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你家分的拆遷房給一套我弟,我們就扯平了”“太好了”

文|東陸十三

《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投桃報李,禮尚往來,是我們華夏民族崇尚的為人處世之道,歷經了數千年風雨,依舊傳承下來。

在《禮記·曲禮》也說:“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在如今,禮尚往來依舊是我們遵循的社交規則,可是,現在的禮尚往來更像是冰冷的等價交換,缺少了舊時人際交往中人情的溫度。

“老公,你家分的拆遷房給一套我弟,我們就扯平了”“太好了”

​01

就連親戚交往中,也常常缺少了溫度。

我的一位同學,在弟弟結婚的時候給了10萬禮金,就因為這10萬禮金,同學和丈夫險些離婚。

為什麼要給這麼多禮金呢?同學說,在5年前,丈夫的生意遭遇困境,他們夫妻兩人想盡一切辦法,還是無法填上資金的缺口。

這時候,大學剛畢業一年的弟弟轉來了20萬。

同學後來才知道,這20萬很多都是通過各種途徑借的,是要利息的,雖然半年後同學就將錢還給了弟弟,可還是讓弟弟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債。

可是,同學丈夫覺得,當時還錢的時候多給了小舅子1萬,而且還買了一部手機作為禮物,所欠的人情已經扯平了,現在給10萬禮金就是“扶弟魔”。

同學認為,血脈之情,不能用簡單的等價交換來替代,更何況,如今生意已經走上正軌,10萬對他們來說,完全不會影響到生活質量。

因為這件事,兩人至今還在冷戰。

“老公,你家分的拆遷房給一套我弟,我們就扯平了”“太好了”

​02

無獨有偶,讀者趙女士也遭遇類似的事情,但是趙女士的老公就比較通情達理,懂得親戚之間,等價交換的是感情,而不是物質。

趙女士和老公是同一個省份不同城市的人,他們都在省城工作,婚房也是買在省城。

趙女士老公出身於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境一般,他雖是獨生子,但想在省城買房結婚,經濟上根本無法支撐。

趙女士父母經商多年,家境較好,他們很喜歡也很看好這個溫和沉穩的女婿,所以婚房首付80多萬,都是趙女士家裡出的,並且,還在結婚時陪嫁了一輛車。

最讓老公感動的是,在婚房的房產證上,寫的是他們夫妻兩個人的名字。

正是因為趙女士的信任與支持,老公少了後顧之憂,在事業上順風順水,如今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老公,你家分的拆遷房給一套我弟,我們就扯平了”“太好了”

​03

在婚後第三年,趙女士有了孩子,退休在家的婆婆過來照顧。不久之後,家裡正好趕上拆遷,公公也到了退休年齡,就一起搬來省城生活。

就在趙女士一家生活越來越好的時候,孃家卻遭遇了一連串不好的事情,先是趙女士母親投資理財產品被騙了30萬,接著是父親的生意失敗,賠了不少錢。

後來,父母決定退休,停掉生意,賣掉縣城裡的房子,搬到了郊區自建的小洋樓開始了退休生活。誰知,父親酒後一次意外車禍,又搭上了一大筆錢。

還好人沒事。

可是,這時候趙女士的弟弟要結婚了。弟弟大學畢業後,在老公家鄉城市工作,和一個當地女孩談起了戀愛。

談婚論嫁時,那女孩家裡要求弟弟在本地要有婚房,因為女孩是獨生女,父母不願意她嫁到別的城市去。

“老公,你家分的拆遷房給一套我弟,我們就扯平了”“太好了”

​04

弟弟根本拿不出錢來買房,父母也一籌莫展,除了賣車賣樓支援兒子,他們一時之間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趙女士有心要幫忙,可是老公家鄉城市的房價雖然不是很高,但首付也要30來萬,更何況結婚的話,還有其他各方面的開銷。

正好,這時候老公家的拆遷房安置房下來了,分了兩套。趙女士就想著要如何與老公商量,讓他把房子分一套給弟弟結婚用。

趙女士很不好意思開這個口,一直糾結著。

那天,趁老公心情不錯,就用開玩笑的口吻說:“老公,你家分的拆遷房給一套我弟,我們就扯平了。”

老公聽了一愣,問明原委之後,笑著說:“太好了,總算和你扯平了,不然當初欠你們家的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還。”

趙女士很感動,她沒想到事情會這麼順利。

“老公,你家分的拆遷房給一套我弟,我們就扯平了”“太好了”

​情感分析:

記得有一次朋友對我說,在如今的婚戀市場上,有一些潛在的規則,其中女方有弟弟這一項,屬於潛在規則中的扣分項。

因為,大家都擔心娶到一個“扶弟魔”。

在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扶弟魔”,身為一個打拼多年的高級白領,把所有的錢都填到原生家庭的坑裡,自己卻連房租都付不起。

樊勝美是還沒有結婚的“扶弟魔”,她坑的只是自己,可恨的是那些結了婚的“扶弟魔”,她不但坑自己,還坑自己的小家庭。

在電視劇《獨生子》中,林曉音就是一個結了婚的“扶弟魔”,在丈夫事業最需要用錢的時候,竟然將家中26萬積蓄,拿去給弟弟買婚房,而且是贊助,不是借。

對原生家庭的幫襯沒有底線,恨不得掏空身邊所有資源去貼補孃家,這就是大家憎恨“扶弟魔”的主要原因。

“老公,你家分的拆遷房給一套我弟,我們就扯平了”“太好了”

​正是因為一些關於“扶弟魔”的影視劇熱播,讓人們對姐姐這個角色有了誤解,很多人看到姐姐幫助弟弟,甚至看到一個女孩有弟弟,就覺得她是個“扶弟魔”。

可我要說的是,並不是每一個有弟弟的姐姐都是“扶弟魔”,沒有底線單方面的付出和幫襯,那才是“扶弟魔”。

我覺得親人之間的相互幫襯是應該的,是姐弟情深,也是傳統美德,是值得我們推崇的。

就像我同學的弟弟寧願背上債務,也要救姐姐於危難之中;就像趙女士父母嫁女兒時,不嫌棄女婿反而給予大力資助。

感情是相互的,他們的付出理應收到回報。

“老公,你家分的拆遷房給一套我弟,我們就扯平了”“太好了”

其實,相對於“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來說,我更喜歡《詩經·木瓜》裡的“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為什麼回報物品的價值,要明顯大於受贈物品的價值,我覺得那是因為受贈人,珍惜彼此之間的感情,希望能夠永以為好!

就像趙女士老公,記住了曾經的那份情,所以,他沒有計較回報物品價值上的不對等,回報了一份有溫度的情。

我覺得親人之間,本該如此。情為主,理為輔,才能永以為好!

--END--

作者:東陸十三,自由撰稿人,用文字行走江湖,用筆尖觸碰心靈,用溫暖照亮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