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故宮沒有廁所,怎麼解決方便的問題?

威史


提起故宮,國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作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每年都有大量遊客去故宮遊覽。導遊會提醒大家在故宮外方便以後再去故宮。故宮裡面幾乎見不到廁所。很多遊客就會感到疑惑,難到明、清宮裡人不要上廁所嗎?


故宮有九千多房間,最多的時候住有一萬多人,怎麼解決這個大小便問題?

因為故宮沒有清潔系統,所以幾乎不建廁所。宮裡的人解決大小便用的是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存放便桶的地方叫“淨房”。


充滿炭灰的便盆是為大便準備的,解完後用炭灰蓋住。小便時就不用炭灰了,直接倒進恭桶裡用蓋蓋好。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皇帝、妃嬪、宮女太監他們使用的器具是不同的,也有不同的稱呼。

先說皇帝,他方便時有專門稱呼叫“出恭”,出恭用的是一種長方形名為檀的移動廁所。每當皇帝用好以後,會有專門的太監清理,然後再撒上香料,供下一次使用。這種高級的移動廁所只有皇帝和一些品級高的妃嬪可以享用。


皇帝、妃嬪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專門的太監保管,需要時傳“官房”,平時是不放在寢宮中。

宮女太監的都可以叫做“便盆”,每天都會把這些排洩物放入宮中專門的運輸車裡,然後送出宮去。


如果仔細在故宮看的話,除了工作人員搭建的現代廁所外,其實還有三間廁所,這三間廁所都是在乾隆朝建的,只為給一個人建造的。這個人就是乾隆的母親——崇慶太后。



第一處在崇慶太后居住的後殿,後殿的東稍間有四扇窗的屏牆後面藏著一條暗道,暗道從殿內通到東牆外一間獨立的房屋,就是一個獨立的淨房。

另一處在後圍房,這裡在崇慶太后居住時是看戲的地方,後圍房東次間北面專門接蓋出去了一個小抱廈,這就是另一個衛生間。


乾隆給太后建這麼多的廁所,就是表現出自己的孝心,因為太后的身子晚年時期不是很好,需要很多宮女太監刻不離身的伺候,但是宮女太監們要上廁所是不能到太后的寢宮裡上廁所的,所以乾隆就在寢宮附近修了這三間廁所。

最後一處淨房在東配殿後,東配殿是乾隆專門給自己準備的房間。明間設有屏風寶座,兩旁還有臥室和書房。乾隆在這屋兒後面的小夾道兒裡,也建造了一個獨立的淨房,是給自己用的。


歷史逸事


這個主要原因是怕有異味。

去過故宮的朋友都知道,偌大一個地方沒有一個廁所,難道古人不上廁所?

古代皇宮是國家的政治、軍事、行政、外交中心,是國家尊嚴的象徵。所以,舒適、乾淨、整潔、美觀是必須要考慮的。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房子9999間,除去皇帝和妃嬪,最多時太監宮女一萬多人。皇宮裡面又分很多宮殿,若是每處一座廁所,必定工程大,花費大,不美觀,最主要的是臭味外洩——臭氣熏天。這樣完全不符合皇家威嚴!尤其到了夏天,不但臭氣熏天,而且蚊蠅滿滿,讓皇帝貴妃怎麼居住?

其實皇宮裡面用的是木馬桶。皇帝、貴妃的用的檀木做的的鑲金玉且雕龍鳳,古代叫如廁、解手、出恭等,皇帝、貴妃出過恭用草木灰或沙土覆蓋防止異味外洩並及時處理。太監、宮女用一般木頭做的馬桶,有專門便房,解完手後用沙土覆蓋並及時到到糞車運走。

因此,雖然故宮面積大,房子多,人員多雜,但是依然美觀,沒有異味,這樣王公大臣生活的也比較舒適!


