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和李世民,誰才是唐朝歷史的開創者?——晉陽起兵的真相

大唐建國是在公元618年,這距離李氏父子從晉陽起兵僅僅一年時間,他們就掃平了隋朝亂世中大大小小的武裝力量,慢慢開啟了一個頂峰的王朝。

李淵和李世民,誰才是唐朝歷史的開創者?——晉陽起兵的真相


隋失其鹿,天下競逐。當李淵和自己的三個兒子加入這場逐鹿遊戲的時候,天下已經紛亂了好幾年。後發制人的唐軍利用各方勢力都不同程度消耗的時機,以今天的山西太原為根據地,亮出了兵鋒。

可以說晉陽起兵是唐帝國建立的原點,如果沒有它,唐朝無從談起,中國歷史也將走向不同的方向。關於晉陽起兵,歷史留下了太多疑問,這個影響無數人生命走向的重大決策究竟是誰作出的?是李淵早已有不臣之心,伺機而動?還是李世民胸懷大志,諫言自己的父親起兵反隋?


李世民力主起兵

關於晉陽起兵的首倡議者,所有的正史記載中都已經有了明確的回答——李世民。後晉劉昫修編的《後唐書》寫到:

“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

北宋歐陽修等人修編的《新唐書》也斷言:

“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也說:

“起兵晉陽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謀”,“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所有的榮譽和功勞都貼向了這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根據兩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在晉陽起兵前夕,李世民為唐軍的崛起日夜操勞,上下打點,做著各方面的準備。隨李淵來到太原後,李世民就仗義疏財,廣結天下義士,迅速打出了自己和李家的名聲。《舊唐書.太宗本紀》稱:

“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

《資治通鑑.隋紀七》也說:

“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鹹得起歡心。”

李世民廣泛交結豪俠,身邊迅速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既有謀士,也有武將。在這些李世民的心腹中,對晉陽起兵幫助最大的有兩個人,他們是是晉陽令劉文靜和晉陽宮監裴寂。

李淵和李世民,誰才是唐朝歷史的開創者?——晉陽起兵的真相


劉文靜因為與瓦崗寨首領李密有姻親關係,被連坐下了大獄,正在生死未卜之際,李世民親自來牢裡看望他。他深知李世民乃天縱英才,便趁著這次探望的機會對他發出了試探:“天下大亂,非漢高祖、光武帝之華才者,不可平定四海!”

李世民一聽便知曉了劉文靜的意思,笑著答道:“先生怎麼知道沒有?只是常人不知道罷了,我之所以來看望你,並不是只像小兒女那樣注重個人感情,而是來和你圖謀大事的,先生有何高見?”

劉文靜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將胸中匡扶天下的戰略方針向李世民和盤托出:“如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圍逼東都,天下群盜多如牛毛。值此之際,若有真命之主應天順人,振臂一呼,取天下易如反掌。今太原百姓為避戰禍,皆入晉陽,文靜為晉陽令數年,知其中豪傑眾多,一朝嘯聚,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亦有數萬,一聲令下,誰敢不從?進而趁虛入關,號令天下,不出半年,帝業可成!”

李世民聽完後朗朗大笑:“君正合我意。”

這次監獄裡面的會晤,可以看成是唐朝版的隆中對,劉文靜給李世民規劃了戰略,也指出了首先應攻取的方向。二人就這樣一拍即合,撇開了唐軍真正的主人——唐國公李淵,商定了奪取天下的步驟。

而此時李淵在幹嘛呢?按照《資治通鑑》的說法:

“淵不之知也。”

正史中的李淵渾渾噩噩,在晉陽過著安逸的太平日子,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等著天上掉下來的皇位。但是李世民深知,起兵繞不開自己的老子,而怎麼讓老爹一起造反,是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李淵和李世民,誰才是唐朝歷史的開創者?——晉陽起兵的真相


李世民決定請裴寂幫這個忙。裴寂是晉陽宮監,負責掌管隋朝晉陽行宮,利用職務之便,裴寂天天去找李淵喝酒,喝完後順便送上幾個美女,連續幾日,李淵都被伺候得雲裡霧裡,哪知道自己闖下大禍。過了幾天,裴寂找了個機會告訴李淵:“二郎暗中蓄養兵馬,欲舉義旗,恐大事敗露被誅連,所以我以晉陽宮女奉公,此乃情急之下迫不得已之計,如今眾人心意已決,不知公意下如何?”

李淵聽了後面如土色,自己的兒子不僅準備造反,自己還睡了皇帝的女人,兩項都是殺頭的死罪。這下沒辦法了,只有被李世民逼上了賊船。

就這樣,依靠李世民的聰明果決,李家踏上了反隋起義的道路,最後成就了千秋偉業。

李淵伺機而動

在正史的記載中,李世民無疑是建立唐朝的首功之臣,李淵卻被描述為一個庸庸碌碌,優柔寡斷的猥瑣之徒。但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唐朝的開國皇帝難道在自己建國的過程中沒起到一點作用?

