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三個月,為什麼竟然沒有一個親信前來救駕?

路有阡陌


沙丘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戰國時期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在這個地方,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病逝後被要求秘不發喪與鹹魚放在一起被運回咸陽。公元前三世紀去世的這兩位野心勃勃的君主實際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其中之一就是都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趙武靈王因此喪命,而秦始皇因此失國。

實際上在繼承人這件事上,趙武靈王完全是拜被傳“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為老師,廢嫡立庶,廢長立幼,只是周幽王是亡國之君,因此格外的出名,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反而將他的錯事掩蓋了幾分,至少人們提起趙武靈王的時候通常想到的就是“胡服騎射”而不是他“廢長立幼”。

說起來,趙武靈王的結局其實早就註定了,只是誰也沒有想到會是那樣一種結局,困在行宮達三個月之久,而這三個月時間裡,他與外界沒有接觸,食物也斷了,只能乾等著死亡的到來。沒有人去救這位趙國的大功臣,實際上唯一能救趙武靈王的人也已經提前在這場叛亂中被殺了,他就是趙國的相國肥義。而導致趙武靈王被餓死的元兇也並不是所謂的其子趙惠文王,而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以及李兌。說到底,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中將趙國的貴族得罪了一個遍,這些人一旦找到機會自然不會心向趙武靈王,而這個機會還是趙武靈王自己送上去的,因為他廢長立幼卻又想反悔而設兩王,總之,這位在國際上殺伐果斷的趙國國君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實在有太多不妥之處,正是因為這個不妥,讓國內的情勢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對趙武靈王極為不利。

趙肅侯去世的時候,給少年繼位的趙雍即趙武靈王留下了幾個輔政大臣,其中就有肥義和公子成,公子成作為趙肅侯的弟弟、趙武靈王的叔叔自然話語權是比較重的,在趙武靈王前期把持朝政。後來,趙武靈王親政,開疆擴土並改革內政,提出“胡服騎射”的大膽創意,得到了肥義的支持,但遭到了趙國貴族的一直反對,其中公子成對這個侄子的改革非常不感冒,反對的甚為激烈,只是最後還是被趙武靈王說動,帶頭進行“胡服騎射”,公子成的點頭比趙武靈王要管用,至少趙國的貴族不再有反對的聲音,這件事就這樣進行了下去,趙國的軍事實力猛增,在對外戰爭中節節勝利。

但內亂卻早已經潛伏在暗處,只等著合適的時機爆發。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力排眾議的結果,其間將趙國的貴族得罪了一個遍,畢竟,改革首先觸動的就是貴族的利益,即便這個改革對國家來說是有用的,但對於貴族們來說則是深惡痛絕的,他們只是暫時屈從於趙武靈王。按照趙武靈王的性格來說,壓制這些貴族們一輩子並不是什麼難事,但趙武靈王卻又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有了大問題。

趙武靈王的原配是韓國的公主或者宗室女,生下了公子章,公子章很快被立為太子,但不久,趙武靈王遇到了生命中的真愛,即吳娃。在最初得到吳娃的幾年裡,她基本就是專寵,而她生下的公子何也得到了趙武靈王的寵愛。趙武靈王廢掉韓女而將吳娃扶為正妻,公子章的太子之位被剝奪,代之以公子何,說到這裡,是不是和周幽王沒有什麼區別?但趙武靈王做的事情遠不止這些。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退位,讓公子何繼位,即趙惠文王,而趙武靈王自稱主父,相當於後來的太上皇帝,主攻領土的擴張。而趙惠文王此時也不過才十幾歲,輔佐他的還是公子成和肥義。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滅了中山國,將代地封給了公子章,號安陽君,趙武靈王還給公子章配了田不禮為相國,這件事不僅讓趙惠文王忌憚,同時也給了公子章野心。但趙武靈王似乎並沒有意識到不妥,甚至到了第二年,趙武靈王讓趙惠文王朝見群臣的時候,他看到長子安陽君北面稱臣,心裡很不是滋味,一度想分割趙國為兩部分,兩個兒子都為王,這簡直就是過家家,雖然這個想法沒有付諸行動,但是趙惠文王和安陽君之間的矛盾已經越積越深。

這個時候,朝中的大臣們已經開始活動,李兌勸說肥義託病不出,將朝政交給公子成,《史記》記載:李兌勸說肥義:“子奚不稱疾毋出,傳政於公子成?毋為怨府,毋為禍梯。”實際上就是想剪除趙武靈王可能的羽翼,而將趙惠文王牢牢握在手中,不過肥義並沒有同意。他已經感到危機很快來臨。果不其然,公元前295年,一場政變悄然上演。

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同遊沙丘,兩個人卻分宮而居。安陽君和田不禮知道後作亂,矯詔主父召見趙惠文王,而肥義替趙惠文王先行,被安陽君的人殺死。趙惠文王組織兵力平叛,而公子成和李兌從邯鄲趕來,組織軍隊平叛,很快安陽君就敗了,但他並不想就這麼死去,於是投奔了趙武靈王,趙武靈王沒有理由拒絕自己的兒子,而公子成和李兌則不打算讓安陽君活著,於是兵圍趙武靈王的行宮。

《史記》中的記載是這樣的: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主開之,成、兌因圍主父宮。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