新說點評


明清時期,皇帝和后妃們如果想要方便,其實是用不到廁所的。廁所這種東西,是專門供給宮女、太監們使用的。

首先,皇帝和后妃都屬於主子的階層。

主子們如果想要方便,其實是用不到廁所的。廁所這種敞開的公共性東西,是輪不到主子去“低就”的。

主子們想要方便的話,會傳“官房”。“官房”是由便凳、錫便盆組成的廁具。

如果想要方便,就會“傳官房”,命令太監、宮女將“官房”抬到寢宮後方便,隨後再由太監、宮女將“官房”抬出去清理即可。

那麼,對於太監、宮女來說,故宮裡有沒有廁所呢?

答案是有的。

紫禁城人數最多的,就是太監和宮女,當然要給他們開闢上廁所的區域,不然人家怎麼活下去?

根據明朝宦官劉若愚《酌中志》的記載,紫禁城裡頭的廁所包括:

乾清門圍牆、慈寧宮、隆宗門的某處小院落。這些都是宮廷裡頭專門開闢給太監、宮女使用的廁所。

值得一提的是,太監和宮女的排洩物會由故宮裡的淨軍押送出紫禁城。在《延禧攻略》中的袁春望,最初就是作淨軍的。


HuiNanHistory


觀點:豈止是故宮沒有廁所,整個北京城都沒有,有一種說法叫“京師無廁”,這就是16世紀到19世紀,明清兩代北京城的真實寫照。必須要承認,明清的廁所發展是倒退的,明清兩代的廁所設施與管理甚至都不如春秋時期。從沖水式變成了移動式,雖然給上層階級的舒適性帶來很大好處,但對整個公共環境衛生來說,是一場災難。

明清之前,中國古代的廁所,從實用度上幾乎無可挑剔,沿著時代變遷不斷髮展

《說文字釋》記載: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言之穢之處宜常修治,使結清也。廁所這個概念在古代中國,很早就被提出來,並應用在城市公共衛生中。《墨子·備城門》記載:城上五十步一廁所,上廁所為城上之廁,溷則城下積不潔之處。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對人的糞便進行統一處理,降低城市汙染,防止各種傳染病與瘟疫的蔓延。

到了周朝,已經使用水沖廁所,叫“井宴”。這與現代衛生間的結構非常相似,井指的是管道,宴指的是化糞池,通過水衝,用池子收集糞便,整個公共給排水系統設計的非常完備。

中國的廁所隨著朝代的更迭,有序不紊的發展著,在唐宋時期,廁所的建設與內部結構,已然非常奢華,如廁的過程非常具有儀式感,細節處理到位,每一步都有嚴格要求,讓人類正常生理需求變得非常體面且舒適。

就拿唐朝金山寺的廁所舉例,廁所內部高度為六尺二寸,寬度為三尺六寸,用木炭進行除臭。洗手架上有搓手用的澡豆,可以保證身體的整潔。由於唐宋時期,穿衣肥大,如廁時多有不便,所以要脫掉外衣,這也是古人把上廁所成為“更衣”的原因。金山寺對進出洗手都有嚴格要求,甚至去除異味的活性炭的數量與擺放位置也明確規定,可以看出,唐宋時期的廁所,在實用性、衛生性、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到了無可挑剔。

到了明清時期,固定廁所幾乎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移動性便盆、恭桶,整個國家都沒有廁所,故宮自然也不例外

明清時期的統治階級為了自身的舒適性,使用移動馬桶。清朝稱之為“官房”,官房與現代的坐便器形狀很類似,除了不能沖水以外,甚至比坐便器還要舒適。官房由便盆與便凳組合而成。便盆一般是長方形或者橢圓形,材質上有瓷質,或者木錫結合。皇家的原木一般使用名貴的紫檀,在木質外框上還會刻有各種圖案裝飾,木質內部由錫構成,防止漏液,入口是橢圓形,與如今坐便器形狀相似,人體工程學角度講,是最舒適方便的形狀。便凳放置便盆上方,也是開橢圓形口,與便盆上下呼應,便凳有靠背扶手,墊上軟墊,就如同沙發一樣,很舒服。如廁完事後,宮女將官房送進淨房進行處理。

