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國陶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的時代。南宋官窯"襲故京遺制"移地於南方生產,開始於紹興十三年,在之後連續生產了一百三四十年的優質瓷,前後映輝,為中國奠下了制瓷王國的美名。千多年以來,南宋修內司官窯被舉世認為是宋瓷藝術性最高的時代,它通過細緻純熟的工藝,將流暢簡練的造型和精光內蘊的釉色和諧統一在一起,代表著八百年前中國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時期發達的科技文化真實的寫照。但由於它產量有限,傳世甚少,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瑰寶,聞名於世。

南宋南遷後高宗在杭州設立新窯杭州修內司官窯,是邵成章提舉在殿中省修內司按北宋舊制設立的官窯(汝官窯、汴京官窯),稱為內窯。修內司內窯窯址位於杭州市鳳凰山西北萬松嶺附近老虎洞,1996年9月發現,也稱老虎洞官窯。修內司在南宋隸屬匠作監,主要掌管皇城太廟繕修兼掌皇室用具配給。經過杭州市文物考古所5年的發掘整理,已經初步整理出4000件青瓷,而瓷身帶字的,只有這一件蕩箍,它也成為了最有力的佐證。在杭州歷史博物館,就能欣賞到其中200多件修內司青瓷精品。

老虎洞窯址出土的南宋官窯“修內司窯置庚子年...……匠師造記”刻銘青釉蕩箍

2006年11月,中國古陶瓷學會南京學會暨青瓷學術研討會移師杭州。會上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就老虎洞窯址出土資料最新整理情況進行了通報,並披露了所發現的帶有“修內司窯”銘款的蕩箍。由此說明葉寘《坦齋筆衡》中關於南宋官窯的記載基本可信,南宋渡江後,於臨安所建立的第一座官窯即“修內司窯”,亦即“內窯”。老虎洞窯址南宋層即為南宋修內司官窯,修內司官窯窯址的所在問題,終於此塵埃落定。

根據研究發現,修內司官窯分前後兩期,前期影響力更大些。其中,修內司官窯前期(延續北宋汝官窯工藝)以兩類產品為主:

第一類:以厚胎厚釉為主,薄胎厚釉少見。

厚胎厚釉粉青釉灰黑胎標本(杭州出)

南宋初年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也有仿青銅器的禮器,胎和釉的顏色均有多種。日常生活用具:碗、盤、杯、罐、碟、壺、洗、盞託、盆、盆託等,與越窯風格相似。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見《南宋官窯瓷鑑定與鑑賞》杜正賢 周少華著 86頁圖12

第二類:以薄胎厚釉為主,以仿青銅禮器為主。

薄胎厚釉黑胎

有的器型非常大,質量高,一改“官窯無大件”的觀念。也有少部分日常生活用器。仿青銅禮器有:觚、尊、琮式瓶、梅瓶、玉壺春瓶、香爐、燻爐、器座、筷子架、花盆、燈盞等,與汝官風格相似。數量大大多於生活器,可見修內司窯是以燒造禮器與祭器為主的窯場。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個人藏南宋官窯褐斑長頸瓶

此外,修內司官窯瓷器前期和後期的燒造有明顯的區別。

修內司官窯前期燒造特點:

1.前期圓器類以裹足支燒為主,支燒以早期薄釉居多,修內司窯支釘製作精工規整,多為5個支釘。早期圈足均外撇,與郊壇下官窯早期相類。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見《南宋官窯瓷鑑定與鑑賞》杜正賢 周少華著 88頁圖14

杭州歷史博物館藏修內司官窯撇足碗

2.少量大件如盆形器和盞託採用裹足刮釉法。大件的瓶尊觚等禮器在施釉後再仔細地颳去底部的釉使其露胎。

修內司官窯後期燒造特點:

