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一線群英譜,肩負時代使命 書寫媒體擔當

肩負時代使命 書寫媒體擔當

——記奮勇投身疫情防控戰場的新聞工作者

“如果國家是一條船,新聞記者就應該是站在船頭上的瞭望者。”這是著名報人約瑟夫·普利策寫給新聞工作者的話。瞭望,就應該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堅守黨和人民立場,勤奮工作、甘於奉獻,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庚子春節前夕,我國出現新冠肺炎疫情,一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就此打響。我市新聞工作者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以筆為槍,用一篇又一篇的新聞作品,彰顯了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他們,沒辜負全市人民的期望;他們,是無愧於人民的記者。


“做好戰‘疫’宣傳,打一場漂亮的疫情阻擊戰”


瞭望,就要比一般的社會大眾站得更高;瞭望,就應該比一般人看得更遠、更深。

近段時間,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好消息頻出:“濮陽的確診病例全部出院了!”“部分公交車線路恢復通行了!”“濮陽的確診病例清零了!”……每一個好消息的背後,都離不開市委、市政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強有力的部署和指揮。

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也是一場新聞輿論戰。對市委、市政府來說,不僅要引導媒體做出積極的輿論導向,還要策劃出真正接地氣、有溫度、人民群眾關注的新聞。如何打贏這場戰“疫”,在戰“疫”中發揮新聞輿論優勢,是市委、市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

戰“疫”打響後,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成立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市委書記宋殿宇、市長楊青玖高度重視,多次聽取疫情宣傳引導工作彙報,並對重大主題直接“點題”安排。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錦印多次主持召開疫情防控宣傳引導推進會。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副市長張宏義兩次參加疫情新聞發佈會作發佈。

這是一場艱難的戰“疫”,在全民抗疫的關鍵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領導下,我市農耕不輟、就醫有序、糧油不斷、買菜有市,為全市人民居家抗疫夯下堅實基礎。由宣傳引導組策劃的《夯實農業基礎 有力有序推進春耕備耕》《春耕進行時 糧油生產區有序推進春耕備耕》等報道,真實體現出我市抗疫期間的農業狀態,並被中央電視臺1套、2套和13套分別播發。

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專門下設宣傳引導組,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崔清林坐鎮指揮,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衛健委、濮陽日報社、市廣播電視臺相關領導擔任副組長。宣傳引導組要求我市各媒體,要爭打新聞主動仗,做讓黨和政府放心的記者,做人民群眾關注的新聞。

今年2月,一首由濮陽縣融媒體中心推送、自主創作的抗疫歌曲《最強的後盾是國家》被新華社採用。為爭分奪秒挖掘最基層、最一線的鮮活人物事蹟,宣傳引導組建立了媒體聯動制度,各縣區成立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充分發揮基層一線傳播主陣地優勢,採寫出一大批接地氣、冒熱氣的農村、社區、企業一線防控消息,被中央、省、市媒體大量採用。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通過宣傳引導組傳遞,新華社發佈我市稿件《河南濮陽:復工復產進行時》,學習強國發布我市信息《河南濮陽:“硬”措施戰疫情 “軟”服務暖人心》。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被中央媒體選用,我們不僅在央視、新華社等國內重點媒體上看到了我市抗疫工作的成績,還看到了身穿防護服衝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看到了積極參加農村防疫工作的大學生,看到了無私無畏紮根農村的鄉村醫生,更看到了疫情好轉後,我市有序復工的良好狀態。

春暖花開時,通過媒體的宣傳,無數市民看到了市委、市政府徹底打贏這場戰“疫”的決心,感受到了龍都濮陽恢復往日生機的希望。


“到一線去,到最危險的地方去!”


1月24日,除夕。當日下午,當許多家庭圍坐在一起包餃子的時候,《濮陽日報》記者僧少琴,卻和同事們一起逆行往西,前往市第五人民醫院採訪。“越是重大戰役,越要上前線,越要到最危險的地方。”僧少琴說,作為最早前往市第五人民醫院採訪的記者之一,她七進隔離病區,用新聞將醫護人員的工作場景呈現給大眾。就在人們讚揚這些醫護人員為“當代最可愛的人”時,僧少琴卻早已趕往下一個戰場。

戰“疫”一線群英譜,肩負時代使命 書寫媒體擔當

自告奮勇去一線的,何止僧少琴一人。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一線永遠都是主陣地,是他們最嚮往的地方。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濮陽日報》記者段利梅第一時間向社領導請戰去一線採訪。近期,她不但跟隨市領導走遍五縣四區,而且自主採寫了大量鮮活生動的基層稿件。