▲皇家為了自身的舒適性,取消了固定廁所,所造成的的結果是災難性的

皇帝如此,下邊的官員百姓自然也效仿,整個北京城就沒有真正的廁所,“京師無廁”也可以認為“京師處處為廁”。《燕京雜記》曾說:重汙疊穢,處處可聞。因為並非所有人都如皇帝那般,有專人服侍。人有三急,一旦身體有感,很難控制,在家中倒也罷了,若在路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為了保全褲子,只能當道中便溺。甚至還有很多百姓將馬桶裡的糞便直接倒在街上,大便小便夾雜路邊塵土飛揚,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味道很重,整個城市的衛生系統混亂不堪,皇家貴氣也因此成色不足。


弘毅說歷史


喜歡看古裝劇的小夥伴肯定都知道有一個叫做恭桶的東西,那個東西就是用來解決以前比較講究的人家的"三急"的問題。而且還衍生出了一個新的工作——倒夜香的,古時候的人真的是有學問,明明是一件比較髒的時候還起個那麼文藝的名字。

其實皇宮也是這樣子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會用恭桶解決,不過就是更講究一點就是了。他們會找一個僻靜的地方,為了掩蓋那些讓人尷尬的味道,會在那裡點上薰香。還會在恭桶裡放上草木灰或者是碳灰,一方面是為了掩蓋味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掩蓋聲音。而且皇宮裡的恭桶還是特製的,也是有點奢侈了。

但是那個年代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這樣做的,只有非常講究的人才會這樣做。一般的窮苦的農村裡面也就是在平地裡挖上一個坑,然後放上一個大缸,在再上面放上木板,用遮擋物圍起來一間簡易的廁所就完成了。在現場很多偏僻、貧窮的農村還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為什麼皇宮不採用這樣呢,因為髒,味道實在是太重了,愛面子的皇宮貴族怎麼能夠採用這樣的方式。特別是到了夏天不僅臭氣熏天,而且還會招惹到很多的蒼蠅之類的蟲子。而且走在木板上搖搖晃晃的,還是比較危險的,萬一誰不小心掉下去了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被翔給淹沒。

看到這裡有沒有慶幸自己現在的生活環境,不用面對到處找廁所這一尷尬的情況。畢竟在以前的時候可不是人人都能夠享受到皇室的待遇,你覺得呢?



願我中華永遠強盛繁榮


一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既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又滿足了求知慾!

首先故宮的面積非常大,據說有9999間屋子,每個房間都有各自的用途,但是廁所最基本最重要的東西,故宮為什麼沒有呢?


如果每個屋子建一個廁所,需要花費多少錢,勞民傷財!而且萬一出現堵塞,整個故宮不臭氣熏天,影響皇帝辦公!但人有三急,不管怎樣都要上廁所。古代人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大殿的角落有個馬桶,馬桶也有蓋子,而且在便盆裡面放有碳灰和香料,皇帝的廁紙也是綾羅綢緞,也是比較奢侈的!

每當人們上完廁所,他們會及時的倒掉,宮裡有專門的糞車,然後在洗刷一下,放到原來的位置!不然皇宮那麼多的太監和宮女幹什麼,分工都很明確,不然怎麼發工資!
古代的人,也是非常聰明的,也是比較享受的!!!