也就是說公子成和李兌逼著公子章從趙武靈王的行宮走出來而將其殺死,然後,兩人又繼續圍困行宮,並放話“最後出來的全部殺掉”,於是行宮裡的人陸陸續續全部跑了出來,只剩下了趙武靈王一個人被困在行宮中。他想出來但是出不來,而行宮中的食物也已經消耗殆盡,他只能想盡辦法吃各種東西,最終還是被餓死了。

一場圍困長達三個月,怎麼說都透著詭異,《史記》中對於公子成和李兌圍困趙武靈王的原因解釋為“畏誅”,這顯然是不成立的,而且三個月的時間裡,竟不見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身影,沒有身影即是默認。他默認了公子成和李兌的做法,這其中的原因恐怕並不單純,其一就是他這個國君之位做的戰戰兢兢,時刻害怕趙武靈王會收回,而且他雖然做了國君,但是大部分政事還是趙武靈王說了算,他並沒有多少權力,所以,時間一久,父子倆早已離了心,趙惠文王自然也希望自己手中的權力更穩固些,而促成這種穩定的自然就是趙武靈王和公子章都消失。

另一方面,趙惠文王畢竟年幼,他僅有的那些權力還被公子成把持,公子成想要趙武靈王死,趙惠文王也無法阻攔。基於這主動或者被動的理由,趙惠文王選擇了沉默,果然沉默是金,他這一沉默,趙武靈王真的消失了,而他手中的權力也真的穩固了。

分析一下公子成和李兌圍困趙武靈王,卻沒有人救趙武靈王的原因,其實就是能救並且願意救的肥義已經被殺,而能救卻不願意救的趙惠文王選擇了沉默。至於別人,實際上趙武靈王並沒有多少心腹,並且他之前因為“胡服騎射”得罪了趙國的貴族,這些貴族自然是希望趙武靈王去死的,他們斷不會選擇去救趙武靈王。至於跟隨趙武靈王的士兵,則選擇了活命。

實際上,沙丘宮變看似是公子章和田不禮發動叛亂引起的,但其實公子成和李兌早就計劃好了,他們就是想借著公子章來除掉趙武靈王,因此兩人才會圍困趙武靈王的行宮。趙武靈王去世後,公子成成為相國,而李兌成為司寇,趙國的國政由兩人把持。


尚宮女史


第一,沙丘政變的內因極其複雜

趙武靈王在位時,由於偏愛小兒子趙何,廢長立幼,廢黜太子趙章。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遜位,提早把王位交給趙何,即趙惠文王,自稱“主父”,也就是太上王。然而,三年後,即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覺得對不起長子,又封趙章為安陽君,甚至想把國家一剖為二,讓趙章在代地稱王。長子趙章被弟弟搶去王位,早就心懷怨恨。公元前295年,趙章與趙武靈王、趙惠文王一同出行至沙丘,突然發動政變,攻打趙惠文王的行宮。由於趙成、李兌率軍及時趕到,挫敗趙章的政變。趙章被迫逃進趙武靈王的行宮,由於不忍兒子被殺,趙武靈王接納了他。現在這個問題就複雜了。

對於趙國大臣與將領來說,一方是趙惠文王,另一方是收容謀反主犯的趙武靈王,究竟要選擇站在哪一邊呢?趙成與李兌選擇站在趙惠文王這一邊,原因很簡單,趙武靈王只是太上王,是過去式;而趙惠文王是名正言順的國君,是現在進行時。於是兩人發兵攻打趙武靈王的行宮,殺死了趙章。可是要如何處置趙武靈王,這可就犯難了。趙成與李兌一商量,咱們圍攻主父的行宮,又殺了趙章,倘若就這樣收手,日後主父必然要清算這筆賬,怎以辦呢?他們既不敢殺掉趙武靈王,又不敢放掉趙武靈王,唯一能做的,就是將其囚禁,任其自生自滅。

第二,為什麼沒有人來救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被囚死在行宮的時間,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整整三個月。三個月的時間,為什麼沒有人來救他呢?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1、趙武靈王的親信,多死於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最信任的人是肥義,他是胡服騎射變革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趙國舉足輕重的大臣。然而在趙章發動政變時,第一個殺死的人,便是肥義。如果肥義沒有死,肯定會全力營救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出行,應該會帶上親信與心腹,這些人的下場如何,史書沒有提,但既然連趙武靈王都得死,他們估計全被殺了。

2、為什麼沒有軍隊前來營救?儘管趙武靈王已經退位,但誰都知道,他才是趙國的實際統治者。那麼他被囚禁時,為什麼沒有軍隊前來營救呢?我想可能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趙成與李兌嚴密封鎖消息。我們知道,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趙武靈王不要說向外傳遞消息,就是搞點吃的都搞不到。因此,他不可能向別處的軍隊發佈命令。在沒有統帥命令的情況下,軍隊又怎麼敢輕舉妄動呢?

