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從1982年Air Force 1的初現江湖,再到之後包括Court Force、Delta Force、Alpha Force等後輩鞋款的不斷湧現,Force家族開始逐漸構成了一個屬於力量派球鞋的龐大矩陣。甚至來說,在Flight系列羽翼未豐的80年代末,甚至90年代初期,Force系列與Air Jordan分別撐起了Nike在籃球鞋領域各自的半壁江山。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而伴隨著Moses Malone的年齡漸長,Nike在90年代初期後開始增加了對於Charles Barkley、David Robinson等年輕一批代言人的重視,並且在產品上也伴隨著新科技的湧現,而迎來了繼Air Force 1之後又一個頂峰。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雖然大多數年輕鞋迷對於Air Force 180這雙經典Force球鞋的認知,都來自於1992年奧運會配色的不斷復刻,但其實和包括Air Flight 89在內的很多老鞋類似,大家熟知的復刻鞋型,其實在當年都是以Low Cut身份出現的,反而是原版,因為不夠生活化的高幫結構,導致鮮有復刻。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而在原版的Air Force 180,正如你在上面海報裡David Robinson腳上所看到的那樣,鞋幫的高度幾乎已經覆蓋跟腱,甚至可以用“靴子”來形容。但是這稍顯笨重的設計,在當時卻代表著Nike籃球鞋科技的巔峰。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就像Air Force 180在名字上所展現的那樣,它在科技上最大的革新之一,便是Air 180科技的使用。相比普通的開窗Air Sole,Air 180不僅進一步增加了球鞋中底兩側氣墊的可視面積,更是在後跟外底部位實現了全面可視——180度可視的創新結構,也使得這種氣墊形式被命名為Air 180。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只不過,讓氣墊與地面過於接近,使得Air Force 180的使用壽命,尤其是在外場環境下的使用壽命往往頗為短暫,並且在腳感上,其相比傳統開窗氣墊也沒有本質的提升。因此,這項視覺衝擊力強大,但實際功能並沒有顯著提升的新型氣墊僅僅流行了兩年左右,便淡出了Nike的歷史。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除了Air 180氣墊,Air Force 180在高幫版本上還有著另一項同樣轉瞬即逝的科技,那便是在腳踝部位採用的Pressure充氣技術。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相比於Reebok著名的Pump科技,Nike其實也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極少數高端籃球鞋上,採用過類似的科技,即在腳踝部位通過充氣氣囊,來實現更好的保護效果。那款Nike於1989年推出的Air Pressure便是Nike“充氣鞋”中的代表作。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只不過,在2014年那次Air Forcen 180以Mid之名的復刻中,Nike並沒有採用了腳踝處的Pressure充氣單元,只是在中底維持了原作的Air 180氣墊。這也使得在如今說到Air Force 180時,很多年輕消費者並不知道它曾經也是Nike籃球鞋中為數不多具有充氣科技的款式之一。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除了Air Force 180,Air Command Force也是1991年Nike所推出的一款重量級Force鞋款。所謂“重量級”,一方面是因為它同樣採用了腳踝充氣的Pressure單元,並由David Robinson代言,結合“Command”的命名,是一款不折不扣的高端內線球鞋,霸氣十足。而另一方面,高聳如靴子一般的鞋幫,加上厚重的鞋面和同樣寬大的鞋底,使得Air Command Force也和當時許多主流內線鞋款一樣,多少有些過於沉重。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或許是由於Flight的逐漸崛起,Nike在這段時間開始在Force家族中採用一些較為極端的設計思路——既然已經不需要再為靈活性考慮,那乾脆就做的瘋狂一些吧⋯⋯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無論是在腳踝充氣的科技配置,還是鞋面的設計,甚至代言人的安排,Air Command Force都幾乎與Air Force 180如出一轍。兩者最大的差異,便是Air Command Force在中底科技,並沒有採用激進的Air 180,而是採用了當時主流的開創Air Sole。此外,在電影《White Man Can't Jump》中,Air Command Force也伴隨著Woody Harrelson塑造了螢幕中的經典形象。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2014年,Nike終於在Air Command Force誕生23年後,首次復刻了這款經典球鞋。獨特的造型設計,以及久違的充氣科技,都讓這款球鞋在當時引發了行業內不少熱議。但最終,那個年代所賦予它難以逃脫的厚重,加上作為籃球鞋早已喪失實戰屬性,使得Air Command Force的迴歸多少面臨了一些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可以說,Air Force 180和Air Command Force,代表了Force系列在1991年的最高水準,更是代表了Nike對於Force系列的重新定義,那便是通過新科技的不斷嘗試,為球鞋營造更好的保護性,以為球場上最強悍的大個子們保駕護航。當然,在這兩款經典鞋款之餘,Nike還在這一年中推出了眾多相對中庸,位於矩陣中第二梯隊,以及第三梯隊的Force鞋款。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包括Air Mach Force、Air Strike Force,以及Air Transition Force等鞋款在內,在那一年的中端Force鞋款中,大多都採用了從80年代末期一脈相承的設計風格,即通過較為複雜的鞋面疊加,營造視覺上的層次感,以及針對實戰必備的鞋面強度,同時採用傳統的內置Air Sole氣墊中底。此外,Nike還在這一年中延續了此前一些Force鞋款的推出,譬如更多配色的Air Ultra Force,以及Low Cut版本的Air Force V。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當時間進入到1992年,Nike便已經放棄了Pressure充氣科技,但對於Air 180科技,他們卻依然抱有著萬丈雄心。在這一整年中,Nike都沒有再如同早先那樣推出Air Force 180和Air Command Force這種具有革新意義的重量級鞋款,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Air Force 180 Low,也就是Air Force 180的Low Cut版本上。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Charles Barkley的完美代言,加上夢一隊在巴塞羅那的無堅不摧,使得Air Force 180 Low成為了籃球鞋歷史上為數不多比原版球鞋更著名的低幫衍生版球鞋。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和高幫版本的Air Force 180一樣,Air Force 180 Low同樣專為力量型球員打造,在完全保留了Air 180科技的同時,雖然鞋幫高度有所降低,但其鞋面通過魔術貼的使用,確保了Air Force 180 Low依然具有非常出色的保護性。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力量與速度兼備的特性,正是完美地呈現出其首席代言人Charles Barkley的技術特點。並且在之後Barkley許多個人簽名鞋中,也往往在採用大氣墊減震的同時,運用了相比傳統內線球鞋更偏向低幫化的設計手法。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科技永遠是最重要的,它促使我們不斷前進,激發我們,令我們全身心投入。Air 180就是我們不斷努力得到的成果。”

