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宮妃子的等級劃分是什麼?

劉Free


清朝前期的後宮制度並不完善,皇太極繼皇帝位之後冊封五宮后妃,中宮皇后哲哲居第一,後面依次為宸妃、貴妃、淑妃、莊妃。到了順治的時候除了皇后之外,後宮還有東西宮兩位皇妃,地位僅次於皇后,後面又因為寵愛董鄂妃,又參考明朝婦官制度,為她特設皇貴妃之位,地位在東西宮皇妃之上。康熙年間出現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封號,但是他還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小答應和學生等侍妾,特別是學生,康熙只讓她們侍寢並不給她們發放俸祿,所以她們在清宮的生活非常悲慘。

康熙之後後宮典制漸漸完善,乾隆首次在通用的則例中規定後宮組成為:皇后一名,皇貴妃一名,貴妃兩名,妃四名,嬪六名,嬪以下分貴人、常在、答應不定數,隨居東西十二宮。妃嬪們在宮中的地位、待遇等都是根據她們的品級進行劃分和分配的,比如皇貴妃手下有八個宮女伺候,年薪八百兩,而最低級的答應手下就只有一個宮女伺候,年薪僅僅三十兩,她們的禮服規格和儀仗規格也是不同的,所以最高級妃嬪和最低級妃嬪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但是妃嬪們的品級是按照什麼劃分的呢?

家世好的妃嬪一般起點高

清朝選秀分大小選,在旗女子參加三年一次的大選,如果有幸被皇帝選中收入後宮,一般都是貴人起步,也有極少數是直接封為嬪,比如乾隆的忻貴妃出身名門,是總督那蘇圖之女,乾隆又非常喜歡她,於是跳過貴人直接冊封她為忻嬪,她為乾隆生下兩個女兒,晉升為忻妃,在第三次懷孕的時候不幸去世,孩子也沒有保住,乾隆非常悲痛,將她追封為忻貴妃,命令四阿哥、六阿哥、八阿哥等為她穿孝,還親自去她靈前祭奠。咸豐的端恪皇貴妃佟佳氏出身非常尊貴,一入宮就被咸豐冊封為祺嬪,咸豐去世後被後面的皇帝累尊為皇貴妃。康熙的溫僖貴妃鈕鈷祿氏是輔臣遏必隆之女、孝昭皇后的妹妹,因為這個緣故,康熙更是直接將她冊封為貴妃。

而包衣女子只能參加一年一次的內務府小選,被選中的成為皇室宮女,如果資質特別出眾的皇帝也會收為妃嬪,但是常在起步,如果是皇帝特別喜歡的,也會直接封為貴人。比如嘉慶的母親孝儀純皇后魏氏本是孝賢皇后的宮女,但是孝賢皇后非常賢惠,將她推薦給乾隆成為妃嬪,乾隆對她非常滿意,直接封為貴人,不久又晉升為令嬪,三年後又為令妃,最後成為皇貴妃,實際上的蘭宮領袖。別的宮女出身又沒有得到皇帝特別寵愛的妃嬪都是從常在起步,比如愉妃為乾隆調教的宮女成為那常在,穎妃的宮女成為武常在,純貴妃的宮女成為郭常在。

早年跟隨皇帝的潛邸舊人一般會另眼相看

清朝很多皇帝都是在繼位前就已經大婚,並擁有數量眾多的侍妾,皇帝會顧念和這些潛邸舊人之間的情分,著優給予位分。比如雍正的側福晉年氏和乾隆的側福晉高氏得到皇帝的偏愛,又是側福晉的身份,被皇帝冊封為貴妃,但她們又是紅顏薄命,在她們臨終前又被皇帝晉升為皇貴妃,死後和皇帝同穴合葬帝陵。乾隆的婉貴妃雖然從沒有得到過寵愛,也是因為潛邸舊人的身份被乾隆累封為婉妃,在嘉慶年間被尊封為婉貴妃,她活到了92歲,比乾隆和皇太后還長壽。