戰“疫”一線群英譜,肩負時代使命 書寫媒體擔當

“戰‘疫’開始,全體開會!”同樣在1月24日,一個由《濮陽早報》21名採編人員組成的特殊編輯部——“戰‘疫’臨時編輯部”火速成立。春節期間,紙媒本處於停刊狀態,嚴峻的疫情形勢也讓報紙投遞變為不可能。《濮陽早報》的新聞工作者一致認為,雖然不能出報紙,但可以利用早報新媒體平臺及電子報,來報道疫情防控信息。於是,疫情防控期間,廣大市民經常可以看到《濮陽早報》記者採寫的鮮活新聞,以微信公眾號、微博、快手、抖音、電子報等形式出現在市民手機上。還有近百篇新聞,被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頻等媒體轉載。

電臺、電視臺記者同樣當仁不讓。袁鑫,作為電臺記者,將孩子留給家人看護後,主動前往市第五人民醫院、市疾控中心等單位採訪。孫鶴、蔡永濤等電視臺記者,每天奔波在濮陽的大街小巷,冒著危險將最鮮活的一線新聞捧給全市人民。

戰“疫”一線群英譜,肩負時代使命 書寫媒體擔當

值得一提的是,新聞單位的領導們也帶頭踐行“四力”,深入一線採寫新聞。濮陽日報社領導孟晉、吉子文、楊少軍等,除了坐鎮指揮全報社的新聞策、採、編、發外,還和記者一起深入一線採訪,寫出了《龍都決戰庚子春》《龍都必勝》等重頭稿件。“一線映初心,一線鍛鍊能力,一線和基層永遠都是新聞記者的主戰場,新聞記者就要在疫情防控的瞭望哨上,寫出有高度、有深度、有態度、有力度的鮮活新聞。”濮陽日報社社長孟晉說。


戰“疫”一線群英譜,肩負時代使命 書寫媒體擔當


戰“疫”一線群英譜,肩負時代使命 書寫媒體擔當


“講好人民故事,講好濮陽故事”


王海明,市中醫醫院的一名醫生,也是濮陽援鄂醫療隊的成員之一。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時,他妻子已到預產期。是留在濮陽陪妻子生產,還是前往武漢參與生命救治?他勇敢地選擇了後者。就在王海明到達武漢的第二天早晨,妻子誕下了一名男嬰。王海明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後,感動了全國網友。新華社不僅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轉發了《濮陽早報》記者王亞娟採寫的稿件,而且還發起了為王海明兒子起名的活動。

王亞娟是將王海明事蹟推向全國的濮陽記者之一。“採訪王海明的時候,我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我希望將王海明的故事講好,幸運的是講得還算成功。”王亞娟說。

濮陽援鄂醫療隊前往武漢後,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女醫護人員剪去長髮,5名醫護人員火速遞交入黨申請書。記者王亞娟獲此消息,立即電話、微信採訪在鄂醫護人員,將此感人舉動報道給濮陽人民,全市人民深受感動。

在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很多基層人員舍小家為大家,日夜守護著祖國和人民的安危,有人甚至犧牲在防控一線。臺前縣馬樓鎮吳樓村村委會主任吳光現、開發區新習鎮蘆寨村黨支部書記馬東旺,就是其中的代表。《濮陽日報》記者李振濤、王金勇,深入一線,分別採寫《明朝山河更無恙》《他的生命定格在抗疫一線》兩篇催人淚下的報道。

講故事,是新聞傳播的最佳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聞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疫情防控工作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將這些故事講好,講得人民群眾願意聽,考驗著濮陽新聞工作者的整體新聞素質。事實證明,新聞工作者不負眾望,通過自己的筆和鏡頭,通過各種媒體平臺,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湧現出來的優秀濮陽人的事蹟,傳遞給了濮陽人民,傳遞給了全國人民。


“創新傳播方式,爭創新聞精品”


“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天都有海量信息轟炸著每個人的手機,如何讓採寫的新聞被更多人點擊,成為考驗新聞工作者的又一能力。新聞工作者必須創新傳播方式,創作新聞精品,用好的內容去吸引讀者。”濮陽日報社總編吉子文說。

疫情防控期間,為傳遞好濮陽聲音,濮陽新聞工作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利用各種各樣的媒體平臺、各種各樣的傳播手段,讓濮陽疫情防控工作傳得更廣。

文字和圖片作為媒體的“傳統武器”,此次依然“殺傷力”巨大。在濮陽新聞工作者的努力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學習強國、人民網等媒體,經常可以看到報道我市的文字和圖片。

