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凡記錄帶大家瞭解下古代人對音樂探索的智慧,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至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被譽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蹟”。有關部門曾對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編鐘進行調音,結果表明戰國時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樂音體系,打破了過去認為十二律是古希臘傳來的說法。
曾侯乙編鐘高273釐米、寬335釐米,架長748釐米,最大者通高153.4釐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釐米,重2.4千克。鐘體總重2567公斤,加上鍾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4421.48千克。
曾侯乙編鐘的鐘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託,構成上、中、下三層。鍾架及掛鉤(含可以拆裝的構件)達246個。
此套編鐘共計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鍾架上:上層3組為鈕鍾,19件,立柱是圓木;中層3組為南鍾,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鍾,12件,另有搏1件。中、下兩層的立柱,每層都為三個銅質佩劍武士。鍾架可以拆裝。鍾筍、鍾鉤、鐘體共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內容有編號、銘記、標音及樂律。
編鐘出土時,在近旁還有六個丁字形彩繪木槌和兩根彩繪木棒,是用來敲鐘和撞鐘的。
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鍾架和掛鐘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註了各鐘的發音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瞭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
六十五件曾侯乙編鐘裡有一件與眾不同、自成一體的鎛鍾佔據最重要的位置,鎛鍾鎮部鐫刻有31字的銘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時用享”,其意思是說,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楚王熊章從西陽回來,專門為曾侯乙做了這件鎛鍾,送到西陽,讓曾侯永世用享。銘文的內容與其他鈕鍾、甬鐘的銘文內容完全不同,沒有一字涉及樂律方面,說明鎛鍾與曾侯乙編鐘無關,原本就不是一套,可能是下葬時臨時加進去。經研究,學者們發現,鎛鍾把下層最大的一件編鐘擠掉了,將其懸掛在最顯眼的位置,表示對楚國的尊重。楚國給曾國送如此厚重的禮品,說明曾楚兩國的友好關係非同一般。
曾侯乙編鐘音樂性能良好,音域寬廣,音調準確,音色優美,具有“一鍾雙音”的特點,即一個鐘能夠演奏兩種不同的樂音,因此一套完整的編鐘就可以演奏很多不同的樂曲。
除了“一鍾雙音”,曾侯乙編鐘七音齊備,並且具有12個半音,這跟12平均律是一個概念。鋼琴有七個八度,曾侯乙編鐘有五個半八度,音律很寬廣。
全套曾侯乙編鐘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採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
另外,編鐘分為三層懸掛,上面是鈕鍾,中層是甬鍾,下層也是甬鍾。三層的鐘大小不一樣,因而編鐘發出的聲音是有區別的。
曾侯乙,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的國君,姬姓,氏曾名乙。生卒年不詳(據考古發現推定,他大約生於公元前475年,卒於公元前約433年),史籍並無其人記載。是中國戰國時期南方姬姓曾國(即姬姓隨國)的國君。
閱讀更多 非凡紀錄vlog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