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與朱元璋對皇權的掌控決定了兩個大一統王朝的不同走向

引言:李淵與朱元璋分別開創了大唐和大明,同樣是開國皇帝卻有著不同的結局。

大唐和大明的創建者因為有了不同的人生,才會發生兩種不一樣的結局?


李淵與朱元璋對皇權的掌控決定了兩個大一統王朝的不同走向


先來說說大唐的創立者李淵,李淵是貴族之後,等到隋朝建立後轉身就成了皇親國戚,隋煬帝的表兄。但是即使這樣一個尊貴的人所面臨的也是隻有錦衣玉食,卻無承歡膝下的快樂。原來在李淵七歲的時候,李淵的父親李昞就去世了,七歲的李淵就已經是唐國公了,身份顯貴可謂是登峰造極。也正是這種身份的環繞,讓李淵的性格在生長中出現了與眾不同的情況。

《舊唐書—高祖本紀》:倜儻豁達、任性率真,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起歡心。

原來李淵是一個任性而為的人,性格豁達開朗,從不有貴賤之別,因此在隋朝末年憑藉著自己的家世,再加上喜歡結交天下義士,豎起大旗很快就有了成績,在幾個兒子的幫助下建立了大唐帝國。按照這個說法,李淵也是一個英雄,可是為什麼就在他在位期間就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呢?難道說李淵已經老的無力控制朝局了嗎?

李淵與朱元璋對皇權的掌控決定了兩個大一統王朝的不同走向


這個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原因很簡單李淵的享樂主義讓他一步步的遠離了權力的中心。李淵的"寬仁容眾"雖然是一個很不錯的做人的品格,但是對於一個帝王來說卻是要不得。權力永遠是皇帝要牢牢控制的,一旦權力下放哪怕是自己的兒子,也會毫不留情的奪權。李淵的"寬仁"在立太子上表現的模稜兩可,本以立建成為太子,卻把權力交給了李世民,讓李世民在外面衝鋒陷陣,最後由於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已經無官可封了,就造了一個"天策上將"封給了李世民。地位甚至和太子平起平坐了,能自置官署,李世民如果此時還沒有爭奪太子權力,甚至皇權,那麼鬼也不信。

最後的結局很是悲涼,被逼退位做太上皇,抑鬱而終,這完全就是李淵的享樂主義的性格造成的這種結果。

李淵與朱元璋對皇權的掌控決定了兩個大一統王朝的不同走向


說完了大唐李淵是如何一步步遠離朝局的權力中心的,再來說一說朱元璋是如何牢牢的控制住皇權的,甚至在其晚年身體羸弱不堪之時也沒有哪一個敢造反,自己的兒子,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也是在朱元璋離世後才發動的靖難之役。

李淵與朱元璋對皇權的掌控決定了兩個大一統王朝的不同走向


朱元璋這個人,是一個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做過和尚,要過飯,但是朱元璋這個人從不認命,擁有無比堅定地毅力。從軍之初的敢打敢拼和在眾多的戰役中的磨練,造就了朱元璋在戰場上的勇猛頑強和身先士卒的勇氣,長時間的軍旅鍛鍊讓朱元璋變成了一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的人。那種嫉貪如讎,做事堅強決絕的性格成為了他駕馭權力的最有力的武器。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朱元璋和李淵最不同的地方,與李淵的享樂主義完全不同的是朱元璋對權力的掌控全都是親力親為。因此朱元璋能很好的把權力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且是任何人都不能撼動的那種。

李淵與朱元璋對皇權的掌控決定了兩個大一統王朝的不同走向


"靖難之役"的發動者朱棣既然對權力是那麼的貪戀,在太子朱標死後,為什麼不敢再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繼承人這件事上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呢?非得等到朱元璋死後才去奪權呢?

首先,朱元璋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說什麼是什麼,他做的決定沒有誰能夠改變。他說立朱允炆,朱棣縱然手中握有軍權也不敢造次,這就說明朱元璋的威望與氣勢在他的兒子心中是不可撼動的。

其次,朱元璋對於太子的培養是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的,這和李淵就有了很大的區別。朱標的太子位是朱元璋從朱標小時候就認定的,著重培養的唯一繼承人,而且朱標這個人不管是做兄長還是做臣子都是沒得說的,大臣和弟弟們對他都是很敬重的,自然不會有人反。


李淵與朱元璋對皇權的掌控決定了兩個大一統王朝的不同走向


對於"靖難之役"來說,朱棣也是被逼的,但是如果朱元璋活著,朱棣就是再委屈也不敢反。如果朱標沒死,成功繼承了皇位,朱棣依然不敢反。因為跟朱元璋比,朱棣太嫩了;跟朱標比,朱棣的威望與說話的分量遠遠比不上。

結語:通過對比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李淵在位時,李世民敢造反,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只能等到朱元璋死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