——Phil Knight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儘管在Phil Knight的眼中,Air 180曾是Nike氣墊家族的王牌成員,但殘酷的現實卻是Air 180顯然沒有肩負起Air家族的未來,甚至僅僅在誕生兩年之後,便被之後性能更穩定,視覺衝擊力也更強大的Max Air所取代。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但即便從科技的角度來說,Air Force 180 Low只能算是Nike一次並不太成功的試驗性產品,但設計上的成功,加上Barkley的個人魅力,都足以讓它成為歷史上最經典的Force球鞋之一。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1992年Nike推出的以“夢之隊”為主角的動畫廣告,Sir Charles和他的Air Force 180承擔了片中彩蛋環節


也正是在Air Force 180 Low的保駕護航下,Barkley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可謂大殺四方。對於“夢一”當時的神蹟,我們早已不必贅述,但或許很多年輕球迷都不太瞭解,在那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球隊中,Barkley正是隊中的得分王——在巴塞羅那奧運會期間,他場均砍下18分,同時可以拿下4.1個籃板、2.4次助攻和2.6次搶斷,投籃命中率更是高達71%。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鞋面前鋒橫向的魔術貼堪稱Air Force 180在設計上的最大亮點,而實際上,在那一年除了Air Force 180 Low之外的許多Force鞋款上,也都可以見到同樣的設計元素。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由David Robinson代言的Air Ballistic Force。和此前很多主流Force鞋款一樣,Nike對於Air Ballistic Force也發售了High高幫和Mid中幫兩個版本。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和Air Ballistic Force類似的是,以3/4幫高和Low Cut低幫兩個版本發售的Air Magnum Force也在鞋面上採用了識別度極高的魔術貼。此外,Air Transition Force也在1992年迎來了第二代產品的發售。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在Air 180科技在推出短短兩年之後便因為存在硬傷而被市場淘汰後,Nike終於在1993年,在Force系列球鞋上掀起了新一輪的科技風暴——伴隨著後跟270度可視Max Air大氣墊在Air Force Max這款經典球鞋上的使用,Force系列,乃至整個Nike品牌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作為Charles Barkley的MVP戰靴,Air Force Max除了在賽場上戰功赫赫,它的傳奇更離不開其本身在科技上的創新。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鞋如其名,Air Revolution的出現,代表了一次氣墊可視化“革命”的到來


