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仁宗朱高熾:雖然我看起來老實,但我的成就不是老實能達到

熱播的歷史劇《大明風華》雖然槽點很多,但是絕對力壓隔壁"爸爸再愛我一次"的《鶴唳華亭》,把天家為了皇位爾虞我詐的刀光劍影,演繹成了相親相愛的明朝一家人,那幾分的煙火氣讓人覺得自在。

在如今服裝、道具、民俗都特別考究、還原的古裝劇中,這樣別開生面的劇情,確實也引人入勝,畢竟,皇家也有親情啊,特別還是朱棣這一家幾口,往上秉承了朱元璋出身底層社會的地氣,之後又共同經歷了靖難造反的驚天事業。


大明仁宗朱高熾:雖然我看起來老實,但我的成就不是老實能達到

從目前劇情來看,神探狄仁傑梁冠華老師扮演的太子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明仁宗),雖然平時裝慫,唯唯諾諾,但是從他為了保兒子而不惜和老爹朱棣說出要造反的話,大家就知道了,原來他一直在扮豬吃老虎。而真實歷史上朱高熾的表現,更讓人折節佩服。

朱高熾活了四十七歲,從明朝男性平均壽命四十六歲,古代皇帝平均壽命四十歲來看,他絕對夠本了,並且雖然只當了不到十個月的皇帝,他被上廟號為"仁宗","為人君,止於仁",也已經是到達了太平君王的頂峰。


大明仁宗朱高熾:雖然我看起來老實,但我的成就不是老實能達到

在明初的皇室裡,優秀成長

朱高熾出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他爹是十八歲的皇四子燕王朱棣,他媽是十六歲的徐達長女徐妙雲"女諸生",不得不說古代結婚生子的年紀真小,現在十六七八歲,都還在學校裡茁壯成長呢。朱高熾是嫡長子,這個在十分注重宗族禮法的明朝,就給了他一道效力巨大的護身符。因此順理成章,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冊立為燕王世子,明確了他朱棣一系繼承人的身份。並且,他自幼聰慧,文武雙全,並不是一出場就是大家認為身材肥胖、老實可欺的樣子。

朱高熾"自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在才女媽媽的悉心教導下,特別喜歡讀書,"書冊翰墨不去手",當然在猛人爸爸的影響下,他的原來也是有武力值的,箭術相當不錯,"發無不中"。也正因為愛好讀書,養成了他低調謙和,喜靜不動,仁厚儒雅的性格。

當時朱元璋也非常注重對自己後代的培養,畢竟自己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肯定要讓後代們都過上好日子。朱高熾小時候在朱元璋心裡也十分得寵,多次誇獎朱高熾"孫有人君之度哉

"。

有一次朱元璋考校朱高熾,問他:"堯九年之水,湯七年之旱,百姓奚所恃",意思就是上古堯帝在位時,天下連續九年遭遇水災,商朝成湯在位時,天下連續七年遭遇旱災,當時的老百姓依靠什麼呢?朱高熾十分聰慧,回答道:"恃聖人有恤民之政耳!",他們依靠的是聖王寬仁愛民的為政之道啊。很小的朱高熾就知道了,寬仁愛民是聖王治理天下的法寶,並且他也一直在身體力行。

朱元璋為了鍛鍊眾多朱家第三代的能力,就把他們派過去檢閱皇城四門的衛士,可是每一次朱高熾都是最後一個回來彙報情況。朱元璋詫異不已,找機會就問了朱高熾,朱高熾的回答再一次打動了這位農民帝王的心,他說:"寒甚,士方食",清晨霜重天氣涼,我過去的時候又趕上衛士們的早飯點,我都是等他們吃完早餐之後再開始檢閱,因此回來的就晚了。朱元璋一聽,大加讚揚,"能體恤下人是吾心也"。

別看朱高熾仁厚,並且長大之後身材走樣荒廢了武藝,但是有那麼會打仗的爸爸弟弟,他自然也不是什麼軟柿子,在靖難之中,朱棣帶著倆小兒子在外面攻城略地,把老大朱高熾留下守家,也能看到朱高熾在戰場上有一定能力,靖難中的北平保衛戰就證明了這一點。

靖難之役起,朱棣率軍奔襲大寧,朝廷派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圍攻北京,城中兵少,情況非常危急,這時候朱高熾在他母親將門虎女徐王妃的指導下,調整部署,固守待援,集中兵力堅決守城,並利用天氣在城牆上潑水結冰,硬是堅持了兩個月,最後朱棣回援,內外夾擊,大敗李景隆。


大明仁宗朱高熾:雖然我看起來老實,但我的成就不是老實能達到

把家族搶來的皇位,變成職業

朱高熾是明朝第三代、第四位皇帝,他繼位時,大明開國不過五十六年,開國加上靖難的血雨腥風仍未遠去,他坐的皇位,是他爺爺朱元璋強從元朝手裡奪來,是他爸爸朱棣從他堂哥朱允炆手裡搶來,加上他那兩個虎視眈眈的好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皇位雖然不至於燙屁股,但是朱高熾能順利坐上這個位置,並且開創"仁宣之治",就足矣證明他有著過人的政治智慧。


