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她會有心電感應的,很準

什麼是心電感應?心電感應是人體的一項特異功能,超越了五官的感知,可以意會,不可言傳,這聽上去不可可思議。人真的會有心電感應嗎?

答案是會的,這可能是科學暫時無法解釋的,但這確確實實發生在人們身上。人們說雙胞胎之間會有心電感應。不止雙胞胎,特別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她也是會有心電感應的。

特別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她會有心電感應的,很準


一、母女心電感應:想念跨越時差與生死

有一件真實的事情,就發生在某醫科大學崔教授的身上。1994年,他在丹麥讀博士,與家人分隔兩地。本該在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生物研究所的辦公室專心寫論文的他,不知緣由地,一個下午都心緒不寧。

這時他想到了他的媽媽,雖然她上週用導師辦公室電話打過去的時候,弟弟報了平安,但思念媽媽的她還是感到十分不安。他趕忙跑到導師辦公室,撥電話到家裡,現在國內是凌晨四點,家裡卻沒有一個人接電話。

她只好打電話給家中的另一位親戚,這位叔叔告訴她,她的媽媽感冒生病被姐姐家接去,後來又進了醫院。

她的心中越來越焦躁,探聽不到母親的消息,她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但無可奈何。

特別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她會有心電感應的,很準


她十分想念媽媽,思緒渙散無法集中,心臟咚咚大聲跳動,好像有大事將要發生。她撥了市醫院內分泌病房的電話,內心不斷請求“來人吧,我想和媽媽說說話。”

過來一會,突然間,她整個人好像被抽空了一樣失去力氣,手與腿不再顫抖,心臟也不再疾速跳動。她靠在牆上,身體一下子滑下去。半夜一點的鐘,當了一聲準時報點,她和媽媽的心電感應結束了。

後來她才知道,她媽媽正是在她沒撥通號碼的病房,沒人接電話也正是因為醫生與護士正在搶救媽媽。而北歐的凌晨一點鐘,正是中國的早上七點,那時候她的媽媽逝世了。

在外求學的她沒有機會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甚至聽母親臨終遺言的機會都沒有。她奄奄一息的母親一定十分想念這個女兒,所以崔教授那個時候才會有心電感應,覺察到母親的安危。

特別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她會有心電感應的,很準


二、日常生活中的心電感應:心念一動就是你

倩倩覺得她和老公有心電感應,她發微博說“我想吃鵝肝”。後來一起去外面吃飯的時候,她老公就點了鵝肝壽司。她老公並沒有微博,怎麼就正好點了這個,她問她老公怎麼知道的,他老公就是自然而然地這麼做了。

丹丹也有這種感覺,有時候她對著她男友的頭像正好打字,她男友就發過來一個“在幹嘛”。想念一個人,原來雙方都這麼有默契。

明代占夢家陳士元《夢佔逸旨,真宰篇》:“天旋地凝,兩間定位,而人物生矣。人葆沖和。有乎天地,精神融貫,無相整也。”天是陽,地是陰,人於天地之間兼有陰陽,融貫天地,天地之意可以根據夢兆揣測,這就是夢的“天人感應”觀念。

特別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她會有心電感應的,很準


李雲很想念在軍隊服役的男友,每週兩人只能兩天能通話,更不用說見面機會。有一次李雲在夢中見到了男友。後來的一個週六,她打電話給男友,男友說那天晚上也正好夢見了李雲。兩人在電話中哈哈笑了起來,這句是心電感應啊,想念的結果會在夢裡實現。

其實在古代,朋友之間因為想念而發生的心電感應也不少,比如白居易和元稹。元稹創作了《鶯鶯傳》,是後來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的原本,元稹本人也是“張君瑞”的原型。

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是在《三夢記》中記述了白居易和元稹的一段“心電感應”。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兩人彼此夢中感應。

元和四年,元稹擔當監察御史,奉命出使劍外。白行簡與白居易還有隴西的李杓直同遊曲江,到了慈恩佛舍,他們在僧院四處轉悠,待了很長時間, 到了晚上,李杓直設宴款待,十分歡暢。

特別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她會有心電感應的,很準


白居易停下酒杯,過了一會才說: “元稹已經到梁地了。”在屋壁上題詩 “春來無計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那一天是二十一日。

十幾天過後,正好梁州使臣到了,收到元稹的一封信,寄了《紀夢詩》一篇,是這樣寫的: “夢君兄弟曲江頭,也向慈恩院裡遊。驛吏呼人排馬去,忽驚身在古梁州!”時間與遊寺題詩一樣,這就是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夢,又在另一個人身上應驗了。

白居易詩中寫的真實與元稹寫的夢境。是完全吻合的。知情者即白氏兄弟與元稹、李杓直他們可以作證,他們當然是不會聯合作假的。這就是 “心電感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