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枚古錢幣,裡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

古錢,也稱為古泉,理由可能是“錢”的古音與泉相似。現在世面上很多收集古錢的愛好者們都稱彼此為“泉友”。筆者前些日子也湊了個熱鬧,收集了一些古錢,客串了一把“泉友”,不過筆者對古錢的喜愛並非全是古錢的品相以及市場價值,更多的則是古錢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意義。通過了一段時間的收集,筆者深深的感受到了古錢背後所蘊含的經濟、政治的意義重大。通過對古錢幣的研究,我們也可以加立體的研究古代歷史,相比於閱讀冷冰冰的歷史書籍,通過古錢幣研究歷史則更加具有煙火氣息。

先秦時期

早在夏商周時期,古錢的的形式還不像現在我們所知的圓形方孔,那個時期的人們經常以物易物,或者就是以比較珍貴的物品,例如麻、貝殼等物,當時用貝殼所做的“貝幣”就風靡一時。

春秋時期開始,“布幣”在三晉地區大行其道。布幣的原材料並不是布,而是銅。因為早期的錢主要以布麻為主才叫作布幣。除此之外,齊、燕等地區普遍使用刀幣,隨後不斷擴展到趙國及中山國等地區。秦魏地區則使用圜錢,到了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採用半兩錢。所以圜錢也是半兩的前身。一直遊離於周文化的楚國則使用蟻鼻錢及鬼臉錢。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兩條結論;首先,自東周起,隨著周天子力量衰弱,各諸侯國至少在經濟領域自立,不同的幣種就是證據。可見,我們並非一定要在史書上了解東周之後諸侯國不再聽從天子號令,在古幣上也可以得出一二。其次,貨幣往往是由經濟發達地區轉向經濟欠發達地區,例如,刀幣最初只是由齊國及燕國使用,後期則影響到了鄰國趙國及中山國。

秦國統一貨幣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開始鑄造半兩錢,當時一斤重24銖,半兩錢重12銖,因此得名為半兩,現代泉友們稱為“秦半兩”。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為了統一貨幣,秦國開始向全國推行圓形方孔的“秦半兩”。從此,“秦半兩”正式進入全國的交易市場,“秦半兩”也成為了“大五帝錢”之首(大五帝錢主要包括秦半兩、漢五銖、開元通寶、宋元通寶、永樂通寶)。圓形方孔錢也將在未來年前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佔據著貨幣絕對的主導地位。

小小的一枚古錢幣,裡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

康熙通寶

3、清朝中後期,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清朝從咸豐開始製作“大錢”,存世量最多的是“咸豐通寶當十”,甚至有當百的“大錢”。類似於唐朝的“乾元重寶”,因為用料相對良心,所以這種“大錢”也保存了下來。

4、清朝和元朝在封建時期都算少數民族統治,但如果我們分析雙方的貨幣可以發現還是有很多區別的。例如,清朝的錢幣都是滿漢融合,一般都是正面是某某通寶,後面則是滿文的局口(出產錢幣廠)。康熙是甚至連局口都是滿漢相結合。相對元朝貨幣的“孤立”,清朝政府更加的融合。因此從錢幣可以分析,清朝對待漢族的國策還是以和平融合為主。這也是清朝享國比元朝長久的最根本原因。

5、厭勝錢,俗稱花錢,起源於元朝,真正流行於清朝。這種大多都是描述著美好寓意的字或者圖,例如十二生肖花錢、連中三元花錢、山鬼花錢等等。需要說明的是,這種錢幣的生產商並不是官方局,而是民間私鑄。

由於篇幅所限,筆者也只是簡單的梳理一下古代封建時期的錢幣歷史,其中很多的知識量也僅僅是淺嘗輒止,更多的知識由於篇幅和筆者的個人能力等原因並未提及。只要用心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古錢幣裡面蘊含著很多歷史知識,而這些歷史知識,可以開拓我們的見識,從側面印證或者發現更多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