大明仁宗朱高熾:雖然我看起來老實,但我的成就不是老實能達到

監國太子,奠定帝業根基

朱高熾是明朝第二位皇太子,他的權勢雖然不能和自己的大伯朱標比,但是也是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朱棣成功靖難和開創一代帝業打造了一個非常穩定的後方,並且,朱高熾通過監國理政,不但極大地鍛鍊了自己的治國才幹,也是彌補了老爹朱棣的暴戾之氣,以仁愛調和天下。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太子朱高熾前後六次監國,計九年八個月,短有四個月,長則八年,朱棣醉心於沙場征戰,統治的大半時間基本都是太子理政,並且他給了朱高熾極大的權力,"惟文武拜,四夷貢,邊境調發,上請行左,餘常務不必啟聞",意思就是除了官員任免、藩國朝貢和軍隊調動之外,其他的事都由朱高熾決斷。他監國期間,《明史》給的評價是"朝無廢事",不僅有力保障了朱棣遠征以及既定的下西洋、修《永樂大典》等彪炳千秋的功業,也把天下打理的很穩定,"用人行政,善不勝書"。

仁政治國,開創盛世氣象

等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熾正式即位,次年改元洪熙。

雖然繼承地是父祖的基業,但是情況已經不容樂觀。一是君臣矛盾加深,前面朱元璋借胡藍兩案大肆屠戮功臣,"元功宿將相繼盡矣",後面朱棣靖難之時迫害建文舊臣,並且他性格暴戾,官員動輒得咎,總的來說,就是老朱家的人不好伺候;二是國內矛盾加劇,當時交趾用兵、遷國都、下西洋,國內經濟已經接近崩潰邊緣,"內外俱疲"。因此,整個國家就迫切地需要一位寬仁愛民的帝王。


大明仁宗朱高熾:雖然我看起來老實,但我的成就不是老實能達到

朱高熾即位後,採取了很多措施把國家從開拓進取的狀態調整為建設發展。這符合當時明朝實際需要和整體環境,因為"好戰必亡",並且當時明朝的統治區域也已經達到了中國傳統王朝所能控制的極限。

首先調整積極進攻的對外政策,以鞏固現有疆域為指導,不再發動大規模遠征。北方採取守勢,以精兵強將佈防,南方交趾也以維持現狀為主,但是用人失當導致後來交趾復叛。同時停止下西洋,雖然從長遠來看,阻擋了中華民族繼續走向海洋,但是在沒有調整朝貢模式的前提下,下西洋的政治意義遠遠大於實際需要,耗費太大,得不償失,如果不及時停止,明朝估計也和元朝一樣,斷無百年之運。

其次是以寬治民、以仁行政,緩和階級矛盾。當時天下天災四起,徭役又重,雖然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但是十室九空,民生凋敝。朱高熾就多次下令賑濟災民、免除勞役,積極恢復民生,並且免除四方進貢攤派,把進貢皇家的器物從免費徵收改為等價購買,堪為仁政。還平反冤獄,減輕刑罰,廢除了宮刑,把因建文獲罪的大臣都赦免了,放還他們的妻子兒女和田地財產,禁止對犯人濫用刑罰和連坐,使得天下能夠休養生息。

還有就是改革政治模式,加強閣權、裁撤冗官。原來內閣學士只是皇帝秘書,雖然逐步成為參與機要的近臣,但地位還是沒有制度化確認,朱高熾即位後,閣臣大學生本職雖然仍是正五品,但是都加官至尚書、侍郎,並授予公卿之銜,把內閣定性成為了輔助帝王決策的機構。

就任性了一次,最後也是唯一一次

按理說,朱高熾也算是百官擁戴的明君,雖然當了二十年太子,但年紀也不大,正是繼承父祖遺志,把明朝推向更高巔峰的大好時機,從劇本來看,他還不到退場的時候。但是,他就這麼走了,還是眾說紛紜的離奇駕崩。


大明仁宗朱高熾:雖然我看起來老實,但我的成就不是老實能達到

他的死因,正史毫無記載,這就是一個極不尋常的事,《明仁宗實錄》和《明史·仁宗紀》對此隻字不提,並且他死前三天在加班加的昏天暗地,突然就"不豫",而後"崩於欽安殿",這背後肯定有事。

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朱高熾的死因有兩條:

一是盛怒引發身體疾病而亡。因為他死前,大臣李時勉上奏勸諫他,"節民力,謹嗜慾,勤政事,務正學",這四件事,在朱高熾看來,自己已經做的還不錯了,你還這樣批判我,因此暴怒,老實人是好欺負,但再老實的帝王也不能任人置喙,朱高熾當即命御前侍衛用大金錘子錘他,當時差點把李時勉乾死。並且朱高熾躺在病床上的時候,對戶部尚書夏原吉說,"時勉廷辱我",說完就掛了。本來朱高熾身體就很肥胖,從現在醫學的角度講,併發症肯定不少,因此加上生這麼大的氣,很大可能就是這樣被氣死了。我個人也是比較傾向於這一種可能。

二是用金石之方吃錯了藥。傳言朱高熾即位之後,感覺自己終於當老大了,就縱慾過度,導致自己得了"陰症",突然就有心無力了,這怎麼能行,有病就得吃藥啊,但是當時又沒這類藥,導致一些江湖術士趁機而入,搞了些騙人的把戲,把朱高熾整中毒了,最後不治身亡。

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承上啟下,明朝從他開始轉折,把重心放到了治理天下、發展民生上,因此大明三百年基業,他功不可沒,"仁宗"的廟號就是對他最好的肯定,"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明史》說:使天假之年,涵濡修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