生兒育女,母以子貴

封建社會的皇帝選擇眾多的妃嬪,除了他們花心好色,也是希望綿延子嗣,享受多子多孫的福氣。所以清朝的妃嬪一旦懷孕,不僅能夠享受特別的優待和護理,生下子嗣後位分也能夠得到提升。雍正的謙嬪只是一名普通的後宮貴人,但因為生下了雍正最小的兒子六阿哥,而被雍正冊封為謙嬪,後面又被乾隆尊為謙妃。乾隆的愉妃也並不得寵,一開始只是貴人,因為生下五阿哥永琪而被晉升為愉嬪,不久又晉升為愉妃,後面雖然沒有得到品級的晉升,但乾隆對她也非常禮待,在她去世後將她追封為貴妃。最著名的母以女貴的則是乾隆的惇妃,她生下乾隆最小的女兒一躍為妃位,但她脾氣暴躁打死手下的宮女,遭到乾隆降級處罰,但乾隆看在十公主的面子上,不久又恢復她惇妃的位分。

得到皇帝特別的寵愛

清朝後宮也有少數家世不夠的妃嬪,因為得到皇帝特殊的寵愛成為高位的例子。比如乾隆的純貴妃是地位卑微的漢女,通過地方官員的進獻來到乾隆身邊,但乾隆非常寵愛她,登基後封她為純妃,出身滿洲老牌貴族的側福晉那拉氏被封為嫻妃,和純妃平起平坐。後來又開創清朝二貴妃並封的先例,將純妃和嫻妃一同冊封為貴妃,純妃臨終前,乾隆又將她冊封為皇貴妃。乾隆另一個寵妃慶貴妃也是當時卑賤的漢人,她並沒有生育子女,被乾隆一路升為慶貴妃,地位在滿洲老牌貴族出身的舒妃之上,也在生有皇子的潛邸老人愉妃之上。

總體來說,清朝皇帝對后妃的管制非常嚴格,超過了之前任何一個朝代,后妃們在宮規的嚴苛要求下機械般的重複著枯燥乏味的生活。就連皇后也沒有資格管理後宮,像乾隆的孝賢皇后,她的最大任務就是生育嫡子和伺候好太后。后妃能得到皇帝的寵愛或者能為皇帝生兒育女的也是少數,所以大多數后妃的晉升空間受限,默默無聞在宮中終老一生,並不是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風光無限。


坤寧宮的故事


向敬之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的后妃制度應該是最成熟、最完善的。

但是,努爾哈赤建國稱汗之初,並沒有給妻妾定后妃名號,還是按滿人舊俗,分大福晉、繼福晉、側福晉、庶福晉和格格,後來改為大妃、繼妃、側妃和庶妃。他的第一任大福晉佟佳氏,在後來稱為元妃。大妃阿巴亥被多爾袞強迫順治帝給了個皇后名號,但不久褫奪。只有皇太極稱帝后,在尊其父努爾哈赤為太祖武皇帝(康熙元年改為高皇帝)時,將其母葉赫那拉氏追尊為孝慈武皇后(康熙帝尊為高皇后)。

皇太極時期,大量吸收漢官帶來的漢禮儀文化,逐步完善後妃制度。天聰六年二月,冊立中宮福晉、東宮福晉、西宮福晉。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建立五宮:中宮清寧宮皇后、東宮關雎宮宸妃、西宮麟趾宮貴妃、次東宮衍慶宮衍妃、次西宮永福宮莊妃。此外,還有側妃、繼妃和庶妃。

順治元年入關,系統採用漢人宮廷后妃名稱,設皇后、皇貴妃、貴妃和妃。順治十五年,清世祖決定採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同時,福晉、格格的稱謂仍然存在。

康熙後典制完善了,用福晉、格格稱呼后妃的情況才消失。后妃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康熙開始的清宮,后妃主要分為八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此外,還有一個官女子,地位最低,但是可以陪皇帝過夜的宮女。咸豐帝的玫貴妃徐佳氏,曾做過一段時間的官女子。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帝后期最愛容妃,因宮廷爭鬥力保太子,受慧妃陷害做了替罪羊,被康熙帝一次性由皇貴妃降成了容常在,最後一降到底發配到宗人府為奴洗馬桶。后妃的等級森嚴,故而有了美人心計的宮鬥不斷。而很多低級別的女子給皇帝生了皇子,很快由嬪升妃晉級貴妃,慈禧就是這樣的案例。

隨著後宮制度的確定,位號、品級、儀注、服飾、生活待遇和死後喪儀等各有不同。

當然,先帝死了,留下的有名分的后妃不能出宮,不能成為新皇的女人。於是,新皇帝把她們養在後宮,尊其身份,如太皇太后、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皇太貴妃、皇太妃等。


以禮觀書



清朝後宮是相對於唐朝簡單的:

太皇太后



太后



皇后



一品:皇貴妃



二品:貴妃



三品:妃子



四品:嬪



五品:貴人



六品:常在




七品:答應

八品:官女子

官女子其實也不算妃嬪,他只能在龍床邊待著,卻不能侍寢。只能在一邊看著!