簡單來說,儘管Nike早在1987年就以Air Max 1之名推出了可視氣墊的跑鞋,並在不久之後以一款Air Revolution將可視氣墊運用到了籃球鞋領域。但對於Air氣墊家族而言,真正意義上把可視Air Sole升級為Max Air的,還要追溯到1993年的著名跑鞋Air Max 93,以及這款Air Force Max籃球鞋。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相比可視Air Sole,Max Air最大的差別便是更大的容積,以及隨之而來更好的減震性能。甚至直到Max Air登陸籃球鞋已經26年之後的今天,Max Air依然被很多籃球鞋愛好者視為最適合內線大塊頭們的中底科技——甚至在LeBron James最新一代簽名鞋LeBron 17上,設計師Jason Petrie也在球鞋後跟部位採用了Max Air。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當然,相比Air Force Max上的氣墊,LeBron 17上的Max Air無論是容積還是腳感都有了不小的改動與提升,但這無疑證明了Max Air在這個時代裡依然是Nike的王牌科技之一。也正是在Air Force Max的保駕護航下,Charles Barkley打出了職業生涯中最輝煌的賽季,場均25.6分12.2籃板5.1助攻1.6搶斷1蓋帽,外加率領太陽隊打出62勝20負的聯盟第一常規賽戰績,這樣的表現幫助他從Michael Jordan手中成功搶下了常規賽MVP。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只不過,在最終的總決賽中,Barkley和他的Air Force Max,最終還是成為了Jordan腳穿Air Jordan 8,實現三連冠霸業的背景。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有趣的是,無論是我們的主角Air Force Max,還是在總決賽中技高一籌的Air Jordan 8,他們都有一個設計上的共同特點,那便是鞋面魔術貼的使用。前者採用了從Air Force 180 Low上一脈相承的橫向結構,而Air Jordan 8則採用了更為複雜的十字交叉結構。但總的來說,以不同形式的魔術貼來覆蓋鞋面,實現更好的鎖定效果,成為了當時Nike在籃球鞋設計中的核心思路。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當然,作為一雙極為經典的Force球鞋,Air Force Max在賽場上的擁躉遠不止1993年的MVP先生一人。在那一年的NCAA中,名噪一時的密歇根五虎便穿上了Air Force Max,繼續展現著他們的青春風暴。


某種程度上,“密歇根五虎”的黑鞋黑襪讓他們成為了Force系列在非職業賽場上最另類的代言者


在這五位天才少年中,Chris Webber在1993年以狀元秀的身份登陸NBA,併成為之後十餘年中,NBA中球風最為華麗的頂級大前鋒,而同時他的球鞋之路也幾乎橫跨各個著名品牌,並在Nike、FILA、Dada等不同品牌擁有過專屬簽名鞋。


Juwan Howard在1994年以首輪第五順位登陸NBA,成為了此後NBA賽場上一方諸侯,並在2013年伴隨邁阿密熱火隊奪冠,完美謝幕,同時他也是Team Jordan歷史上的功勳人物之一;Jalen Rose在1994年第13順位進入NBA,並且在步行者隊成長為聯盟著名的得分高手,而他也先後簽約過Converse、Reebok、Jordan Brand等不同球鞋品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Jimmy King在1995年次輪第35順位被選中進入NBA,但僅僅兩個賽季後便淡出了賽場,沒有重複自己在大學賽場上的輝煌;Ray Jackson則是五虎中唯一一位沒有加入NBA的選手。可以說,一雙Air Force Max,見證了他們人生中交集,也是最美好的篇章。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除了Air Force Max,Nike還在這一年中以Air Force High和Air Force Low之名,推出了另外兩款主推Force鞋款。其中,Air Force High由Force旗下另一位重要成員David Robinson代言,而Air Force Low的首席代言人則是當時在夏洛特黃蜂隊展露鋒芒的硬派內線Alonzo Mourning。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雖然身高不過6英尺10英寸,但作為一名矮個子中鋒,這位92年榜眼秀卻是NBA歷史上首屈一指的防守悍將,彪悍的球風,加上永不放棄的領袖氣概,更讓他成為了Force系列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代言人之一。而值得一說的是,在Air Force High和Air Force Low這兩款球鞋上,鞋面部位也都運用了魔術貼設計,並且綁帶的結構相比Air Force Max也要更加複雜。從某種角度來說,它們的成功也影響了一年之後Air Force Max CB的設計。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Driving Force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Air Sheer Force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Air Ascension Force


