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華街與和平門的由來

講到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俗話常說,內九外七皇城四。就是說內城有城門九座,外城有城門七座,皇城有城門四座。內城的九座城門中北城牆上是德勝門與安定門,東城牆上是東直門和朝陽門,西城牆上是西直門和阜成門,南城牆上從東至西依次為崇文門、正陽門和宣武門。外城的七座城門,南面三門正中為永定門,東面是左安門,西面是右安門。


北新華街與和平門的由來

德勝門


東面正中一門稱廣渠門,西面正中一門稱廣安門。在外城與內城連接處各開一門,東邊的稱東便門,西邊的稱西便門。皇城四門是指南面的天安門,北面的地安門,東面的東安門和西面的西安門四座城門。


北新華街與和平門的由來

天安門


說到這裡有人會問,內城東城牆上不是還有建國門,西城牆上有復興門,南城牆上在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還有和平門嗎?確實如此,這三個門確實存在過,但它們不是老北京的城門。建國門和復興門是日偽統治時期開的豁口。和平門是上世紀20年代在城牆上打的門洞。老北京內城牆上的老城門不僅有城樓,還有箭樓和甕城,有一套完整的建築體系。而這三個新開的門,只是扒開了豁口和門洞,從未建過城樓。


在這篇短文中,先講講北新華街與和平門的由來。


在西交民巷西口有一條南北向長街,北起西長安街,南至前門西大街,這條街直至清末還是一條排水溝,俗稱舊溝,河邊道路稱河漕沿或東溝沿。1913年在朱啟鈐的主持下將溝改為暗溝,在其上建起了一條北起西長安街,南抵內城南城牆的街道。因在新改建的新華門外而稱北新華街。

北新華街與和平門的由來

北新華街地理位置示意圖

北新華街建成後,原來連在一起的絨線衚衕、簾子衚衕、安福衚衕等都被分成東、西兩段分別命名。朱啟鈐原計劃將此處城牆打通,使北新華街與城外新建的南新華街連成一線,形成一條溝通內外城的南北幹道。計劃報到袁世凱處,袁世凱最初同意,但前門外一帶富商恐新門一開,人們不再繞行前門,影響生意。便賄賂當局並散佈輿論說北京是帝王之都,隨意開鑿城門會洩露“王氣”,袁世凱本就迷信,此時又正在籌劃稱帝,便將此事否決。


北新華街與和平門的由來

萬曆 崇禎年間 北京地圖

直到1926年,馮玉祥國民軍將領鹿鍾麟出任京畿警備司令後,才下令將南北新華街阻斷處的城牆打通,開闢了兩個門洞,分為上下行通道,命名為和平門。


北新華街與和平門的由來

原和平門

和平門的命名還有一個傳說:新門開後還未命名奉軍即入關,張作霖控制北洋軍閥政府。幕僚們將新門擬名為“興華門”,寓意為“奉軍得勝,中華興盛”之意,張作霖欣然同意。請天津的名書法家華世奎題寫,刻石後嵌於門洞之上。

但匾額懸掛時間不長,就有好事者向張作霖進言:“興華”與李大釗之女星華的讀音相同,豈非為李大釗作了紀念?出身草莽的張作霖聞言大驚,因為他剛剛殺害了李大釗等多名革命者,於是下令立即改名。幕僚們又反覆商議訂為“和平門”,取“中正和平”之意。最後由張作霖圈定,和平門的名字才最後定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