來源於曾國藩的幫助。一定程度上說,李鴻章的成功是由於洋槍隊(常勝軍),而最早的洋槍隊是曾國藩聘請洋人所練的新兵,李鴻章的發軔就是這裡。為了解決鎮江、湖州、上海的被包圍問題,曾國藩才讓李鴻章組建了淮軍,淮軍是完全仿照湘軍組建的。另外,淮軍的重要將領和幕僚也是曾國藩幫助選擇的,相程學啟、郭松林等人。率領八千淮軍的李鴻章很快成了代理的江蘇巡撫,而有了洋槍隊他才更加的接近成功。

第三,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也是他選定的接班人。經過平捻亂失敗和天津教案後的曾國藩自知自己已經不行了,未來的中國要靠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人,於是年輕有為、做事有分寸、做人有風骨的李鴻章成了最好的接班人人選。在兩江總督任上,江南製造總局的改制讓曾國藩看到了李鴻章的才幹,在直隸總督任上,因軍功過大而沒有自請裁撤的李鴻章和對待天津教案的風格,讓曾國藩看到了他的手段。曾國藩知道李鴻章的抱負,也瞭解了他的才幹,因此也幫助他獲得了更大的成功。可以說,洋務運動的前期靠的是恭親王、曾國藩等人,後期主要是李鴻章。後來的北洋,包括後來的中國近代史,都離不開李鴻章的作用。這一切的最初,是曾國藩的推薦重用和幫助。


南陵士子愛讀書


我不太贊同。第一,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時代所催生的英雄人物。他們都因為那個時代的家國命運而生,而不是曾國藩催生了李鴻章。第二,曾國藩因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坐擁定鼎之功,李鴻章也是因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成就朝廷重臣之名;二人均蓬勃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後為洋務運動領袖,可謂相輔相成、各有建樹。第三,曾國藩先於李鴻章出仕,且曾對李有“半師”之尊,確實對李鴻章的前途發展有過舉薦助推之功。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受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鈔》,所以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並把他和門下同時中進士的郭嵩燾、陳鼐、帥遠鐸等一起,稱為“丁未四君子“。太平軍起,曾、李各自回鄉辦理團練,曾氏又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1859年(咸豐九年)十二月,李鴻章赴江西建昌,入曾國藩幕府,曾國藩每有大計常猶豫再三,往往得李在旁數言而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