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相傳在明朝宣德年間,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鮮紅色的瓷器祭奠日神,於是詔令設在景德鎮的督窯官加緊燒製。


但是,窯工們多次試驗,就是燒不出令朝廷滿意的祭器來。督窯的太監每日督促、鞭打窯工,並且把一部分人關進監獄,聲稱再燒不出皇帝催要的紅釉瓷器,就要殺人了。


一位老窯工的女兒翠蘭,聽到消息非常擔心,跑到了御窯廠,發現她的父親也被督窯官投入了大牢。悲憤的翠蘭縱身跳入了熊熊的窯火當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兩天後,當窯工們打開翠蘭焚身的窯爐時,驚奇地發現,燒成的陶坯呈現出鮮血一樣的紅色。紅色的祭器燒成了,人們說這是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於是就把這種紅色的陶瓷,稱為祭紅。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明宣德 祭紅盤


當然,這個故事我們只是聽聽就算了。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

嘉靖時,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宣德時燒製出祭紅。呈色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紅釉盤 明


整個盤子器心與外壁施紅釉,外底施白釉。口沿因高溫紅釉垂流而呈現出白色胎骨,俗稱“燈草邊”。紅釉鮮麗,釉質勻淨。


明代永宣時期紅釉的品質已達到歷史上的高峰,然而,這種鮮紅釉瓷器的生產技藝卻在宣德以後失傳。


直至清康熙時期,這種失傳已久的燒造技術終於在景德鎮御窯廠得以恢復,康熙朝亦成為紅釉發展史中的集大成時代。


主要有以下幾種:色款


胭脂紅釉是清代名貴的顏色釉,創燒於清康熙晚期,以雍正、乾隆製品最精。其製作工藝在燒成的瓷器上,施以含金萬分之一、二的釉,入爐低溫烘烤而成,燒成後釉呈胭脂紅色,色澤鮮嫩柔和,故稱為“胭脂紅釉”,又稱為“金紅”。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清雍正款胭脂紅釉罐


沒有花紋,全為一色胭脂紅,釉色鮮豔奪目,勻淨細膩,給人一種非常美的感覺。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清 胭脂紅釉杯


此杯精巧玲瓏,胎體輕薄瑩透,釉質勻淨明豔,色彩嬌嫩欲滴,為雍正胭脂紅釉器中的珍品,傳世品少見。


“郎窯”是指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燒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宣德紅釉而燒造的高溫紅釉稱為“郎窯紅”,其特點是釉色深豔,因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故又稱為“牛血紅”。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北京故宮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清 郎窯紅釉梅瓶


當時景德鎮民諺有“若要窮,燒郎紅”,故康熙郎窯紅是清代紅釉瓷中珍品。


豇豆紅釉是康熙晚期景德鎮官窯生產的高溫紅釉瓷品種之一,它以金屬銅為著色劑,紅釉中因部分氧化而產生綠色斑點,因其色淺紅嬌豔,似孩兒粉頰,似桃花初綻,似美人初醉,故得多個美名,如稱為“孩兒臉”、“桃花片”、“美人醉”,被譽為“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的美麗色釉。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清康熙 豇豆紅盂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清 豇豆紅釉洗、印盒、太白尊、菊瓣瓶


胎質潔白堅細,釉面瑩潤光亮,釉色淡雅,為康熙豇豆紅瓷的典型器。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明永樂霽紅暗龍紋高足碗