我們知道,李世民雖然是明君,但他有一個很不好的名聲——歷史上第一個篡改史書的皇帝。這些官修的正史,很有可能在唐太宗統治時期由於李世民本人的干預而遭到了修改。貞觀年間纂修的《高祖實錄》,就把李世民說成是晉陽起兵的主要謀劃人,而李淵被汙衊為坐享其成。後來的兩《唐書》和《資治通鑑》都因襲了《高祖實錄》的說法,抬高了李世民而貶低了李淵。

李淵和李世民,誰才是唐朝歷史的開創者?——晉陽起兵的真相


現在的唐史研究大多認為,要想了解唐初的史實,《大唐創業起居注》是一本較為可信的材料,這本書的作者是太原人溫大雅,曾擔任隋朝東宮學士。李淵到太原後慕其文名而“甚禮之”。李淵起兵後,溫大雅被任命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

這樣一位晉陽起兵親歷者的記述,其真實性肯定比後來的《唐書》和《資治通鑑》更為可靠,那麼這位當事人究竟看到了什麼呢?

其實早在大業九年,李淵就已經想起兵了,但由於時機不成熟而作罷,直到大業十二年,李淵以安撫大使的身份進駐太原,他才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大業十三年正月,李淵因兵敗而被拘押,這讓他下定了決心,但他還是沒行動,不是因為他優柔寡斷,而是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都還在河東,李淵投鼠忌器而已。當時的情況並不是李世民苦口婆心勸李淵起兵,而是反過來,李淵向李世民交代後續的計劃:

“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婆身亡,為英雄所笑。”

根據《起居注》的記載,李淵一直都在等待時機,只因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沒來太原,所以他一直按兵不動。

後來楊廣赦免了李淵,他馬上行動了起來,命李建成“於河東潛結英俊”,命李世民“於晉陽密招豪友”,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力量。

李淵和李世民,誰才是唐朝歷史的開創者?——晉陽起兵的真相


但要想真正起事,李淵必須邁出關鍵性的第一步——拔掉楊廣在他身邊安插的兩顆釘子,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按照隋律,地方官吏發兵一千以上便罪同謀反。李淵要想成事,就必須在王高二人的眼皮子地下拉起來自己的隊伍,同時還不被他們懷疑。

在沒有皇帝授予兵權的情況下自己徵兵,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遭遇到了突如其來的的外敵。正在李淵焦急地等待機會的時候,上天幫了他一個大忙,大業十三年二月,馬邑軍官劉武周突然兵變,殺了太守王仁恭,佔據了郡城,自立為天子。

這下子,李淵有了一個完美的徵兵理由。但他這時反而不急不慌,因為他知道,王高二人比他更急,如果劉武周的軍隊攻佔了汾陽,晉陽的所有軍政官員都逃不掉殺頭的大罪。於是反倒是王威和高君雅連求帶催地請李淵徵兵,這下子時機總算是成熟了。

李淵終於邁出了建立唐朝的第一步,他在晉陽城內廣發徵兵令,旬日之間便募集了萬人,這支軍隊很快就成了晉陽起兵的主力軍,駐紮在興國寺。

由此看來,晉陽起兵的整個過程,其實完全都操控在李淵自己手裡。

我認為的真相

結合這兩方面的史料和研究,一個真實的晉陽起兵慢慢浮出了水面。在隋末亂世之際,李家父子其實早已有逐鹿中原的野心,而且他們的規劃方案肯定是以李淵為核心的。但由於各地的義軍太多,亦或者是李氏兄弟未能聚齊,事情便耽擱了下來。

李淵和李世民,誰才是唐朝歷史的開創者?——晉陽起兵的真相


當李淵帶著李世民進入晉陽後,他已經脫離了楊廣的監視,可以放開手腳做一番謀劃。在整個過程中,李淵都是全局的掌控者,他頭腦非常清醒,能明辨時局,分析出自己的優劣勢,也能在不同的階段抓住工作的重點。一方面安排自己的兩個兒子做好起事的充分準備,另一方面很有計謀地和隋朝派來的使者周旋,這都體現了一個戰略家的素質。

李世民在晉陽起兵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絕不是他強行在正史中植入的那樣完美和宏觀。既然把握全局的工作在李淵手裡,李世民充其量只是一個輔助角色。但是他確實很好完成了李淵交代的任務,結識了長孫順德、劉文靜、裴寂等人,他們都是後續起義的核心力量。

李世民對大唐建國真正的貢獻其實不在晉陽起兵上,而在於他後來南征北戰,為唐朝打贏了幾場具有戰略意義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