3、在新王與舊王之前,大家選擇新王。我們在退一步假設,趙國軍隊得知趙武靈王被囚禁的消息,為什麼沉默呢?從法理上說,國王才是一國之主,而主父或太上皇,即便他是前任的國王與現任國王的父親,在法律角度上說,都只能是臣而不是君。“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如今的國主,只能是趙惠文王而非遜位的趙武靈王。

也就是說,你發兵去救趙武靈王,等同於你支持謀反。趙武靈王雖然擁有崇高的威望,但是在沙丘之變前,他打算將趙國一剖為二,卻是遭到眾人的反對。也可以說,趙武靈王遜位後,一直抬高趙章的地位,這是嚴重威脅到趙國政壇穩定的事,對此大家是反對的。同樣,趙武靈王在趙章殺肥義、圍攻趙惠文王后,不僅沒有把他繩之以法,還收容包庇,從這點看,也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小清新viog


公元前295年,沙丘行營,望著孤零零的宮殿,飢寒交迫的趙武靈王趙雍,絕望到了極點,他沒想到,混蛋兒子章居然敢殺肥義,亂臣賊子公子成居然敢圍攻自己。兩個多月了,糧食吃完、已經斷頓好幾天了,該發的火、該罵的話早就發洩過了,外邊的士兵紋絲不動,不理不問,就是不讓他出去。拖著疲憊的身子,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蹣跚著走了出去,打算到外邊找點吃的。

外邊的那些士兵是沒指望了,只能自己想辦法,要是天上能掉幾塊燒餅該有多好,趙雍如是地想。幾聲鳥鳴,引起了他的注意,抬頭一看,原來樹上有個鳥窩,說不定還有鳥蛋呢,趙雍暗罵自己老糊塗,也不早點兒出來探探,捱餓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啊。

趙雍走到了樹底下,在飢餓的驅使下,慢慢地往上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夠到了鳥窩。還好,裡面有幾個蛋,趙雍抓過來,就往嘴裡塞,太餓了,什麼也顧不上了。院外的士兵看得目瞪口呆,很快就又低下了頭,前幾年,趙武靈王帶領著他們滅中山、敗林胡、樓煩,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是何等的威風、何等的意氣風發,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場,太慘了。可他們也只是小兵,沒辦法啊。

話說回來,風光一世的趙武靈王趙雍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

首先,壯年退位,令國家大權旁落。趙武靈王退位時年僅42歲,正當盛年;接班人趙何年僅10歲,雖說他安排了很多忠心的大臣輔佐,可長期不在朝,國家大權慢慢的就落到了權臣公子成手裡。公子成是趙雍的叔叔,趙雍父親趙肅侯剛剛即位時,就把相國之位交給了公子成,公子成已經當了幾十年的相國,勢力盤根錯節,極其龐大,年幼的趙何根本駕馭不住。

公子成勢力龐大,可惜和趙武靈王不是一條心。趙武靈王主張向北面擴張,公子成主張向南面中原腹地進攻,在“胡服騎射”改革初期,二人還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趙武靈王用國君的權威壓制,公子成才勉強點頭配合,之後慢慢退出了朝政,但並不甘心。

趙武靈王退位不久,他的同黨李兌就建議肥義讓位,讓公子成當相國,可見實力仍不容小覷。

其次,他打算分裂趙國的想法,很不得人心。趙武靈王同情趙章,遂有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將趙國一分為二,趙何一半,趙章一半,誰也不虧待。作為一個父親,這個舉動值得肯定;但對趙國來說,這簡直就是災難:戰國中後期,兼併頻繁,大規模戰鬥一個接一個,趙國勉強能夠自保,倘若一分為二,很快就會變成列強的盤中餐!

如此亡國的想法,很不得人心,再加上趙章野心膨脹,飛揚跋扈,本來站在他這邊的大臣,也慢慢轉移到公子成那邊了,這直接導致了後來沒有人過來救他。

最後,支持他的肥義被殺,趙雍失去了最後一顆救命稻草。肥義是三朝老臣,政治主張和趙武靈王差不多,是“胡服騎射”地堅定擁護者,倘若他還在的話,公子成的陰謀就得逞不了。遺憾的是,沙丘政變前夕,肥義被愚蠢的趙章殺了,缺少牽制的公子成便可以肆無忌憚地圍攻沙丘行宮了。

趙武靈王是一個優秀的領袖、光明磊落的實幹家,只可惜優柔寡斷、缺乏政治謀略,導致最後被活活餓死,實在是可惜!


小楊品史


沙丘宮變分兩個階段,首先是公子章造反殺害相國肥義並試圖誅殺趙惠文王,李兌與公子成帥軍平亂;然後是李兌公子成困死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仍掌握主要軍權但多是邊軍,邯鄲附近的軍隊在李兌公子成手中。



本來公子章作為中軍將所帶領的禁衛軍是支持趙武靈王的,但在前期平叛中已被鎮壓,合理合法誰都說不上。李兌公子成把沙丘宮圍困後趙武靈王連個送信的都沒有,注意李兌公子成是把沙丘宮中人員全部帶出宮後把宮殿圍困的,趙武靈王的親信肯定被看管起來了,相國肥義作為趙武靈王代理人一開始卻被公子章給殺了,邯鄲和北地邊軍都得不到沙丘宮這邊的消息,只能任人宰割。這就好比西安事變蔣介石實力再大都遠在南京,你在西安只能聽張學良的。



說到底還是趙武靈王低估了暗中的反對勢力,趙國公族向來有政變傳統,又掌控邯鄲的駐軍,作為胡服騎射中的利益受損者,這麼好的機會肯定要用上。事成之後,趙武靈王的支持者還能再造反不成?公子章已死,趙惠文王又是趙武靈王生前確定的繼承人,又是公子章造反在前,也只能吞下苦果。



沙丘宮變給趙國帶來的損失其實也是很大的,趙武靈王生前聚攏起來的大批名臣將相比如樂毅、劇辛、龐煖、樓緩或出走或被排擠,更多的人直接在史書上失蹤,估計是被清算了。連趙奢就是趙括他爹都跑去燕國當太守,最後還能回趙國估計也是和出身趙國公族有關,就這也要從收租稅小官做起,歷史上當上將軍沒幾年就死了,也算是被耽誤了。