皇太后一般是皇上的母親。

太皇太后一般是皇上的祖母,就是奶奶👵。

皇后是皇上的正妻 一名

皇貴妃 一名

貴妃 兩名

妃 四名

嬪 六名

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無數!


花鳥餘


清朝的后妃等級制度,后妃分住在東西六宮。

東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

西六宮:永壽宮、翊坤宮、長春宮、儲秀宮、啟祥宮、鹹福宮

清朝後宮嬪妃總分為八個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清代後宮佳麗,按名位、級別,享受不同的待遇,月銀、服飾、伙食標準、服務人員數額、住房面積及其裝修水平,還有儀仗的規模等等,都各有相應的規格。

  

清朝皇帝后宮妃嬪配置如下

皇后 一名,有每年一千兩銀子,配十二名女傭;  

皇貴妃 一名,每年八百兩銀子,配八名女傭;  

貴妃 二名,六百兩,八名女傭;  

妃 四名,三百兩,六名女傭;  

嬪 六名,二百兩,六名女傭;  

貴人 人數不限,一百兩,四名女傭;  

常在 人數不限制,五十兩,二名女傭;  

答應 人數不限制,三十兩,二名女傭。

另,能夠有資格服侍皇帝過夜的宮女被封做“官女子”,但官女子並不是主子。

林衡致文博界:鑑於目前文博界,收藏界鑑賞鑑定人才嚴重短缺,極需要頂級鑑賞鑑定新生代的人才來接班一事。

中國收藏界至今數十年,鑑賞鑑定人才嚴重短缺,利益集團,偽專家各自為政,一件器物十個專家九種意見,有如一盤散沙,毫無建樹,藏界話語權盡失,崇洋媚外者眾,為了各自利益爭奪,你追我趕。

時至今日,也該讓真正頂級鑑賞鑑定鑑藏的大家來接替了,林衡毛遂自薦,不請自來,誓重奪回世界古董各類藏品話語權為己任。

鑑於當前藏界現狀,文博界鑑賞鑑定人才即將斷層,專家們已徐徐老去,單靠這些老一輩人,亦已不合現時藏界時代的發展。

而藏品,取而代之的必然是歷代真精新的國之重寶重器呈現。

請支持頂級的藏界新生力量,林衡,弘揚中華歷史藝術文化之重任,有我們新一代接班人,更為頂級的鑑賞鑑定鑑藏大家,眾多國之重寶重器現已展示,我承諾,中華藝術文化古董古玩各類藏品國際話語權,我必定全部拿回,老祖宗留下的藝術瑰寶,必須是我們主導話語權,不是搶回來,而是奪回來,是用真才實料真功夫真實物真實力的奪回來,因為我們是斯文人,我要讓世界藝術界為中華藝術文明而由衷的喝彩。

