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梟雄40、耶律德光暴斃侄兒奪位,劉知遠趁機收復中原,建後漢

遼太宗耶律德光滅了後晉,北歸途中或許是殺戮太重吧,於殺胡林暴斃了。 當時有兩個人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一是遼太宗的弟弟耶律李胡,另一個則是遼太宗的長子耶律璟。

但是,耶律阮卻在此行之中。耶律阮何人?

耶律阮:契丹名兀欲。生於917年,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孫,耶律倍長子。當年耶律倍可是耶律阿保機長子,是耶律德光長兄,曾立為皇太子。

公元926年,耶律倍與弟耶律德光隨同太祖滅渤海國,並改渤海國為東丹國,耶律倍被封為東丹王,稱“人皇王”。當時太祖耶律阿保機為“天皇王”,述律皇后為“地皇王”,耶律倍只在父皇母后之下,被視為契丹的不二繼承人。

然而那年7月,阿保機也在班師返回契丹的途中,還未及交代身後事的情況下突然不幸病逝。在外的耶律倍接到父皇駕崩噩耗後,馬上動身返回,而母親述律平已奉梓宮西還,弟弟耶律德光也已先到"行在",他已失先機。長子繼位是常態,但母親多喜歡小兒子卻也是常情。而且皇太子耶律倍漢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張契丹全盤漢化,以儒家思想為治國之術;而臨朝稱制、大權在握的太后述律平則奉行草原本位主義,主張維護契丹奴隸制度。最終這母親倒向了耶律德光一邊,耶律倍只得無奈讓國。耶律德光雖然如願即位,可是他對哥哥耶律倍卻仍不放心,耶律倍厚實不玩心眼,自己的權勢不斷被削弱,只得外投,死於公元936年了。

五代梟雄40、耶律德光暴斃侄兒奪位,劉知遠趁機收復中原,建後漢

耶律阮和母親卻沒有與父耶律倍同行而留遼。耶律阮儀表壯實魁梧,能徵會戰,人心歸附。遼太宗耶律德光見其兄已走,自己繼位已多年,政權大穩。並且這些事件中,其兄確無對不住他的地方,所以,他對留下的侄兒耶律阮很喜歡,就像自己兒子一樣。

當耶律德光大舉入侵中原時,耶律阮隨行軍中。第二年後晉滅亡,遼太宗在開封宮中改國號為大遼,改元大同, 耶律阮獲封永康王,掌握了很大的軍政實權,地位非同小可。

現在太宗耶律德光死了,如當年耶律阿保機回朝之死何其相似,皆未指定繼承人。耶律阮怎麼能不起心思,他是知道自己的父親在他十歲時,爭位失敗後每況愈下的情景的,今天他不能把握機會嗎?

當時,南院大王耶律吼和北院大王耶律窪皆品性良厚,且與耶律阮交好,他們認為如果去請示述律太后,必定會讓李胡即位,而李胡性情暴虐,不得兩位認同。耶律安博士是耶律迭裡的兒子,耶律迭裡在過去曾支持耶律阮的父親耶律倍即位,被述律太后處死。他此時是耶律阮的親信,他認為耶律阮聰明寬容,又是耶律倍的長子,應當當機立斷,以免喪失時機。

最後在遼太宗耶律德光靈柩前,大家以國不可一日無君,搶先擁立耶律阮即位,地點在鎮陽(今河北欒城北),是為遼世宗 ,之後耶律阮收攏所有徵伐後晉的武裝力量,讓聽話的蕭幹守衛汴京。

太后述律平得知後非常地生氣,派遣李胡攻打耶律阮,但是耶律阮手中的可是徵晉的精銳之軍,李胡怎是對手!述律太后親自率軍,雙方在橫河之橫渡對峙,幸虧耶律屋質勸和,述律太后無奈達成橫渡之約,述律後與李胡被迫承認世宗的皇位。

五代梟雄40、耶律德光暴斃侄兒奪位,劉知遠趁機收復中原,建後漢

耶律阮留下蕭幹守衛汴京,精兵卻已帶走,劉知遠看準時機,採納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命史弘肇為先鋒,舉兵南下,一路已無強敵,很快就拿下了洛陽和汴京。 公元948年六月,劉知遠進入汴京並建都,改國號為漢,大赦天下,稱帝。

五代梟雄40、耶律德光暴斃侄兒奪位,劉知遠趁機收復中原,建後漢

劉知遠稱帝果斷採納了皇后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搜刮老百姓的匪寇做法,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並且蠲免賦稅,果然深得人心。並且那遼世宗耶律阮才奪位而上,為鞏固自己國內的地位,無暇南下,因此劉知遠很快就穩定了中原局勢,那些牆頭草也沒有了可以跟的主子,就歸漢了。

但是,劉知遠是個有氣節的人且欲求治之人,那些屢叛之人在他眼中是非常的不堪。天下稍穩,他就決定收拾那些天下禍害。他首先令魏州的叛將杜重威移鎮歸德,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對調,杜重威抗命不從。

杜重威當年為契丹賣命,功成了契丹也沒給他什麼好處,只將他遣還鄴都。後來契丹北歸,杜重威與其妻石氏還到契丹軍中與主子告別,狗做久了的,就習慣了舔。劉知遠見杜重威不從,可不慣著這等走狗,馬上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

莫看當初杜重威三十萬大軍也擋不住契丹十多萬人,那是他甘做走狗!他是不顧天下人生死,只顧自己生死的大奸人。漢軍討伐他,那是必殺掉他的,沒料他誓死守城,竟致漢軍日久無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