歷史伶俜者


從趙武靈王的諡號就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比較有作為一王。但就是這樣一位趙國的王,最後的下場卻是被自己的親兒子圍困沙丘三個月活活餓死的,說來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趙武靈王執政前期還是比較英明的,如果他一直那樣英明神武下去,說不定統一六國的會是趙國。但歷史偏偏不按照個人的意志轉移,趙武靈王在位後期竟然在立儲的問題上犯起了糊塗。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死後,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企圖吞併趙國。這一年趙武靈王十五歲剛剛即位,但是他並沒有慌張,反而是很老練的化解了這場危機。

危機解除後,趙武靈王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對趙國內政加以改革。在趙武靈王和趙國臣民的共同努力下,公元前307年趙國力量積蓄的差不多了,於是開始了對外戰爭,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中山國。趙武靈王用了八年時間,徹底將中山國土盡收趙國版圖。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軍政,修建趙長城,趙國在他的帶領下逐漸走到了強國行列。趙武靈王的前半生是英明神武的,但他卻沒有一直英明神武下去。趙武靈王后期在立儲問題上犯了大錯。

趙武靈王的長子叫趙章,小兒子叫趙何是寵妃吳娃所生。趙章比較年長,而且在趙武靈王的對外兼併戰爭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勞。但小兒子趙何是愛妃吳娃所生,雖然趙章早就被立為了太子,但是後來的後來趙武靈王又在立儲這件事上左右為難起來。

趙武靈王左思右想,後來決定提前退位傳給趙何。趙何即位時僅十歲,趙武靈王就這樣成了主父也就是太上王。太子且是嫡長子的趙章卻成了安陽君。但是做了幾年太上王,趙武靈王同志竟然又想把權力收回。

趙武靈王收回權力這件事後來辦砸了,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沙丘政變。這場政變的最終勝利者是趙惠文王趙何,想奪取權力率先起兵的趙章被趙何打敗殺死,想收回權力的趙武靈王則被圍困在沙丘三個月最後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最後被圍困沙丘三個月,之所以沒有人來救,我個人覺得,一是趙武靈王此前的親信之臣在沙丘政變中被殺,另外就是別有用心的人也就是趙何的親信封鎖了消息,那些忠臣不知道。畢竟沙丘政變發生的突然,況且趙武靈王當時是退居二線的狀態。

但是最重要的,我覺得還是趙何最後勝利的緣故。成王敗寇,任何時候都是如此。趙何是這場王權鬥爭中的勝利者,況且他不僅僅因沙丘政變而掌權,政變前他已經做了幾年趙王,不僅有了經驗而且有了一些穩固自己統治的勢力。


貓爺歷史觀


公元前296年,在沙丘空曠寂寥的宮殿內,趙武靈王絕望地伸出手,倒在地上,氣息奄奄。外面宮門緊鎖,重兵層層把守,他已經被圍困三個月了,宮殿裡的水果、瓜子、糕點早被吃光,連鳥雀窩都被掏淨盡雛鳥被生吃,他再也無法堅持下去,懷著滿腔的悔恨去,在飢餓中永遠地閉上了雙目。



趙武靈王名叫趙雍,戰國時期趙國國君。他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國君。他胡服騎射,北平胡人。他先後護送秦王子、燕王子繼位,他們分別是秦昭襄王、燕昭襄王。他是趙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遊遍趙國全境的國君,更是唯一一位,微服到秦國偵查的國君,他還是“太上皇”的始祖——主父。他這麼厲害,諡號卻是趙武靈王。這“靈”字正是說明他的重大失誤,其中之一就是做主父。這個“靈”字也正是他“任性”導致的活活餓死,無人相救的總結。

趙雍繼位時才15歲,而楚、秦、燕、齊、魏五國借吊信之名,集結士兵數萬,兵臨城下,虎視眈眈。趙雍依靠託孤重臣肥義,用超常的計謀和手段令五國無功而返。剛一繼位,他就嶄露頭角,擁有一代雄主範兒。

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改革,避免趙國分裂的局面。特別軍事上的改革,也就是胡服騎射,使士兵行如風,猛似虎,真正做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了。將中山國一口吞,把林胡一手抓,讓樓煩俯首稱臣,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


趙雍想要刺探秦國虛實,親自當間諜,喬裝改扮,深入敵國秦國打探,面見國王秦昭王和宣太后被發現全身而退。趙武靈王擅長外交,之前親自立了秦昭王與燕昭王兩位國王。在國際政治中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他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牢固地保衛了王權。但他因美女而廢長立幼,因長子而玩火自焚。

一代梟雄的情感

趙雍的夫人是韓國公主,他是韓夫人的頂樑柱,韓夫人是他的賢內助。兩人育有嫡長子趙章。子憑母貴,更加上趙章為人仁孝,於是就立為太子。然而,趙夫人去世後,一切都變了,就連太子也降為王子,封號為安陽君了。



原來是小三上位,太子遭殃。一日,趙武靈王夢中邂逅女神,巧的是吳廣的女兒吳娃竟然是趙武靈王的夢中情人。吳廣獻女上位,吳娃也給他生了個兒子叫何,也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吳娃母以子貴,成為繼後。小三一上位,母以子貴又變成子以母貴了。趙雍“因為愛情”,廢長立幼。而且為保證幼子能成功繼位,他在年富力強之際就退居二線了。