請你們老一輩的專家學者們放寬心,我一定將你們沒做到的事,幫你們去做完,我由衷的感謝你們一直為藏界所做出的貢獻。

林衡鑑藏千卷歷代名畫真跡,中國十大名畫真跡,汝官窯,柴官窯,建盞,大明真宣,成化鬥彩雞官窯,元明清官窯等八大類,件件有落款,件件精神。

我會將我平生所學,鑑賞鑑定技能悉數相授,培養更多頂級鑑賞鑑定鑑藏大師,為以後的收藏界而真心用心服務。

宣齋頂級鑑藏大家 林衡敬啟











宣齋藝術館


清朝後宮的等級劃分共計分為六個等級。



第一等級:皇后1人

第二等級:皇貴妃1人

第三等級:皇妃2人

第四等級:妃4人

第五等級:嬪6人

第六等級:貴人、常在、答應無固定人數。

但是具體實施的時候也是看皇帝的意思。這裡僅說的是皇帝的媳婦們,如果把皇帝的老媽加上的話,那就第一等級是皇太后啦。



就像慈禧剛入宮的時候,僅被封為蘭貴人,她憑藉自己的能力和好運氣,為咸豐生了第一個兒子,5年之內連升三級,升到懿貴妃,只是到了皇妃的那第三個等級。

但是因為咸豐當時並沒有給自己的後宮設置那第二個等級皇貴妃,所以慈禧雖然在第三等級,但是地位僅在皇后之下,實際排名第二人。



這種等級的分配製度是從康熙時期才開始執行的。

當初努爾哈赤在關外的時候,沒有這些稱號,他的後宮16個妻子都稱“福晉”或“格格”。

等到皇太極的時候,後宮制度又完善了一些,分為中宮福晉、西宮福晉和東宮福晉,後來又增加了次西宮和次東宮,總共是五宮。



順治入關後,依然沿襲以前的稱號,直到康熙時,才沒有了福晉和格格的稱號。正式按照現在常說的這種劃分等級的方式。

因為康熙帝在清朝12帝中後宮人數最多,有40名,其他皇帝才10幾名,看來是後宮人太多,不好管理,才出的這個政策。



想進入後宮,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八旗選秀女是為皇帝、皇子、皇孫、親王選妃,每三年選一次。

講究門第,講究民族,講究年齡,講究美貌,其實美貌應該是第一位的,只不過不想讓其他人覺得皇帝是為了美色,才放在了最後一項。



需要從八旗官員家裡選秀,在京官員,文官得是七品以上,武官是六品以上;在外官員,文官得是五品以上,武官得是三品以上,這些官員家裡的女孩子年齡在13-17歲之間的才能參加選秀。


李佳恆


清朝不僅是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更是歷史後宮制度最完善的封建王朝,在後宮這塊有最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選秀制度,據清朝後宮一些相關文獻記載,清朝後宮制度是九個等級、十六個品。

九個等級是哪九個?

  1. 皇后

  2. 皇貴妃

  3. 貴妃

  4. 貴人

  5. 常在

  6. 答應

  7. 宮女

十六個品為哪十六個品?

  1. 正一品,皇貴妃、貴妃、淑妃、賢妃、德妃

  2. 從一品,夫人

  3. 正二品,妃四人

  4. 從二品,昭儀、昭援、昭容、淑儀、淑援、淑容、修儀、修援、修容

  5. 正三品,貴嬪

  6. 從三品,婕妤

  7. 正四品,容華

  8. 從四品,婉儀、芳儀、芬儀、德儀、順儀

  9. 正五品,嬪

  10. 從五品,小儀、小援、良援、良娣

  11. 正六品,貴人

  12. 從六品,才人、美人

  13. 正七品,常在、娘子

  14. 從七品,選侍

  15. 正八品,采女

  16. 從八品,更衣

有人會問,是不是少個皇后?是滴,皇后不算,皇后居中宮,主內治,到這,那有人又會問這些怎麼來的呢?咱們先從皇后談起吧。

在清朝,皇后只有滿蒙汗二十四旗官員的女兒才可以參加選秀,這裡面還要摒棄帶病、惡疾、醜陋之女,隨後各旗世家統一申報,再通報戶部,最終戶部奏報皇帝,皇帝准許後,其一為皇后,其餘可各自婚嫁。

這裡面,只皇后最特殊,其她馨如皇貴妃之列,及下,皆是由秀女滿旗秀女湊數,三年一次評選,被皇帝看上,就冊封,沒被看上,就給皇子、皇孫、以及宗室指婚。

這裡面要說該制度最具有特色地當屬清朝的加號,何為加號,指品級裡面的昭、淑、修、等系列,該舉在等級內寓於為“表彰、相互區別”之用,不僅如此,還會暗合女性的特點加號,好為後續選人備區分,例如當今KTV裡的胖瘦之分,只是清朝用詞更雅而已,當今KTV進去,你喜歡肥美小姐姐,就給你安排肥美,喜歡瘦高小姐姐,就給你安排瘦高,當然,這只是小舉下,勿要對號入座。


探索歷史奇聞


我們在《甄嬛傳》《宮》等清宮劇中瞭解到的貴妃、妃、貴人和答應等稱號都是在康熙時期才有的,努爾哈赤的16個妻妾不分高低,都是福晉。到了皇太極時期也只是簡單根據居住位置分為中宮福晉和東西宮福晉。

滿族入關之後,才逐漸參照明朝的後宮制度將原本的福晉分出8個等級。這是一套等級分明的管理制度,體現在品級、居住環境和生活津貼等方方面面。

官階品級的差別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會用佳麗三千來形容皇帝后宮規模龐大,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多人,而且皇貴妃、貴妃、妃、嬪都會固定人數,皇貴妃只有一位、貴妃兩位、妃和嬪分別是四位和六位,這是後宮固定的“編制”,不會隨意更改。貴人、常在和答應則不限人數。