名字可以可以起真長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年代,各個方面都很發達同時也很先進,在日常生活中也極為方便,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離不了的就是上廁所,雖然這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但是這也是人活在世,必不可少的一步驟。

其實古代和現代不一樣,我們上完廁所有糞坑,有抽水馬桶,可是在糞坑周圍好遠的地方都能夠聞到臭味,而作為皇帝和妃子,他們有著如此尊貴的身體和地位又怎能忘得了這臭味呢?再說了如果在故宮裡建廁所的話,宮裡那麼多人根本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滿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以每天都會有人將這些排洩物運出去,也就是古代皇宮裡那些倒夜香的人。

人們為了方便古人直接在恭桶裡解決,這樣這些宮裡的下人直接把恭桶放在馬車上運出去就可以了,當然,這些排洩物還可以運到郊外當肥料,給一些蔬菜瓜果施肥,最後長出來的農作物再運回城裡,供給這些人們吃,畢竟糞便是最好的肥料。

這樣一來二往促成了一種循環,同時也表現出了古人的智慧,這種利用的非常好,比如今田地裡施的化肥要好很多。因此在故宮裡才沒有廁所的存在。


時間煮雨84558


照例,簡單想交代一個故宮的歷史背景,今天咱們所說的故宮,指的是帝都北京中心那座,由咱們明朝的永樂皇帝始建的大明皇宮,又稱為紫禁城,自打永樂十八年(即為公元1420年)建成後,一直到今天,依然矗立,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皇家博物館,當年在鼎盛的時期,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故宮之中有幾千人之多,最神奇的是,在這麼一個諾大的宮殿之中,真的沒有鄉間隨處可見的“茅坑”式的廁所,那麼上到皇帝嬪妃,下到宮女太監,他們怎麼解決大小號的問題呢?您聽我細細道來。

1,確實沒有旱廁,因為故宮是帝國的核心,這種汙穢之所是不能汙染這片吉壤的,所以採用的是馬桶的辦法解決上廁所問題,當然馬桶是現在人的叫法,在古代這種物件叫做“恭桶”,各位記得看過歷史連續劇吧,哪裡面宮女拿個紅色的桶,就是這個東西啦,見下圖,在宮內太監和宮女的日常就是保證這些東西的清潔。古人管大小便叫做出恭,便是從恭桶這裡來的。

2.至於馬桶的歷史呢,其實也很久遠,一般這種大一些的都是用作大號,在桶的底部附上厚厚的草木灰,這樣就可以避免臭氣熏天了,小號一般採用尿壺的方式解決,這玩意也有個雅號叫做“虎子”在一些博物館中可以見到其真身,但是感覺是男士專用的。

最後說一下這汙穢之物的清理,往往是在晚上,故宮內有專門負責拉恭桶的馬車,將這些統統運出去,什麼叫豪門的講究?這就是。


老豬的碎碎念


故宮如此之大,居住的人也很多,卻連一個廁所也沒有,裡面的皇帝妃嬪,大小太監宮女方便的最主要方法是用便器,即夜壺,馬桶之類的,每日都會有相關的人員到各處殿閣收集,統一送出宮去,這種行為,被人雅稱為倒夜香。

古代所謂的廁所,多數就是一個大糞坑人在上面塔塊木板,就在上面解手,再加上皇帝老子有錢,每天由一大批太監將馬桶送出去。


佳君說


歷史上故宮沒有廁所。故宮,現在又叫故宮博物院。

故宮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宮殿,佔地72萬平方公里,裡面有9999個房間。很多遊客去故宮發現,佑大的故宮居然沒有一間廁所。

生活在故宮的皇帝和妃子們,每個房間的小角落都有個小隔間,用厚厚的簾子遮住的,就是專門上廁所的地方,皇帝和妃子們上廁所,太監把便盆拿進小隔間。皇帝或妃子們上廁所就叫“官房”,官房用檀香製作,還鑲嵌著寶石和黃金,官房造型十分好看,像現在的坐便器。在官房裡撒上香灰和一些泥沙,減少異味,方便宮女和太監倒掉。

生活在故宮裡還有成千上萬的宮女和太監,宮女和太監集中在便房上廁所,解決完後,倒入便車,然後便車會走專門的通道運出宮外

故宮不是沒有廁所,只是考慮到皇帝的尊貴和顏面,以及皇帝妃子們居住的舒適度。所以故宮不是沒有廁所,而是沒有現在的廁所設備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