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銅鑼生產以潮安縣浮洋鎮最負盛名

潮汕地區銅鑼生產以潮安縣浮洋鎮最負盛名。銅鑼,是中華文化傳統中的響銅禮樂聖器。自十八世紀中葉至今,方潮盛銅鑼已負150年盛名。據浮洋鎮志記載:浮洋仙庭村先民方明治於清咸豐年間到福建連城縣謀生,結識了當地一位銅鑼師傅,學得一手精湛的銅鑼製作技藝。回鄉後,便在仙庭村創辦了銅鑼作坊,其作坊遺址,至今仍享有銅鑼城美稱。方潮盛銅鑼傳承至今,已逾五代。方潮盛銅鑼製品:有馬鑼、蘇鑼、深波、曲鑼、鈸、欽、空 、月鑼、加光鑼、號頭(大嗩吶)、鍾等各式銅器製品,又細分為大中小等規格。時至今日,在浮洋鎮大大小小的銅鑼作坊裡,師傅們依然採用傳統的方法制作銅鑼。在浮洋方潮發銅鑼廠,看到了師傅們製作銅鑼的一整套工序:熔銅、過模、打坯、煉坯、定型、淬火、修容、定音等,下面介紹這些工序。


  熔銅:首先把紅銅加上一定量的錫裝進容器,放到熔爐裡。銅和錫要嚴格按照一定的比例,這樣熔鑄出來的材料叫錫青銅,具備一定的硬度。

潮汕地區銅鑼生產以潮安縣浮洋鎮最負盛名


      
  過模:把熔化的銅水倒進模具,鑄成銅鑼坯。

潮汕地區銅鑼生產以潮安縣浮洋鎮最負盛名


  打坯:冷卻後的銅鑼坯要送進另外的高溫爐膛裡,直至燒紅,就可以進行第一次打坯。

潮汕地區銅鑼生產以潮安縣浮洋鎮最負盛名


  煉坯:經過反覆幾次打坯之後,師傅把銅鑼坯逐個稱重、修剪,使做出來的銅鑼合乎規格。接著,師傅把四塊銅鑼坯合成一餅,再送進爐膛裡。燒紅後,師傅把四塊疊合的鑼坯一起鍛打,師傅說這樣做是為了讓鑼坯保持一定的厚度和溫度,使鑼坯受錘均勻。鍛打的時候,著力點的控制是很有講究的,師傅完全憑藉經驗控制鑼坯的厚薄。


潮汕地區銅鑼生產以潮安縣浮洋鎮最負盛名


  定型:鍛打之後,接下來是為銅鑼定型,定型前,還要將鑼坯放進爐膛裡燒紅,拉出來後再接著鍛打,鍛打的工具換上了木錘。經過這道工序,鬥鑼就基本成型了。

潮汕地區銅鑼生產以潮安縣浮洋鎮最負盛名


  淬火:鍛打成型的銅鑼必須經過淬火,即用鹽水浸泡。用鹽水浸泡後的銅鑼變成赭紅色,材料質地的內部結構通過化學作用固定下來,成為響銅。

潮汕地區銅鑼生產以潮安縣浮洋鎮最負盛名


  修容:接下來還要為銅鑼修容,主要是把鑼邊剪齊,鑼面錘平錘圓,再劃出鑼面環繞紋理。

潮汕地區銅鑼生產以潮安縣浮洋鎮最負盛名


  定音:最後一道工序是定音。在銅鑼的整個製作過程中,定音技術性最強,必須舉錘嫻熟,輕重有致,特別是最後一錘,要有深厚的功底,用力恰當,才能定音準確,所以銅鑼製作向來有“千錘萬煉,一錘定音”的說法。浮洋銅鑼的品種有8大類120個產品,定音師傅要根據樂器的受力點,控制共鳴區的回彈力和鑼面振動的頻率,定出不同樂器的音準。

潮汕地區銅鑼生產以潮安縣浮洋鎮最負盛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