如果是普通秀女的身份進宮,都只能從答應當起,貴人以上對佳麗的身份有要求,需要來自顯貴人家,至於皇后則必須是王公大臣的女兒。在冊封時,貴妃及以上是金冊和金璽;妃和嬪是有銀冊沒有冊寶;貴人及以下無冊也無寶。

生活起居的差別

清朝的後宮由皇后全權負責,單獨住在中宮,其他佳麗則分居東西兩側的12個宮殿,但只有皇貴妃、貴妃、妃和嬪才有資格成為一宮之主,負責打理自己宮內的大小事務,對住在宮內的佳麗們也有管束的權利。

在生活起居上,佳麗們會有專門伺候的傭人,皇后配有12名女傭,但貴人只有4名女傭、常在3名、答應只有2名。從這點來看,中下等的佳麗們的生活過得還不如富家小姐好。

生活津貼的差別

雖然都是王的女人,當時“生活費”的領取標準卻相差很遠。皇后、皇貴妃和貴妃是第一個檔次,分別可以領到白銀1000兩、800兩和600兩。妃和嬪屬於第二檔,可以領到300兩和200兩。貴人、常在和答應是最後一檔,分別是100兩、50兩和30兩。

除此之外,後宮還會分配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數量和材質都會根據妃子們的等級而不同。例如皇后,除了1000兩的生活費外,還會分到玉盞金臺、鑲金象牙筷子和金匙等精美的生活用品,這些精美的物件是貴人、常在和答應享受不到的。

結語

總的來說,清朝後宮佳麗從清初時期統稱“福晉”逐步細分為八個等級,形成一套尊卑有序的後宮制度。在官階品級、居住環境和生活待遇等方面都會體現出差異,並不是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一個個都地位高貴出手闊綽。


正一品貴妃


清朝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后,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官,協助皇后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均無定額,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不過,縱觀清朝歷史,除皇貴妃、貴妃之外,也還有其他妃號,如莊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規定儘管十分嚴格,但各皇帝妃嬪數目的多少出入較大。康熙、乾隆的妃嬪都大大超過規定,而同治、光緒等又遠沒有那麼多的妃嬪。清朝宮女人數比明朝減少,按定製在三百人以下,實際上也不止此數。 歷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后妃來源,清代皇帝與歷代不同,它創立了具有自己特點的“選秀女制度”。

順治皇帝六歲登基,十四歲舉行大婚,二十三歲死去,在位十七年。前七年由多爾衰攝政,那時順治才十來歲,自然不會有選秀女這事,多爾衰雖然專橫,卻從未選過秀女。順治七年(公元一六五○年),多爾衰病死。翌年順治帝親政,同年舉行大婚禮,冊立枚爾沁蒙古舊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但順治十年八月,即以皇后乃“睿王於朕幼衝時,因親定婚未經選擇”“與朕意志不協,宮閫參商”為由,下令將其降為靜妃,改居側宮。

順治十年十月,他下令“選立皇后,作範中官,敬稽典禮。應於在內滿州官民女子,在外蒙古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選擇”。這次選秀女,從上諭頒佈後,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擇定科爾沁蒙古鎮公綽爾濟之女,廢后靜妃的值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並於同年六月舉行了大婚禮。

清朝除秀女外,也選宮女,有的宮女入宮以後,還可晉封為內廷主位。


龍山大先生


在努爾哈赤還在關外的時候,還沒有成立大清國,所以也無從談起後宮。當時努爾哈赤娶了十六個老婆,都叫“福晉”,另外要注意的是,當時他的小老婆叫“格格”,格格是滿語小姑娘的意思,並不專指王爺的女兒。

進了關,升了級,排場就搞起來了。經過不斷的模仿,清宮的後宮編制也有模有樣,一共分為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這些可以說是皇帝比較正式的老婆。加起來,就是十四個人。

當然,皇帝身體這麼好,十四個完全不夠啊。所以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以及宮女。這些可是沒有編制限制的。看上眼了,隨便封就是了。

最後來點小知識。

1.小主這個稱呼在清宮確實有。一般是太監宮女稱呼自己的主子。不僅剛評上的常在可以這樣稱呼。就是成為嬪妃了,只要關係夠親近,也可以如此稱呼,這個類似“老佛爺”。

2.老婆最多的是康熙,有41人。最少的是光緒,只有一後二妃。

3.清朝嬪妃大多是滿族人,其次是蒙古族人,此外還有9名漢族。一名維吾爾族人。那位維吾爾族人就是傳說中的香妃啦。

4.根據等級不同,配給的宮女太監也不同。比如皇后有十位宮女十二個太監,最低的答應也有二位宮女一個太監。有了宮女太監,勾心鬥色才有意思!