作死的節奏

趙雍當了“主父”(太上皇),“主父”的意思是,趙國一國2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國王的稱號,職責主抓軍事和外交。結果大臣卻全部歸向兒子何,何成了趙國老大,他卻失去了往日的榮耀。貌似趙雍克妻,吳娃不久也去世了,而這更讓趙武靈王憂慮。他最憂慮的還是自己的大兒子安陽君趙章。

他看到大兒子跪拜小兒子的樣子很可憐,想起自己賢惠的韓夫人,心疼的受不了。想到章被廢卻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順自己,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有了復立章為王的想法。趙雍的心中還有另一個可怕的想法,自己還年輕,必須奪回王位,重振昔日的威風。

他於是採用將趙國一分為二,北邊趙章為代王;南邊趙何為趙王。這樣,兩子制衡,趙武靈王趁機復出。遺憾的是,他把立章的這一想法向大臣肥義說了,肥義很快識破並婉言拒絕。國家大義不允許他支持趙雍的胡來,他知道支持趙雍就等於將趙國分成了兩塊。肥義是何的老師兼丞相,三朝元老,他率眾臣反對。趙武靈王無可奈何,只好作罷。肥義也擔心,趙章在其父的“補救”上,其師的“教育”上作亂。


肥義回去立刻告訴何及何的大臣心腹。公子成(在宗室影響巨大,服騎射之挫後,蟄居多年。)與大臣李兌(肥義為趙王何培養的人才),宗室重臣陽文君趙豹(一直不受趙雍的喜悅)分工準備,趙王何嚴控兵符,戒備森嚴,時刻警惕趙雍和趙章的一舉一動。

趙雍將討封不成一事故意告訴大兒子章和田不禮。激章和何決鬥,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想重掌朝政。公子章與田不禮本來就對何恨意叢生,司馬遷《史記》:

“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

章在得到趙雍的支持後,他決定採取行動,因趙王何戒備太嚴無法下手。

自掘墳墓

趙雍為章找下手機會。老奸巨猾的他以在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選看墓地為名,讓這兩個兒子都跟著。趙王何明知是圈套,但礙於老爹的面子只好硬著頭皮赴約,他在肥義和信期的陪同下隨行。

到沙丘後,趙王何集團住一宮,趙雍與章集團居一宮。田不禮和章密謀:誅殺何,控制趙雍,以奉趙雍之命的名義稱王。

於是,章借用趙雍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以便藉機殺之。何的老師肥義怕有詐,代何赴約,成了替死鬼。章又差人請何。何集團感覺不對勁,趙王大臣信期逼問來人,得知肥義被殺。怒斬使者。立即發兵攻章,公子章與田不禮戰敗,田不禮逃亡宋國,公子章敗退到主父宮,趙雍讓他躲裡面。

信期、李兌、公子成把主父宮包圍起來。公子成決定先斬後奏。他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趙雍親眼看著愛子被殺卻無能為力。李兌他們怕趙雍秋後算賬,就一條道走到黑,亮大招——放話道:“不想死的趕緊跑吧。”趙武靈王的手下頓作鳥獸散,趙雍就成了地道的孤家寡人了。為什麼趙雍不跑呢?你以為他不想跑嗎?跑了幾回了,士兵不讓他出去。李兌他們不敢弒君,但又圍困趙武靈王。久而久之,一代雄主就成了餓死鬼。



沒有一個親信來救。

宮外的大臣士兵不會救他:所有人員都倒向趙王何這一邊。他們如果救了趙武靈王,他一定會算賬,有誅滅族的危險。趙國有法律規定包圍主父宮滅族。

因公子章被殺後,公子成和李兌商量說:

"因為公子章的原因,包圍了武靈王,現在即使撤圍解兵,我們也會被滅族。"

多數人不救他:大家對趙武靈王持著否定的態度,他的做法太奇葩,都認為他糊塗,以看笑話的態度認為他這是作死。保守派排斥趙武靈王的變革,趙武靈王死了,對大家都有好處。


趙惠文王不救他:手下人不給他報告自作主張處置了。再說趙何還只是個孩子,當時才13歲。

在殺章前公子成和信期、李兌商量三思後商量,如果請示趙何,趙何很難下達誅殺他的父親和親哥的命令。但是還必須得殺,這樣誅殺趙章的罪名就會落在他們三個人的頭上,最後他們三人也得死。而如果不請示趙何,自己處置,趙何也一定會接受這個結果,不會加罪於他們。

雖然無法親口下達滅父兄的命令,但心裡明白,父兄不死自己得死,只好順天意順民意,選擇置之不理。

趙成等人圍困趙雍時,趙何對他父親置若盲聞,直到最後趙成來報告說趙雍餓死了,趙何才哭嚎兩聲,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趙武靈王墓位於靈丘縣東南三十里處,是趙國第六代國君的陵墓,如今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武靈王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死在當年商紂王的酒林肉池之地,巧合的是85年後秦始皇也死在沙丘宮,故沙丘被稱為“落龍之地”。