在推出上述三款主推鞋款的同時,Nike還一如既往地推出了一票中低端Force鞋款。譬如上面圖中的Driving Force、Air Sheer Force,以及Air Ascension Force。不過,相比這些常規操作,消費者們更加期待已經成立超過10年的Force門派,可以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做出一些更加瘋狂的產品,譬如推出一雙屬於超級巨星的頂級簽名鞋。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於是在1994年,我們迎來了這雙屬於Charles Barkley的Air Force Max CB。它不僅是這位超級大前鋒在職業生涯中的首款簽名鞋,也是Force家族裡的首款球星簽名鞋,而早在1989年,Flight家族就已經擁有了Air Jordan 4這樣的簽名鞋。從這個角度來說,Nike對於Force在商業運作上多少還是要保守一些。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其實保守的,不僅是Nike對於Force系列的運作,也體現在了Air Force Max CB的產品上。作為此前一個賽季中的MVP球員,同時也是聯盟無可爭議的第一大前鋒,Barkley自然配得上如好友Michael Jordan一樣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專屬球鞋。而實際上,他也的確因為Air Force Max CB的推出,而在1993-94賽季成為了Nike歷史上第二位擁有個人簽名鞋的NBA選手。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但相比Barkley的霸道球風,Air Force Max CB就顯得有些太過保守,甚至缺乏誠意了——它幾乎完全嫁接了Air Force Max的大底,同時鞋面輪廓上相比前作同樣變化不大,只是將鞋面上原本簡單的橫向魔術貼改為了更加複雜的交叉式模式貼結構。換句話說,儘管它是Barkley名正言順的首款簽名鞋,但從產品的角度來說,它更接近於Air Force Max的“進化版本”。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而迎來了自己初代簽名鞋的Barkley,也沒有在1993-94賽季中迎來好運。儘管在常規賽階段,他依然可以場均砍下21.6分和11.2個籃板,並且在上賽季總決賽中擊敗自己的頭號勁敵Michael Jordan已經隱退,但傷病的不斷困然讓Barkley在整個賽季中都難以持續穩定的狀態。最終他和太陽隊在那一年中不幸止步西區半決賽。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雖然謹以筆者個人的觀點來說,Air Force Max CB雖有簽名鞋的高貴血統,但實際上卻缺乏創新甚至誠意。而在整個1994年,反倒是定位於Team款式的Air Strong,其實更能代表Force的風格——氣勢磅礴的Max Air大氣墊、鋒利到足以撕裂對手的鞋面線條、可以保護大塊頭們的厚實鞋面和高聳鞋幫,最重要的,就是那份從Air Force 1始終傳承下來的硬漢氣概。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這款正如其命名一般強悍的球鞋,在賽場上的主人正是Alonzo Mourning。而在虛擬的世界中,Air Strong同樣有一位著名的“代言人”——在漫畫《Slam Dunk》中,南烈,這位來自大阪豪強豐玉,因球風彪悍而充滿爭議的得分手,腳下的球鞋正是一雙Air Strong。這種為勝利不惜一切的球風,也可以被視作為Force精神中暴力美學在漫畫世界中的完美展現。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除了Air Force Max CB和Air Strong這兩款相對重要的主推產品,Nike還在這一年中推出了其他眾多Force款式,譬如圖中這款Air Assist Mid。但因為年代久遠,包括Air Sheer Force Mid Plus、Air Commitment,以及中幫和低幫版Ultra Force等鞋款,在此只能圖片欠奉了。


值得一說的是,對於Ultra Force這個名字,早在1990年的Force家族中就已經出現過,但相比90版本,93版本要冷門許多。而命名的重複與混亂,也是那個年代裡Nike籃球鞋的通病之一。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在1994年底,Nike終於為Charles Barkley,這位Force家族的功勳巨星推出了極具誠意的簽名鞋Air Max2 CB 94。關於Max2,這種後掌Max Air的雙氣室形態,它在緩震性能以及耐久性上的提升,自然以及不許贅述。而Air Max2 CB 94那設計靈感源自防彈衣的粗獷外形,以及遠比Air Force Max CB豐富得多的細節,都足以證明Barkley在Nike的地位。


