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古钱,也称为古泉,理由可能是“钱”的古音与泉相似。现在世面上很多收集古钱的爱好者们都称彼此为“泉友”。笔者前些日子也凑了个热闹,收集了一些古钱,客串了一把“泉友”,不过笔者对古钱的喜爱并非全是古钱的品相以及市场价值,更多的则是古钱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通过了一段时间的收集,笔者深深的感受到了古钱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政治的意义重大。通过对古钱币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加立体的研究古代历史,相比于阅读冷冰冰的历史书籍,通过古钱币研究历史则更加具有烟火气息。

先秦时期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钱的的形式还不像现在我们所知的圆形方孔,那个时期的人们经常以物易物,或者就是以比较珍贵的物品,例如麻、贝壳等物,当时用贝壳所做的“贝币”就风靡一时。

春秋时期开始,“布币”在三晋地区大行其道。布币的原材料并不是布,而是铜。因为早期的钱主要以布麻为主才叫作布币。除此之外,齐、燕等地区普遍使用刀币,随后不断扩展到赵国及中山国等地区。秦魏地区则使用圜钱,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采用半两钱。所以圜钱也是半两的前身。一直游离于周文化的楚国则使用蚁鼻钱及鬼脸钱。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条结论;首先,自东周起,随着周天子力量衰弱,各诸侯国至少在经济领域自立,不同的币种就是证据。可见,我们并非一定要在史书上了解东周之后诸侯国不再听从天子号令,在古币上也可以得出一二。其次,货币往往是由经济发达地区转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例如,刀币最初只是由齐国及燕国使用,后期则影响到了邻国赵国及中山国。

秦国统一货币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开始铸造半两钱,当时一斤重24铢,半两钱重12铢,因此得名为半两,现代泉友们称为“秦半两”。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为了统一货币,秦国开始向全国推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从此,“秦半两”正式进入全国的交易市场,“秦半两”也成为了“大五帝钱”之首(大五帝钱主要包括秦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宋元通宝、永乐通宝)。圆形方孔钱也将在未来年前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占据着货币绝对的主导地位。

小小的一枚古钱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康熙通宝

3、清朝中后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朝从咸丰开始制作“大钱”,存世量最多的是“咸丰通宝当十”,甚至有当百的“大钱”。类似于唐朝的“乾元重宝”,因为用料相对良心,所以这种“大钱”也保存了下来。

4、清朝和元朝在封建时期都算少数民族统治,但如果我们分析双方的货币可以发现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例如,清朝的钱币都是满汉融合,一般都是正面是某某通宝,后面则是满文的局口(出产钱币厂)。康熙是甚至连局口都是满汉相结合。相对元朝货币的“孤立”,清朝政府更加的融合。因此从钱币可以分析,清朝对待汉族的国策还是以和平融合为主。这也是清朝享国比元朝长久的最根本原因。

5、厌胜钱,俗称花钱,起源于元朝,真正流行于清朝。这种大多都是描述着美好寓意的字或者图,例如十二生肖花钱、连中三元花钱、山鬼花钱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钱币的生产商并不是官方局,而是民间私铸。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也只是简单的梳理一下古代封建时期的钱币历史,其中很多的知识量也仅仅是浅尝辄止,更多的知识由于篇幅和笔者的个人能力等原因并未提及。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古钱币里面蕴含着很多历史知识,而这些历史知识,可以开拓我们的见识,从侧面印证或者发现更多的历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