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朱祁鎮是明朝第6任、第8任皇帝。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走尋常路,這老哥中間幹啥去了?

其實說多了都是淚,明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御駕親征,北征瓦剌去了。

萬萬沒想到,這仗還打輸了,皇帝直接變俘虜。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這可把敵人高興壞了,皇帝在手,以後攻城豈不是和玩一樣。

只要逼皇帝寫個勸降旨意,大臣們膽子再大,也不能違抗聖命吧。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那個例外就是宣化。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皇帝都叫不開城門的軍城

當兇巴巴的瓦剌部落首領也先來到宣化南門外時,他感覺非常良好。

畢竟這一路走來,面對的小城都脆弱得不堪一擊,宣化?跟前面那些有區別嗎?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於是也先問:你們是直接降還是走流程?

城內將士依舊劍拔弩張,於是也先開始他的攻城三部曲:叫皇帝、寫手諭、送手諭。

當時守宣化的,是兩位老將:73歲的巡撫羅亨信,69歲的總兵楊洪。

他們收到打開城門的手諭時,也著實頭疼了一會兒。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聽皇帝的話,不丟官位不折騰,可城中百姓肯定下場很慘。而且宣化離北京那麼近,這城門樓子一開,不相當於跟也先說:北京歡迎你!

可不聽皇帝的話吧,這欺君抗命之罪不是鬧著玩的。

怎麼辦?兩位老將多朝為官,沒遇上過忠君和愛國要分開選擇的,這題嚴重超綱。

當用情感無法作答時,只能博弈。什麼有利於大局,就選哪一個。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每座城都隨隨便便投降,那這窩囊仗乾脆別打了,也先要是輕而易舉進了北京城,皇帝喪命也是遲早的事。

而如果不開城門,也先真的有膽量殺掉這麼有用的一枚棋子嗎?

答案似乎已經明瞭,於是兩位老將給出了宣化的態度:這門,我們不開!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城中百姓聽說後歡呼雀躍,他們磨刀待戰,婦孺也上街支援。

城外敵軍見此場面,知道這是塊硬骨頭,只好押著皇帝繞城離開。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八年後,朝局穩定下來,朱祁鎮重登帝位。

在皇帝心裡,並沒有怪罪當年兩位老將的“薄情”。能幫天子守社稷的,都是英雄。

楊洪因護城有功,被封授“奉天翊衛宣力武臣”;羅亨信告老還鄉,安然辭世。

宣化這座連皇帝都叫不開城門的軍城,從此威名遠揚,彪炳千秋。


澆水澆出了古墓

二十年前,宣化的一塊農田裡,正在進行灌溉作業。

可水澆著澆著,邪門的事情發生了:農田裡居然出現了兩個巨大的旋渦。

文物部門的人趕來一鑑定,有古墓!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經過發掘保護,學者們判定這是一片遼墓群。

墓中壁畫經過長久的歲月沉澱,圖案色彩依舊清晰可見。

星座都有人關注吧,這對生活在遼國的人已經不新鮮啦,看看人家墓頂上畫的啥?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而隨著各種精美隨葬品一塊浮現的,還有墓主人張世卿的一段陳年往事:

遼大安四年,一場罕見的旱情襲來,土地顆粒無收。

作為宣化的富紳大賈,張世卿家中還是有些餘糧的。

他想捐些出去,但又有些顧慮。自家的農田裡今年也顆粒無收,若是旱災持續,自己總得有個退路吧。

不過在下決定之前,張世卿想先出門走走,看看災情。

這一出門,張世卿的心就再也無法平靜。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街上的店鋪大多都已關門,往來行人滿臉菜色,甚至有人賣兒易女。

回去後,張世卿二話沒說,捐出了2500斛,相當於78噸的穀物賑濟災民。

靠著人心的善良,宣化古城中的很多人度過了天災。

皇帝聽聞此事,被張世卿的忠赤之心感動,特授予他“右班殿直”的官銜。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葡萄見證歷史

只聽歷史故事,僅僅算是瞭解到1/2的宣化。

那另一半在哪裡呢?

葡萄。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宣化葡萄脆而多汁,皮薄、肉厚。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陽光照射在葡萄上,彷彿溫潤的玉石一般。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要知道,宣化從元朝起就開始大規模種植葡萄了。

如今古城西北側2000多畝的葡萄園裡,數百年曆史的葡萄藤依舊能夠結出累累的果實。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這也就意味著,你今天在宣化嚐到的葡萄,與幾百年前的古人吃到的一模一樣。

李太白有首詩,“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這句話放在宣化,“明月”換成“葡萄”也十分應景。

宣化古城:一座“皇帝叫不開門”的忠勇軍城

宣化人說:只要能講清宣化葡萄,就能講清宣化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