“它越來越明顯地成為一個組合產物。我們想同時捕捉到Charles的比賽和他的個性。”


Tinker Hatfield曾這樣形容Air Max2 CB 94,而如果要用一個詞涵蓋Barkley的比賽和個性,那便是Force。也正是因此,儘管從這雙球鞋開始,Barkley的許多簽名鞋並沒有在名字和設計上特意去標榜Force的血統,但顯然,Force的靈魂已經被寄託在了每一款CB系列球鞋上,而Air Jordan和Michael Jordan之於Flight,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Air 2 Strong High


言歸正傳,再說回到Force系列本身。到了1995年,有一件事情的發生,對於Force系列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那便是Uptempo系列的誕生。儘管在那一年中,Uptempo僅僅還侷限在一個雛形的階段,但它的出現,無疑推動,或者也可以說是迫使著Force系列必須要做的更加極端,以純內線球鞋的定位,來為Uptempo的全能定位,騰出一定的空間。在這一年中,Air 2 Strong成為了Force系列的主打作品,並且同時推出了高幫和中幫兩個版本。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Air 2 Strong Mid


從名字上看,它所展現的特點便是要比之前一年的Air Strong更加強壯,實際也確實如此,尤其是在高幫版本上,覆蓋至跟腱,如同軍靴一般的偉岸身軀,加上與Air Max CB系列如出一轍的“象蹄”大底,以及Force標誌性的後跟Max Air,讓它絕對稱得上是球場上的重型武器。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最強悍的球鞋,由同樣的強悍的球員穿著,這是Force系列持久不變的真理。而David Robinson和Antonio McDyess這樣肌肉線條如刀削斧砍一般鮮明的內線悍將,也的確在那個賽季中,將Air 2 Strong的兇悍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而與此同時,B. J. Armstrong等外線球員,也通過選擇Mid中幫版本,在保留靈活性的基礎上,傳遞出自己對於力量的追逐。至於Air 2 Strong復刻版本近年來在娛樂圈受到的追捧,雖然多少有些背離了Force精神的初衷,但至少也證明了即便是二十多年後的今天,Air 2 Strong依然不乏擁躉。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在1995年發售的眾多Force款球鞋中,還有一款特別值得一說,那便是Air Adjust Force Mid——也許大部分球鞋愛好者對於他的印象都集中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但Air Adjust Force Mid的確是在1995年便被Nike推向了市場。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就產品本身來說,後跟的Max Air代表了它在當時的高端定位,而Air Adjust Force Mid的真正精髓還是要說到其鞋面上獨特的可拆卸式“保護罩”。它通過腳面正上方的模式貼實現對於雙腳的鎖定,這樣的設計對於Force系列來說並不陌生,同時消費者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保護罩,來實現符合自己個性的搭配,這樣的設計與思路在當時無疑是極為超前的。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關於Air Adjust Force Mid,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上多支男籃代表隊的穿著讓它名聲大震,可拆卸魔術貼上“中國”和“USA”等代表國家隊的字樣更是令許多鞋迷記憶猶新。有趣的是,在上面這張1996年奧運會男籃比賽的圖片中,王治郅穿著的便是中國國家隊配色的Air Adjust Force Mid,而一旁的David Robinson腳下則是一雙造型與之頗為類似的Air Modify Force。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實際上,在1996年,Nike推出了不少造型甚至結構上與Air Adjust Force Mid頗為類似的產品,譬如這款Air Modify Force,以及Air College Force,甚至還有Air Swoopes。其中這些Force球鞋的故事我們會在之後的內容中繼續為大家跟進。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而在1995年,Air Adjust Force Mid名正言順的衍生版球鞋其實要算是Air Pummel Force——它在以Swoosh Logo為核心的鞋面設計上,基本延續了Air Adjust Force Mid的風格,但是取消了可拆卸式的保護罩設計,並且將後跟Max Air簡化為內置的Air Sole氣墊。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Nike Force 系列籃球鞋回眸(二)


此外,Air Dvst8和The Bomb Force等造型低調卻不失硬朗的第二梯隊,也在1995年中為Force系列的持續強勢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但是隨著Flight系列隨著Zoom Air科技的誕生而一路高歌猛進,以及Uptempo系列的羽翼漸豐,Force在整個Nike籃球品類矩陣中的地位在悄然間開始發生變化。


在下期欄目中,筆者就將重點為大家講述,

Force系列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

是如何在殘酷的內部競爭中殺出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