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心寬不怕巷子窄

在安徽桐城,有一條長不過100米,寬不過兩米的小巷子,叫六尺巷。它很短,走完全程也不過兩三分鐘,可是他的名氣卻很大。

據桐城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六尺巷這個地方,就是一堵牆,牆隔開了兩家人,一家姓張,一家姓吳。這兩家,一個是原告,一個是被告,正在縣衙打官司呢!原來啊,張家和吳家在當地都是名門旺族,因為宅基地的邊界發生了爭執,吳家將張家告上了縣衙。後來張家人就火了,迅速寫了一封告狀信,加急送到北京,當時的文華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就是張家人,他一看老家送來了急信,心裡咯噔一下,趕快打開。頓時眉頭緊蹙,沉吟半晌,一會兒張英就寫了一封回信,急件送回老家桐城。

六尺巷:心寬不怕巷子窄


老家的人接到張英的信,信裡只有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什麼意思呢?千里修書啊,居然就是為了修房子建牆,佔宅基地,你要說修房子建牆,你修得過長城嗎?那萬里長城到今天還在呢,可是建長城的秦始皇,今天到哪兒去了?於是張家人豁然開朗,向後退讓了三尺。吳家一看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來,這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張英之後的張氏6代人,出了兩個中堂,6個翰林,146個子孫為官,均清正廉潔,應該說這得益於張英蓮克己清廉,得益於他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而證物,就是這條流芳千古的六尺巷。

六尺巷”作為一個文化的新載體,其典故所包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蘊生髮的根源,雖然侷限在張英與吳家的個人道德層面上,但它凸顯的是官方怎麼對民眾的態度,和利益之爭的立場,以及解決矛盾的方式,是一個時代處理官民關係的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