霽紅釉,為仿明代永樂宣德的紅釉器。霽紅釉有別於郎窯紅的濃豔透亮,也與豇豆紅的淡雅柔潤不同,釉色深沉失透,釉質均勻。


中國人喜紅,大有吉祥之意,如家藏一件紅釉瓷,倒也三生有幸。紅釉瓷彌足珍貴,現多為博物館收藏,民間亦不多見。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大英博物館藏的康熙瓷】在一部中國的陶瓷史中,康熙朝的瓷器燒造是享有盛譽的一個朝代。在彩釉瓷的燒造上,其品種之多,燒造成就之高,是為歷朝所不及。彩釉瓷的品種十分豐富,有祭紅釉、豇豆紅釉、郎窯紅釉、霽藍釉、天藍釉、茄表藍釉,和黃釉、綠釉、豆青釉、茄皮紫釉等。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清 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頎長俊美,似觀音菩薩亭亭玉立,故名“觀音尊”。器形撇口,束頸,溜肩,斂腹修長,至足外撇,施郎窯紅釉,釉色濃豔鮮麗,釉面有冰裂狀開片。“郎窯”是指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燒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宣德紅釉而燒造的高溫紅釉瓷稱為“郎窯紅”,正是“紅郎窯華而不俗”!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清 康熙郎窯紅瓷器 郎窯紅,是我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豔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豔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郎窯紅釉是清代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創燒,故名郎窯紅。郎窯紅是模仿明宣德時期寶石紅釉特徵燒製的。釉凝厚,玻璃感強,佳品呈鮮紅色。傳世品以瓶較多,常見的有觀音瓶、棒棰瓶、直頸扁腹瓶;盤碗也為數不少。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紅釉燒成條件苛刻,讓紅釉依附於瓷器之上的技術,經歷了工匠千年之久的追尋。明宣德 寶石紅釉盤 遼寧省博物館藏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鮮紅釉葵花式洗:純紅釉瓷器創始於元代晚期,至明永樂年間完全成熟。宣德紅釉與永樂紅釉齊名,釉層肥潤,呈色鮮紅,釉面多有桔皮紋,口沿有整齊的“燈草邊”,紅白分明。宣德以後,紅釉趨於衰落,歷朝雖仍有少量製作,但成功者罕見。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元代紅釉印、劃花雲龍紋盤 紅釉印、劃花雲龍紋盤,元,高3.2cm,口徑19.4cm,足徑11.9cm。盤撇口,淺弧腹,圈足。足牆內外均斜削。內壁模印雲龍紋,龍五爪。盤心刻劃三朵“品”字形排列的雲紋。胎細白。內外均施紅釉,口沿及紋樣凸起處釉層較薄,隱現白色胎骨。圈足內無釉。元代紅釉瓷器傳世很少,此盤通體紅釉純然一色,且印花清晰,是件難得的佳作。通體一色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始見於唐代長沙窯,但當時只是偶爾製作。只有到了元代,景德鎮才開始少量生產高溫銅紅釉瓷器。元代高溫銅紅釉瓷的成功燒製,在顏色釉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為明代鮮紅釉瓷器的生產奠定了基礎。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清 康熙郎窯紅瓷器 郎窯紅,是我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豔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豔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郎窯紅釉是清代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創燒,故名郎窯紅。郎窯紅是模仿明宣德時期寶石紅釉特徵燒製的。釉凝厚,玻璃感強,佳品呈鮮紅色。傳世品以瓶較多,常見的有觀音瓶、棒棰瓶、直頸扁腹瓶;盤碗也為數不少。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高溫銅紅釉瓷器是在生坯上掛釉後入窯經1250-1280 ℃一次燒成,成品率低,故物以稀為貴。創燒於元代景德鎮;於明永樂宣德時最為多見,收到的評價也最高。直到清康熙晚期,銅紅釉才再度興盛並有所突破,主要紅釉新品種有郎窯紅、豇豆紅、霽紅三種。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為故宮陶瓷的代表作品。高20.8cm,口徑6.1cm,足徑9.1cm。景德鎮有句話說“若要窮,燒郎紅”,因為其燒製極為困難,數百窯亦難燒成一件。18世紀初,江西巡撫郎廷極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鎮主持御窯,試圖燒製出失傳數百年的祭紅,雖未成功,卻成功地燒製出另外一種更為鮮亮的紅釉瓷器,人們把這種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郎窯紅釉梅瓶:郎窯紅是清康熙時期仿明宣德寶石紅釉所燒的一種紅釉,因康熙時期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仿燒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稱郎紅。郎紅燒製要求很高,燒製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所以郎窯紅器在當時就很昂貴,民諺有 “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郎窯紅釉琵琶尊,清康熙,高36.6cm,口徑12.6cm,足徑13.6cm。 尊撇口,束頸,垂腹,二層臺式圈足。通體施郎窯紅釉,釉層肥厚細潤,釉面佈滿開片。口部因釉層垂流,釉層變薄透出白色胎體。底部紅釉凝聚,釉色濃重。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尊造型挺拔俊秀,胎體厚重,釉面鮮紅明亮,具有康熙郎窯紅釉瓷器的典型特徵。 郎窯紅釉是由清代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1663—1715年)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創燒,故名郎窯紅。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寶石紅釉基礎上的一種高溫銅紅釉,因釉色濃豔,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稱“牛血紅”。它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經130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焙燒而成。


紅釉瓷:有一種驚人的美!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祭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