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佈大街小巷的“鏡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嗎?

就連甑糕自己也沒有想到,它在出道了幾百年之後藉著一部《那年花開月正圓》當上了網紅。

遍佈大街小巷的“鏡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嗎?

劇中周瑩最愛的甑糕一出場就十分搶戲,騰著熱氣的糕體和滿滿當當的紅棗,不知道勾起了多少人的饞蟲。

甑糕其實是是西安和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是西安和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

遍佈大街小巷的“鏡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嗎?

甑糕的歷史,和製作它的器皿“甑”有著分不開的聯繫。

相傳,“甑”是黃帝發明的,三國時,譙周的《古史考》中就有“黃帝作釜甑”的記載。

甑是一種底部佈滿小孔,狀似深口大碗,可放置在鍋裡蒸食物的古老炊具,黃河流域俗稱勁子,故而甑糕也叫勁(jing)糕。最早的甑是陶甑,到商周時代是銅甑,而到宋代時就是鐵甑了。

遍佈大街小巷的“鏡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嗎?

隨著科技和炊具的進步,使用了兩千多年的鐵甑逐漸淡出百姓的廚房,惟獨陝西,古風猶存,至今鄉村農家的灶臺,大多還在使用這種碩大的鐵甑。這種鐵甑口闊二尺六,鍋深二尺八,鑄鐵而成。賣甑糕的小販甚是“生愣”,鐵甑的外面被煤煙燻得烏黑,就直接搬出來往食攤上一架,頗像一隻碩大的黑鼓。

遍佈大街小巷的“鏡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嗎?

名字和甑糕有些相似的鏡糕也是陝西的一種特色小吃,論其歷史來,也有了上百年的歷史。鏡糕的製作原料是糯米粉,然後用特殊木料手工雕刻而成。而由於陝西當地的口音經常把“甑”唸作“jing”,所以經常有人將鏡糕誤認為甑糕。

這正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蘇翁月夜泛舟遊鄱陽湖,親身探得湖中石鐘山鐘鳴聲響的真實原因,由此推翻了長期以來人云亦云的種種訛傳。蘇翁因而感慨地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翁的話意味深長,如甑糕和鏡糕悠遠的飄香。

不過除了名字之外,甑糕和鏡糕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小吃。說鏡糕是小吃,不如說是零食。鏡糕很小,材料及製作簡單,是把糯米粉裝入直徑約六釐米大小的籠裡蒸制而成,這種零食隨流動三輪車而走,機動靈活,現蒸現賣。吃時,用竹籤扎一塊,蘸一點白糖、芝麻或其他作料,咬一口,綿軟香甜,既好看又好吃,深受兒童和年輕人喜愛。外地遊客逛西安,也喜歡舉著這種“小鏡子”,邊走邊嘗。

遍佈大街小巷的“鏡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嗎?

其實不管是甑糕還是鏡糕,都代表了陝西人對家鄉的一種眷戀,因為除了陝西地區,很少還會在別的地方見到這樣熱氣騰騰的大鍋和像小鏡子一樣的零食。

那些漂泊在外的陝西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最想念的,也許就是粘牙的甑糕或者綿軟的鏡糕,糕體柔軟有勁,還混合著紅棗的香氣,好像春天的味道,又好像回到了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