短視頻、視頻短片是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市新聞工作者採用的一種“新型武器”。2月上旬,由市委宣傳部主導,濮陽日報社、市廣播電視臺共同參與制作,一部名為《濮陽,加油》的視頻短片,點擊量160萬,留言3100餘條,刷爆濮陽人的朋友圈。市委書記宋殿宇表示,看了幾遍還想看,看一遍流一次淚。該視頻短片的導演、《濮陽日報》記者僧少琴說,以前從來沒有做過視頻,被這次疫情逼得成了多面手,最終學會了用手機制作視頻。

就在《濮陽,加油》播出一週後,重磅視頻《做好龍都“守門人”》出現在濮陽人面前。這個視頻短片配以中英文兩種文字,以更加震撼的氣勢展現了濮陽人為疫情防控作出的努力。導演杜慶榮放棄回江蘇與家人團圓的機會,選擇與濮陽人肩並肩。“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能到一線採訪就是最幸福的事情,累點沒啥。”杜慶榮說。


戰“疫”一線群英譜,肩負時代使命 書寫媒體擔當


戰“疫”一線群英譜,肩負時代使命 書寫媒體擔當


《濮陽早報》的視頻報道同樣收穫頗豐。疫情防控期間,《濮陽早報》的視頻欄目“看見濮陽”和“濮視頻”,先後在抖音、快手、央視頻、梨視頻、微博、微信、澎湃新聞等多個平臺推出80餘條,總播放量2000萬以上。

2月中下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以通知的形式,向人們推薦了一個移動客戶端——“智慧濮陽”APP。短短几天內,“智慧濮陽”APP的下載量達6萬,成為市民瞭解濮陽疫情防控又一得力平臺。“智慧濮陽”APP由市委宣傳部主辦,濮陽日報社和濮陽共創科技公司聯合開發。濮陽日報社總編吉子文介紹,移動互聯網下,市民對新聞獲取渠道的選擇變得更加挑剔,為更好地助力濮陽疫情防控,適應新形勢下新聞傳播的需求,濮陽日報社和濮陽共創科技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間加班加點,開發出這個平臺,得到了市領導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好評。

除了濮陽日報社,市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工作者,同樣利用自身特長,多種方式、多種載體講述濮陽疫情防控好故事,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我不是不知道累,累也得堅持!”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把堅守真相作為信念,把衝鋒在前作為責任,為了最新鮮、最權威的資訊,從不輕言放棄。沒有請戰書,沒有通行證,但只要祖國人民需要,他們就如同戰士一般義無反顧,逆行就是前進,瞭望就是使命。這群人就是我市的新聞工作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對他們的形象評價。

濮陽的新聞工作者,雖不像央媒那樣報道全國大事,也不像全國大報、大臺深度調查記者那樣能寫出推動整個時代進步的調查文章,但他們同樣通過自身努力,時刻同濮陽一起前進,見證著這個城市每個前進步伐上的點點滴滴。

僧少琴是受到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報表彰的首位記者。很多人以為,僧少琴每天拿著相機在各處拍照很瀟灑,但有誰知道,背後有她多少無悔的付出?僧少琴的孩子剛上初中,愛人也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線工作,孩子要上網課,兩人根本無暇照顧。“這個時候,還是少考慮點小家庭吧。”當說起不能照顧孩子的感受時,僧少琴笑著說。

受到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表彰的還有段利梅。她因為長期工作強度大,有時候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但只要有稿件,熬到凌晨也要寫出來。“我不是不累,但累也得堅持。”段利梅說。

濮陽網副總編王暉,連日來一直堅守崗位。濮陽網是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官方發佈平臺,每天承擔著全市所有疫情稿件的編髮任務。眼睛本來就不好的她,隨手拿著眼藥瓶,改一會兒稿件就點幾下眼藥。

市廣播電視臺的孫鶴,是單位外宣工作直接負責人。為了把更多濮陽人的事蹟宣傳出去,她主動和市、縣各級疫情防控指揮部及各鄉鎮(辦)聯繫,瞭解他們的工作動態,從中挖掘出一批防疫戰線上的先進人物、典型事蹟,並及時安排、協調記者把這些充滿正能量的鮮活故事報道出來。為了報道好一條消息,她經常深夜不回家。

篳路藍縷,砥礪前行。每天出現在市民手機上的一條條有關濮陽的消息,沒有一條不浸透著濮陽新聞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濮陽新聞工作者和濮陽人民同頻共振,深入基層群眾,走進疫情防控深處,聚焦一線抗擊疫情的感人事蹟和脫貧攻堅的奮鬥典型,採寫出許多沾泥土、帶露珠的精品力作。他們和所有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公安、社區等工作者一起,是這場戰爭中最可愛的人。”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錦印的話,是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市新聞工作者表現的最好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