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中日軍隊的武器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的軍事實力總體上遠不如日本,尤其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不要說迫擊炮、山炮,就連子彈都十分匱乏,武器彈藥主要靠繳獲日軍、偽軍和自己的兵工廠製造。

而正面戰場上的國軍由於派系林立,自然各個部隊的武器數量、質量也參差不齊。但一般說法是,中央軍裝備好、數量多。前期清一色德械武器,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最好的。

那麼,中央軍武器裝備能勝過日軍嗎?中國軍隊的軍事實力與日軍到底相差多大呢?

▍極度缺少重武器和炮彈的中國軍隊

早在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就開始擴充軍備、整編部隊。據統計,歸中央管轄的兵工廠,庫存有1000萬發子彈、正在製造的有2000萬發子彈、向國外訂購的有3000萬發,合計6000萬發子彈,可供10個4團制的師一個月三分之二的用量,而各部隊自身所存的彈藥僅夠一個半月。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兵工署統計,僅有子彈5億發、長江北岸各地庫存山野炮彈卜福式山炮彈12萬枚、克式野戰炮炮彈10萬枚,合計21萬枚,僅夠20個師三個月的用量。

武器方面,國民政府雖然採購了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武器,但在重武器方面十分匱乏。比如號稱精銳的德械師,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有清一色的德械裝備。

抗戰全面爆發前,裝備少量德式武器的20個調整師,比如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全師步槍採用中正式步槍,機槍是自己仿造的捷克式、馬克沁重機槍(仿造的叫“二十四式”)。團、營級採用的迫擊炮則是仿造法國布朗德的81毫米迫擊炮,也就是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其中有極個別團有哈衣哈75毫米步兵炮。

師直屬炮兵第87師、第88師採用日造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每個營12門,第36師採用38式野戰炮和六年式山炮。戰車防禦炮只有第87師、第88師各分到1個連6門,第36師則沒有。

目前筆者能用檔案查到有部分德械的野戰部隊只有教導總隊,該部隊第1、3、5團每個團有一個平射炮連(47毫米平射炮4/6門),一個步兵炮連(德制75毫米步兵炮4/6門),並有4門德制37毫米高射炮,直屬炮兵營是德國克虜伯軍火工業的子公司,瑞典卜福斯廠製造生產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共計12門。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的武器差距到底有多大?


抗戰初期的中國軍隊“德式師”

但這種裝備與日軍相較還是差距巨大,炮彈遠遠不如日軍充足,同時極度缺乏重炮。據保存在臺灣的一份軍械司的火炮統計表記載,當時中央直屬炮兵旅、團共有如下火炮: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的武器差距到底有多大?


其中克式山炮型號十分陳舊,最遠射程只有4300米,遠不如日軍的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38式75毫米野戰炮是戰前從日本軍火商處購買而來,但此時的日軍常設師團、3個單位制師團都使用改造38式野戰炮,射程遠遠大於38式。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的武器差距到底有多大?


中國軍隊購買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

▍實力雄厚的日軍

相比之下,日軍每個師團都有一個野戰炮兵聯隊,其中常設師團炮兵聯隊是36門75毫米野戰炮和12門105毫米榴彈炮,特設師團是36門75毫米野戰炮/山炮,3單位師團是24門75毫米野戰炮和12門105毫米榴彈炮。其中由中國駐屯軍改編的第27師團,山炮兵第27聯隊第2大隊管轄新式6/8門96式150毫米榴彈炮,並參加過華北作戰、武漢會戰等戰役。

而日軍在華的軍直屬炮兵(不含關東軍)截止到1937年12月底,光野戰重炮兵聯隊就有11個、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2個、獨立攻城重炮兵大隊2個。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的武器差距到底有多大?


中國軍隊算上炮兵第8團、第17團和其餘地方部隊的150毫米榴彈炮,加上炮兵第10團的德制150毫米榴彈炮,共計69門,數量上遠遠不如日軍。而在炮彈數量方面,日軍更是遠遠多於中國軍隊。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的武器差距到底有多大?


