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筆記:施恩求報,是貪心未忘;​凡所佈施,當不住於相

《資治通鑑》原文

平原君欲封魯仲連,使者三返,終不肯受。又以千金為魯仲連壽,魯仲連笑曰:"

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 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

淺 釋

背景:此前,趙都邯鄲受秦軍圍困,楚、魏兩國都準備派軍援趙。秦王為阻止援軍,威脅了魏王,恐懼之下,魏王命令援趙的魏軍止步於鄴城,又派新垣衍赴趙,想通過平原君趙勝遊說趙王“尊秦為帝,以卻其兵”。齊國人魯仲連當時在趙都邯鄲城,聽說新垣衍的任務後,便找到新垣衍,曉之以弊,成功勸退了新垣衍。 最後,趙國在魏無忌的幫助下轉危為安。

平原君趙勝想封賞魯仲連,但連續被魯仲連拒絕了三次。趙勝又以千金為魯仲連賀壽,魯仲連笑著說:“天下賢士所看重的,是為他人排憂解難而不求回報。若有所謀取,那就成商人了!”隨後便告辭離去,終身不再與趙勝相見。


《通鑑》筆記:施恩求報,是貪心未忘;​凡所佈施,當不住於相


品《鑑》

1

這世上,有施有取的“商賈”,遍地都是;“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的“天下之士”,少之又少。

2

魯仲連無意取“利”,卻最終青史留“名”。

無為(wèi)之為(wéi ),恰可有大為(wéi )。

3

由“無為(wèi)之為(wéi )”,想到了《金剛經》中的“不住相佈施”。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

施恩求報,是貪心未忘;凡所佈施,當不住於相——“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受施之人,中不見有所施之物。”

《通鑑》筆記:施恩求報,是貪心未忘;​凡所佈施,當不住於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