5待遇差別很大, 除了賞賜不同外,就是工資也有很大差異。皇后年薪一千兩,到常在這一級,就只有五十兩了。但補貼很豐富。比如常在每天可領豬肉5斤,茄子六個,黃瓜五條。

6.清朝總的宮女編制在歷史上是比較少的。總共在二千人左右。最多的是唐朝,宮女在玄宗年間達四萬人,明朝也有近萬宮女。


腦洞歷史觀


清朝後宮嬪妃品級劃分制度的建立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一直到康熙年間才建立起了完備的后妃制度。清朝與明朝不同,後宮嬪妃講究出身,她們根據出身民族的不同和出身嫡庶不同以及受寵程度不同作為等級劃分的依據。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後宮的制度劃分仍然很模糊,除了作為中宮“皇后”的人稱為大福晉(大妃)之外,其餘都為側福晉或庶妃。皇太極即位之初也遵循此例,直到公元1636年稱帝改元后,才將作為中宮地位的大妃正式改稱皇后,同時大封后宮,最出名的要數出身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的“崇德四妃”了。清軍入關後,順治帝寵愛的董鄂妃成了清朝第一位皇貴妃,但是直到康熙年間,後宮嬪妃的等級制度的確定和劃分才最終確定下來。

一、出身民族:

清朝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滿蒙聯姻的國策,由於蒙古在清朝建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蒙古貴族之女進如清朝後宮,或為皇后,或為嬪妃,從努爾哈赤時期到康熙年間,蒙古后妃在清朝後宮中的地為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皇太極後宮的一後四妃皆出自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她們在皇太極的後宮之中地位最為尊崇,是其他嬪妃,包括滿洲嬪妃不可比擬的。順治皇帝的兩位皇后也都出自蒙古,直到乾隆年間,隨著蒙古作用的減弱,蒙古嬪妃的地位和數量才開始降低。相對於蒙古和滿洲出身的女子來說,漢族女子在宮中的地位就要低得多了,她們不可能成為皇后(令妃皇后之位系死後追封),甚至被封為皇貴妃以及貴妃的可能都很低。比如出身漢族的乾隆帝婉嬪陳氏,在在嬪位上足足呆了四十六年之久。

二、出身嫡庶:

封建時代最講究嫡庶之分。同樣出身於一個家族,正室所生的嫡出女兒就可以作為別人的正室,可以作為皇家的皇后,然而妾室所生的庶出女兒只能給別人做妾,入宮也只能作為妃嬪。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治年間同為阿魯特氏出身的一後一妃。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是崇琦正室所出的女兒,因為出身高貴,言談舉止有母儀風範而被選為皇后,而崇琦的妹妹阿魯特氏是崇琦父親的妾室所出,入宮後只被封為了同治帝的瑨貴人,在同治帝一後四妃中排名最後,因為是庶出女兒的緣故,慈禧太后對她並不看好,也很少理會。

三、受寵程度:

出身的民族不可以改變,出身嫡庶不能選擇,但是很多入宮的女子經過自己的後天的努力,也是可以逆襲的。相對於大量出身高貴的女子,很多出身不高的女子在出宮後憑藉美麗的容貌、聰慧的頭腦以及為皇家誕育大量子嗣而贏得了歷代皇帝的寵愛,她們也因此得以晉封提拔,升為皇帝的高級嬪妃,乃至成為皇后。例如康熙帝的良妃衛氏,原本是出身辛者庫的奴僕,在受寵後得以晉封為妃位。還有乾隆帝寵愛的令妃,從一個包衣奴才最終升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並在兒子繼位後被追封為皇后,成為了逆襲的典型。還有一些女子,因為為皇家生育了眾多兒女而被一路晉封,比如乾隆帝的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她因為先後為乾隆帝生下了四個兒子,最終得以從一個小小的貴人升到了位同副後的皇貴妃。

上文中提到的只是一些幸運者,一如宮門深似海,很多女子在後宮的漫漫生活中都是默默無聞直到死亡的,絕大多數後宮中的女子的宮中生活都不是能夠順遂己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