小姐姐講史


趙武靈王,趙國的一代雄主,為何餓死沙丘,沒有人前來救他?這和他的任性有關,下面來說說。

別樹一幟

周人為了能夠統治這麼大的疆域,搞了分封制,如果繼承人的問題解決不好,那麼分封制也就瓦解了,周人的統治也就瓦解。為了確保自己的統治持久,所以就有了宗法制,確立了嫡長子為繼承製,從而解決利益分配的問題。雖然有嫡長子繼承製也還是爭鬥,但比沒有法度還是好太多,至少在法度有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

戰國時期,周人的統治基本上名存實亡,但有些法度還是被各諸侯國繼承。在其他諸侯國基本上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時候,趙國屬於別樹一幟的那種,他們繼承人並不一定是嫡長子,而是趙國君主指定的人選,哪怕不是自己的兒子也可以。這種別樹一幟的做法,在趙國算是一個“傳統”,這個傳統伴隨的還有另一個“傳統”,就是兵變和內亂,趙國十二任趙王中,就有十一次大規模兵變和內亂。趙武靈王的任內也繼承了這兩個“傳統”,自己也是死於這兩個“傳統”。



分而治之

趙武靈王在實行胡服騎射後,趙國國力如日中天,這時候正直盛年的趙武靈王卻“突發奇想”,且遵循了趙國的“傳統”,把王位傳給了小兒子趙何,自己在幕後當一個主父。任性的趙武靈王沒有考慮這麼做的後果,須知遵循了趙國的“傳統”,那麼另一項“傳統”兵變和內亂當然就大概率隨之而來。趙武靈王這麼任性也是為了自己的一些大膽想法,比如出使秦國,去親自見秦王,畢竟當王出使秦國,再如何喬裝打扮,都會被發現,那樣就回不來了,當主父則是讓他有驚無險的親眼見到了對手秦王,從而好實施自己的下一步計劃。


趙武靈王的嫡長子對於趙武靈王這樣的決定當然有怨,然後自己的小兒子一天天長大,也在蠶食著自己的權力。趙武靈王知道自己的權力在蠶食,又因代地的問題,再加上趙武靈王覺得有點對不起自己的嫡長子,所以趙武靈王又“腦路清奇”的搞了一個分而治之,把趙國一分為二,交給兩個兒子治理,從而想以此一舉三得。趙武靈王的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分而治之的結果是二個兒子都想著自己弄到另一半的權力,殺掉對方,再來挾持他這個主父奪大權,而不是再乖乖聽他這個主父的話。這樣趙國就形成了這樣兩股勢力,趙武靈王不再是幕後那個決定趙國大權的王,沒有了權力護身。



所以為何趙武靈王會被餓死,是因為他自己的任性,只考慮自己的想法,沒有想過這麼做的後果。雙方矛盾激化到最後,當然是動手博弈了,最終趙武靈王的小兒子趙何一方勝利,趙武靈王藏匿了自己的嫡長子趙章,趙何一方的趙成把事做絕,強闖主父宮,殺了趙章,把趙武靈王囚禁在主父宮三月,趙何也默認了這種行為,趙武靈王最終被餓死。為何這三月中沒有人救趙武靈王?就是因為趙武靈王的任性,使得自己的權力一點點的被剝奪,沒有權力了,無法讓主父宮有大軍守護,沒法讓人畏懼不敢攻擊主父宮,不敢在主父宮亂來,也調不動救他的大軍,更無法讓圍他的人撤退每天好吃好喝還是王的待遇,主父宮被圍得死死的,即使有個別親信想救又如何?這種情況,個別的親信根本救不了趙武靈王,當然最終就被餓死了。


淡看天上月


因為趙武靈王自己作死。

是的,你沒有看錯,趙武靈王被圍三個月最後無奈的餓死,全是自己作出來的。


年少有為——胡服騎射

在公元前 326 年。趙國國君趙肅侯薨世,其子趙雍登基史稱趙武靈王。順理成章地成了趙國的新任國君。趙雍時年 14 歲,他就是未來的趙武靈王。所謂胡服騎射,就是趙武靈王搞出來的,也正是因為他的這個舉動使得趙國的軍隊素質大為提高,在趙武靈王帶領下,趙國滅掉中山國,趙國國力空前提高。

年壯而退,遺禍千秋

但是他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在自己壯年的時期,聽信參言,將自己沒有犯錯的太子廢除,而把太子是匯給了自己比較偏愛寵幸的妃子的兒子,後來更是直接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這位比較受寵的兒子手上。



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當時的趙武靈王看來,這一點沒有問題,最多算說有點顯得太過於早的將權力交出去,不利於自己繼續獨攬趙國朝政。但勝在乾淨利落,也讓太子對自己比較滿意,更因為自己交出王位的事情,使得新的趙王對趙武靈王比較尊敬。


在趙武靈王將國家大權交接完畢後,如果他沒有其他什麼想法也就罷了,這就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故事,但問題是他突然後悔了——趙武靈王閒下來就喜歡亂想,突然就想起原來被自己廢掉的太子,其實也沒有太大的錯,自己一直被閒置著,自己就覺得無聊,於是居然想聯合廢太子,把自己主動讓出來的這個趙王再搶回來,講道理,這個事情非常不地道。

沙丘之變

不管從哪個方面考慮這都屬於一個非常不明智的舉動,但是趙靈王還是這麼幹了。我們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來分析這個事的不可靠之處,最重要的是這個事情,不管從情理上還是法理上,都是講不通的。對於剛剛做成的趙王來說,也是不可接受的。