1.後期圈足變直變矮,從裹釉支燒變為以刮底墊燒為主。仍有少量的祭禮器。南宋中後期碗盤從支燒變成了墊燒,只有少量小件器物仍採用裹足支燒法,裹足刮釉的方法在瓶和套盒中仍很流行,但颳去的部分變得較大又不太規整。窯具中最常見的是墊圈和墊餅等。2.墊燒器以後期厚釉居多。厚釉採用多次施釉多次釉燒的方法:第一次本坯素燒或上外釉素燒,溫度為750-850度;第二、三次入窯釉燒,裡外上釉。溫度為1000-1180度;最後一次釉燒的溫度要比前幾次高30-80度。中間釉燒的溫度控制在釉始熔溫度左右,並保溫一定的時間,使釉與釉之間,釉與胎之間形成一定的中間層。

即使修內司官窯前後期燒造方式不一,但其細緻純熟的工藝,流暢簡練的造型和精光內蘊的釉色,被舉世認為是宋瓷藝術性最高的時代。其質量上乘者釉面瑩澈,色青似翠,滋潤如玉;質量下乘者雖釉色泛黃,但也不失為一件精美的瓷器。

質量上乘的修內司官窯產品有如下特徵:

1.器型設計端莊大氣,釉面瑩澈,色青似翠,滋潤如玉,大多為自然開片,名為冰裂紋。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杭州歷史博物館藏修內司官窯(殘件)

2.胎體以厚胎薄釉和厚胎厚釉為主,多層微晶厚釉玉質感強。

南宋官窯標本(杭州出)多層微晶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杭州歷史博物館藏修內司官窯香爐玉質感強

3.南宋胎色呈黑褐色、黑灰色或灰白色等。

4.釉色以粉青為主,米黃色次之。釉面的光澤度顏色的飽和度都比郊壇下官窯好。另還有灰青、灰黃、黃灰等釉色。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杭州官窯博物館藏粉青釉紙槌瓶

而質量下乘的修內司官窯產品有如下特徵:

1.胎為灰褐色和褐黑色為主,少量黃白胎;釉為粉青帶灰青色,釉較厚,釉色淡雅光潔,滋潤如玉,佈滿開片,大開片多呈長條狀,小開片多呈魚鱗狀。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南宋官窯標本(杭州出)灰褐胎粉青帶灰青釉魚鱗開片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南宋官窯標本(杭州出)黃白胎米黃釉魚鱗開片

2.有的局部或大面積釉色泛黃,泛黃部分多有較密集的魚鱗開片,是還原不足所致。有的局部呈菸灰色,俗稱吸菸現象。有的氧化不全,有的生燒,使釉面發白,尚未呈顯青色。

通過上述的論述發現,無論是質量上乘還是質量下乘的修內司官窯,整體都有以下特點:

1、修內司窯保留北宋官窯遺風,製品稍為厚重;胎比郊壇窯厚重。胎呈灰白或淺褐色緻密型的瓷質。釉色多為粉青色,風格穩重。多見大裂紋。施釉到足根部,常見紫口鐵足。

2.修內司官窯瓷釉有冰裂紋,隱紋如鷹爪。釉層厚,紋片大而少;釉層薄,紋片細而多。不開片的很少見。明初曹昭《格古論要》言:"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釉層厚,紋片大

釉層薄,紋片較多,不開片的很少見,與明初曹昭《格古論要》言: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的說法不完全一樣,近似。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3、修內司窯釉:石灰釉,後期改為素燒,兩次上釉,兩次入窯燒成的厚釉瓷,釉質如玉光亮瑩潤,能清楚看到象小河流水似的水波紋,有流釉紋。

南宋官窯瓷繼承自北宋汴京官窯、有河南汝瓷端莊簡樸的造型,釉質渾厚的特點,又吸收了南方龍泉窯的薄胎厚釉,釉面瑩沏,造型精巧之特點,南北技藝的結合,創造了我國青瓷史的頂峰。南宋王朝覆滅之後,官窯被毀、工匠失散,技藝失傳,現傳世珍品極其罕見。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南宋修內司(老虎洞)官窯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