上海戰場日軍4連式150毫米榴彈炮陣地

中國炮兵第10團每門大炮只有不到200枚炮彈,打完就沒有了,需要進口補充。而日軍第10軍登陸杭州作戰時,直屬的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48門150毫米榴彈炮就有2萬枚炮彈。加上日軍還有射程15公里的105毫米加農炮和射程18公里的150毫米加農炮,並有絕對的制空權。

同時國軍重炮少,十分寶貴,對日軍炮擊基本屬於打游擊,無法有效壓制日軍火力,就是把炮團拆開來,每個集團軍、軍都臨時配屬一個連或一個排對日軍進行炮擊,而且每進攻一輪就要換一個炮兵陣地,防止日軍炮兵反擊和航空兵轟炸。

而日軍重炮種類多、數量多,而且炮彈充足,在觀測器材、水平上都高於中國軍隊,更有絕對的空中優勢。日軍每次重點進攻一個地方,都會加強炮兵力量,例如淞滬會戰大場鎮戰役、臺兒莊戰役、南昌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桂林保衛戰等。

▍無法抗衡的火力優勢

1938年,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幾批軍火援助(包括160門76.2毫米野戰炮、80門115毫米榴彈炮),但隨著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的作戰消耗,這批軍火尤其是山野炮消耗驚人,炮彈更是所剩不多。

到了1939年,在炮兵力量的對抗上,中國軍隊已經處於絕對劣勢。很多軍、師已經沒有山炮或者野戰炮,都是清一色的82毫米迫擊炮。而有山炮的軍、師數量也不多,炮彈更是極度缺乏。

例如南昌會戰,日軍為了突破中國軍隊在修水沿線的第19集團軍,特意加強了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的炮兵力量。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的武器差距到底有多大?


算上第101師團、第106師團自身的野戰炮兵聯隊,日軍進攻修水沿線的共有194門/198門75毫米口徑以上大炮,並裝備了整整10個基數的炮彈(山野炮每門火炮1個基數300枚、榴彈炮100枚、加農炮70枚)。

而防守修水沿岸的國軍第19集團軍共計13個步兵師10萬多人,共有迫擊炮227門、平射炮13門、75毫米山野炮21門。由此可見,日軍擁有75毫米口徑以上大炮194門,而國軍只有21門,並且沒有105毫米重炮,這足以反映中國軍隊與日軍火力上的絕對差距。

到了1940年,中國軍隊7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越來越少,同時炮彈的存量已經見底。比如1941年的上高會戰、1943年的鄂西會戰。

按照中國臺灣史政編譯局編著的《抗日戰史》(101卷)的記載,在這兩場會戰中,中國軍隊75毫米以上山野榴彈炮的炮彈消耗加起來才一千多枚。這與日軍每個師團兩三天就能消耗千枚75毫米以上口徑山野榴炮彈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的武器差距到底有多大?


日軍89式150毫米重型加農炮

▍湘西會戰中國軍隊僅有10來門美式山炮

到了1945年4月的湘西會戰,按理說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已經收復滇西失地,打通了滇緬公路、中印公路,應該有大批美式裝備源源不斷地運送過來,更何況參加湘西會戰的幾個軍更是蔣介石嫡系軍中的嫡系。

但由於之前美式山野榴炮運到國內的比較少,而且絕大部分都在反攻滇西的部隊裡,因此湘西會戰的第4方面軍只有為數不多的美械武器。

整個第4方面軍只有第73軍消耗了美式75毫米山榴炮,而炮彈數量相較之前的會戰,確實有所上升。號稱抗戰鐵軍的第74軍僅消耗了蘇76.2毫米山炮彈,1個月僅僅打了1471枚,和日軍比確實少之又少,但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已經很多了。另兩支嫡系部隊第18軍、第100軍幾乎沒有山野榴炮,可見到了1945年時,中國軍隊火力上仍處於劣勢。

從1937年、1939年、1941年、1945年這幾個時間段來看,國軍火力上除了反攻滇西和駐印軍反攻緬北外,其餘戰場上的軍隊從沒有超越日軍,一直屬於絕對劣勢。尤其到了1945年,第18軍、第74軍這樣的國軍王牌部隊,火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可見抗日戰爭,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軍隊都打得十分艱苦。尤其是正面戰場的那些被誤認為火力比日軍強的軍、師,其火力也遠遠不如日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