如此反覆的事情被廢太子一口答應,這倒是可以理解,畢竟這是廢太子翻盤的唯一機會。然而,趙武靈王接下來的操作繼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他假借查看自己百年之後墓穴所在的藉口,邀請兩個兒子一同前去查看。

只要是明智的人都能看得出來,這其中的問題,趙王從一開始就提防著他們。而廢太子和趙武靈王卻渾然不覺,只覺得自己做的天衣無縫,趙王這邊有大臣跑廢太子和趙武靈王所在的宮殿一探究竟,結果廢太子以為事情洩露了直接把這個大臣殺了,而這個大臣在出發之前就已經和趙王約定好,如果自己沒有回來,那麼一定就是廢太子和趙武靈王要殺這個新王。



於是新的趙王馬上帶著人馬反擊,誰知道那個時候的趙王,不僅僅是名譽上的趙王,而且是已經親政完全接管的國家權力的王,在新趙王的全力進攻下,廢太子自然不敵,於是廢太子跑到了趙武靈王的宮殿裡,尋求父親的庇護,趙王深知斬草除根道理,當著趙武靈王的面殺了廢太子,而從這一刻開始,趙武靈王已經是必死的局面了。

總結

當然了,最後趙王看在父子和君臣大義上,選擇了圍而不攻,硬生生的將趙武靈王餓死。所以戴老師一開始就講,這個事情不管怎麼看趙武靈王最後的下場都是咎由自取。



戴老師講歷史


俗話說,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趙武靈王被圍困沙丘行宮三個月,最後被活活餓死都沒人知道,就是作死作出新高度的教課書級別的人物。

趙武靈王何許人也?他是趙國最有作為的王之一。

公元前322年,15歲時的趙武靈王繼承趙國王位。繼位時,趙國非常羸弱。從這幅地圖可以看出,趙國被中山國一分為二,其國力強弱可見一斑。

武靈王始一繼位,就遇到了秦楚等強國的聯合圍攻,趙武靈王集結數萬兵力,將危機解除。之後,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甚至不惜背棄祖制胡服騎射。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繼位19年,趙國開始對外戰爭。而他的第一個打擊對象,便是將國土一分為二的中山國。

8年後(公元299年),中山國被滅,國土盡歸於趙。武靈王開始醞釀一個更大的計劃:繞過函谷關,自北而南侵入秦國,趁其不備出奇制勝,佔據關中天險之地。為了讓自己的計劃順利進行,他還化妝潛入秦國,刺探其軍事情報。

趙武靈王的前半生,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英明神武!

人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趙武靈王能有這樣的成就,身邊自然少不了能臣武將,比如肥義、陽文君趙豹、公子成,大臣李兌、將軍信期等。

如果趙武靈王就這麼繼續“英明”下去,趙國一定會更強大。歷史終究是歷史,而不是被寫好的劇本,不會按照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發展。

正當趙武靈王如日中天之際,他忽然在立儲問題上作起了大死——

長子趙章久經沙場,為人孔武有力,體格與武靈王非常相像;次子趙何,卻是武靈王的愛姬吳娃所生,因此對這個兒子寵愛有加。

在這二者之間,選誰不選誰,都讓武靈王頭疼。若是立趙章,愛姬吳娃肯定不高興;若是立趙何,趙章當了十多年太子了,而且是長子,於禮法說不清。

糾結來糾結去,趙武靈王終於在趙國滅中山國這一年,將王位提前傳給次子趙何。之所以會提前傳位,是怕自己死了,年僅10歲的趙何繼位之後,鎮不住趙章。

這樣一來,就給趙國的內亂埋下隱患。而趙武靈王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即主父;趙何也成了第一個長子尚在、而幼子繼位的君王。

那麼,武靈王又是怎麼安排長子趙章的呢?

趙武靈王封趙章為安陽君,並且和他住在一起,衣食住行所用的依仗,與趙何一模一樣。要知道,趙何已經成為趙王了,趙章此舉,無異於僭越。可是,趙武靈王還活著,趙何也沒理由找茬。

儘管趙武靈王以“主父”光環罩著趙章,可趙章心中豈能沒有怨憤?朝中大臣對於趙章的遭遇,也紛紛表示同情,趙章也因此獲得了趙國丞相肥義的支持。

公元前295年,當趙國的局勢在兩個兒子之間日漸激烈、甚至有些失控的時候,趙武靈王又想出了么蛾子——他想收回趙何的王位,自己重新當趙王,而不是一個退居二線的主父。

這個昏招,趙何答應嗎?顯然不可能答應,煮熟的鴨子都吃了一半了豈能讓他飛走;趙章能答應嗎?他也不會答應,本來只需對付趙何即可,現在又多了個老爹,這不是添亂嗎!

趙武靈王的舊臣肥義提出反對意見,並明確表示:

“國無二日,百姓方寧。”

意思是說,大王啊,您可別再作死了,哪見過一個國家有兩個君王的?要是真如此,老百姓還不都亂了套!

此時,趙何經過4年的管理,王權已經非常鞏固,趙國老臣趙豹、公子成,大臣李兌、將軍信期都成了趙何的親信,趙何施行的一些仁政,也收買了人心。

與此同時,趙章也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

這一年的春天,陽光甚好溫暖宜人,趙武靈王深知自己年事已高,該給自己物色一塊兒像樣的墓地了——其實是給倆兒子其中一個物色的。

於是,趙武靈王跑到沙丘去選目的,並且讓趙何與趙章也過來陪同。

趙武靈王的本意,是想借選墓地的機會幹掉兩個兒子,重新奪回王位;誰料,趙章也有同樣的想法。

結果,趙章將沙丘行宮包圍,同時向趙何發起進攻。

趙何當了四年的趙王,可不是白當的,儘管趙章搞偷襲,可是仍然沒能突破趙何的防線,反倒被趙何來了個反殺。趙章死後,趙何盡誅殺其餘黨。

趙章覆滅之後,似乎“忘了”老爹還在沙丘宮關著呢,就回到都城繼續主政。圍在沙丘行宮的士兵,將行宮裡的人全部放出,唯獨不許趙武靈王出來。

由於趙武靈王在立儲的問題上昏招迭出,後來又強收趙何的王位,引起朝中依附趙何之大臣的不滿;而誅殺趙章之後,趙國到底是誰說了算,已經沒有懸念。趙何將沙丘宮人盡數放出而獨留武靈王,別人還不知道什麼意思?

趙武靈王出來,必定沒有他們好果子吃。因此,即便有想要前來救駕的忠誠,也會被其他大臣委婉地勸下、或者乾脆……

三個月後,趙武靈王被餓死沙丘宮,享年45歲。一代豪傑,敗給了自己年僅14歲的兒子,真真讓人嘆息啊!


祗樹


趙武靈王,就算在戰國時期,也是一位排得上號的人物。在那個年代,趙武靈王的所作所為,不說絕無僅有,也屬於極其罕見。也正是他的雄才大略和深謀遠慮,才將趙國的國力推向了頂峰。

不過,他的結局卻並不完美,甚至算得上悽慘。因為他是被親人圍困在沙丘三個月,活活餓死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親兒子趙惠文王對此始終無動於衷,直到趙武靈王死亡後才前往殮屍。

可以說,趙武靈王就是在趙惠文王默許下被餓死的。那麼,在這對父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才讓事態發展到這個地步呢?

趙武靈王的三步錯棋

一、因寵信吳娃,臨陣換太子,此乃大忌

(周幽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史記·周本紀》

周幽王的身死,固然和其昏庸有關,但是還涉及到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廢了原太子,立了寵妃的兒子為太子。最終,原太子所屬勢力聯合犬戎殺死了周幽王。

趙武靈王所作的事情與周幽王並無本質的區別,唯一不同的地方可能就是趙武靈王是個明君,原太子(公子章)的勢力也不大。此事雖然沒有引起什麼大錯,但是終究埋下了隱患。

二、退居二線,自號“主父”,卻依舊想幹涉趙國內政

趙武靈王不愧是戰國時期的明主,他為了更好的開疆擴土,正值壯年便讓位於太子何(趙惠文王),自己退居二線,號稱“主父”。他的這一舉措,不僅能夠更好地培養接班人,還能夠使自己免受政務煩擾,更加專心地開疆擴土。

(趙武靈王)見其長子章劚然也,反北面為臣,詘於其弟,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章於代,計未決而輟。——《史記·趙世家》

本來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可偏偏趙武靈王見公子章可憐,心生憐憫,想要將趙國一分為二,以此彌補公子章。而這一做法自然遭到了趙惠文王的拒絕。

於是,趙武靈王心中便產生了奪權的念頭,而公子章也萌生了作亂的想法。

三、沙丘之亂,主父身死

趙武靈王在自己的決策遭到拒絕後,猛然發現自己已經不是趙國的一號人物。這讓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心生不滿,而公子章的出現也為他提供了機會。於是,趙武靈王為了重回王位,決定在沙丘進行奪權。

事情的結果正如大家所知曉的,奪權失敗,趙武靈王也因此餓死沙丘,其波瀾壯闊的一生就此落幕。


可以看見,趙武靈王走的三步棋實際上是步步推進的,他先是改立太子,再對原太子心生愧疚,最後產生奪權之念。在這三步棋中,只要走錯一步,趙武靈王就能擺脫悽慘的命運。可惜,一切早已命中註定。

趙武靈王身死,為何無人敢救

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史記·趙世家》

公子章逃亡沙丘宮後,依舊被公子成等人派兵圍殺,這本來沒有什麼大礙,誅殺叛賊,人人有責。可是壞就壞在,主父也在沙丘宮中。這樣一來,誅殺叛賊的功勞反倒變成了圍困主父的過了,公子成二人萬萬承擔不起這樣的責任。

而經此一役,公子成二人料想趙惠文王必定對趙武靈王恨之入骨,於是便順水推舟,採取了只圍不殺的行為。既滿足了趙惠文王的心願,又不必承擔殺害主父的罪名,以此功過相抵(圍困主父為過,滿足趙惠文王心願為功)。

主父定死,(趙惠文王)乃發喪赴諸侯。——《史記·趙世家》

事實也的確如此,公子成等人圍困了趙武靈王三個月,趙惠文王也是一聲不吭,直到確定趙武靈王死亡,才命人前來收屍。而身為趙國王的趙惠文王都對此保持默認態度,其他人自然不敢多嘴。

結語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三個月,為什麼沒有一個親信前來救駕?

趙武靈王固然雄才大略,但是依舊有著優柔寡斷的毛病。而這一毛病,將他和趙惠文王推向了對立面。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既然趙武靈王已經選擇了奪權,那麼趙惠文王自然也不會留情。而趙惠文王都默認了困死趙武靈王這件事,怎麼還會有人敢來救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