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何為好與不好?

一、印石的種類


印石不僅是篆刻家的必備材料,也是書畫家文房一寶,一方方篆刻精美的印章和一件件雕刻優美的石雕作品,歷來被文人雅士所鍾愛,收藏之風經久不衰。這其中,壽山、青田、昌化、巴林四種印石最為著名。


1、壽山石

因出產於福州市郊壽山而得名。其開發利用歷史早在南朝就開始了,1954年福州倉山桃花山建設工地發掘的南朝墓葬中,出土伏臥狀石豬一件,據考證,即為壽山石所制。明清兩季,以壽山石作為篆刻材料的風氣尤為盛行,慈禧所用的“同道堂”一印,系壽山石。


壽山石主要由地開石,珍珠陶等粘土礦物組成,品種繁多。按產地有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之分;按品色又分為黃、白、紅三色。壽山石中最名貴的要數田坑石中的田黃。


相傳帝王北征,戎馬嚴冬,印泥凍結,田黃御璽,融印泥而用寶;它章則不可為印,於是以田黃為寶,封價“一兩田黃一兩金”。斗轉星移,隨著時光的流逝,今天的田黃已是身價倍增,無奈金玉也難與之相比。


田黃產於壽山沿溪的田中,質地最純的要數“田黃凍”,其礦物成份是純珍珠陶土,狀如新鮮蛋黃,嬌嫩、黃豔、鮮透、人們常以“通靈無比勝佳玉”來形容它。


另有一種“銀裹金”,即田黃凍外包著一層白色內心,處於朦朧之中,對比柔和,淡雅異常,且極富韻味,尤為名貴。田黃中的佳品還有“黃金黃”、“橘皮黃”等。


不僅壽山石材為篆刻家喜愛,而且為雕刻藝人所青睞,它石質堅韌,品種多,色澤絢麗多彩。


古人說:“金石有石”,用壽山石刻印最能得其妙趣。前輩篆刻大家吳昌碩、齊白石、來楚生,鄧散木等都與壽山石結下不解情緣,也因此留下許多不朽的金石作品。


印石,何為好與不好?


2、青田石

在各類印石當中,青田石材豐富,價廉物美,最受廣大篆刻愛好者和雕刻藝人的歡迎。


青田石盛產於浙江青田山口、北山、阜山一帶,故名。其開採歷史可追溯到唐宋以前。在古代,青田石主要用來雕刻各種工藝品,因其石質細膩,色澤斑斕,加上“青田石雕”工藝精湛,世代相傳,故青田石尤為海內外所重。


青田石的礦物成份以葉蠟石為主,也含地開石、高嶺石等粘土礦物,其顏色以青藍為主調,石質軟細,初學刻印,便於掌握。


青田石中的名品有燈光凍、魚腦凍、醬油凍、艾葉綠、風門青等等,都是以其他的物品對其形狀的形象比喻。燈光凍為一種半透明的蠟狀岩石,色澤嫩黃、晶瑩光滑,手感較好,是制印的上品。魚腦凍具有熟魚腦特徵,於淺色中透出微青,質地細密。醬油凍與前兩種質地相似,但顏色較深,有“古色古香”之感。風門青和艾葉綠都形似青葉一樣翠綠的顏色,均為青田名品。


3、昌化石

人們大多隻知道“雞血石”,而不知昌化石,其實雞血石就是昌化石。它產於浙江昌化而得名。


據古籍記載,乾隆南下巡至浙江天目山,天目山主持獻出8釐米見方雞血石一方,乾隆即令人刻“乾隆之寶”一印,並銘“昌化雞血石”,遂聲名遠播。這方印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許多人見過原印之後,嘖嘖稱讚昌化雞血石的美妙絕倫。


雞血石是一種內含純辰砂,由地開石、高嶺石等粘土礦物組成的蠟石,呈硃紅色,極似雞血,故名,為印石名品。雞血石與田黃一樣聲名顯赫,不相上下。


評鑑優良的雞血石的標準是:紅色濃豔似血,不濁、不汙、不暗,印紅色處於其他顏色包圍之中;結合之處無痕無跡,沒有明顯的界限;其血色無星、點、散飛線之狀,色成片且聚中;質地純美,無異物雜質。


據雞血石的質地、成份、透明度、光澤和硬度可歸納為“凍地”、“軟地”、“剛地”、“硬地”四大類,尤以“凍地”質量為最佳。雞血石名品一般為工藝觀賞品,若有名家為之制印,更為珍貴。


印石,何為好與不好?


4、巴林石

巴林石因產於內蒙古巴林右旗而得名。為上世紀50年代後發現的印材。巴林石的優點是色彩或油滑光亮、潤澤晶瑩,或白如玉,或澄如藍。花色品種有單色、雜色、凍兒石等60種之多。但與青田、壽山相比,巴林石稍為遜色。


有趣的是巴林石中也有雞血石,但它比起昌化雞血石來,無論血色,還是石質,品質都相距甚遠,所以市場上常有以此類雞血石冒充昌化雞血石,收藏者在選購時要細緻審視。


順便提一下,收藏雞血石要注意避光。因這種材料過多的受空氣、日光照射後要引起老化“失血”,就會降低雞血石的觀賞價值。為此,可塗上植物油,如核桃仁油等加以保護,並存放在恆溫且避光的盒內保持其鮮亮的色澤。


二、印石選擇的標準


以石的質地分,人們一般把它們分成三種類型(主要是從透明與光澤角度考慮的):一種稱為“凍地”,在燈光或日光下成透明或半透明;另一種稱為“軟地”,這種軟地在通常加工後表面反光,肉眼觀察如同瓷器的表面,有光澤和滋潤的感覺;再一種稱為“硬地”,在一般加工後的情況下,石材表面不反光或有微微光澤,給人以粗糙感。


印章形狀一般以兩大類型出現,一種是加工成正規型,方、圓、扁(長方形)等;另一類為不規則型,均稱為隨意章或隨形章。在這兩大類形式中又可分為有鈕、薄意、圓雕等。


印章石材由於它們的產地不同,而且又在質地方面有“凍”、“軟”、“硬”等三種,所以它的品種命名,可謂多若繁星。


根據我國主要四大產區,即福建壽山、浙江青田、浙江昌化、內蒙巴林等統計,四區產地均有品種100多種品名。


印石,何為好與不好?


品種的命名有的是以色相命名,例如:“荔枝”、“魚腦”、“桃紅”、“牛角”、“虎皮”、“白果”等;有的按地名或坑名命名,例如:“高山”、“坑頭”、“鹿目”、“旗降”、“封門”、“周村”等。


且在一個品種中有的又分許多品名,例如:“田黃石”又有“黃金黃”、“桔皮黃”、“桂花黃”、“白田”、“黑田”等十幾種品名;又如雞血石,按紅色多寡分別命名為“大紅袍”、“小紅袍”、“頭頂紅”以及按石質顏色有“劉關張”、“雪裡紅”、“藕粉底”等。福建壽山的田黃石號稱“石帝”。


文人雅士篆刻家們,將“田黃”、昌化的“雞血”、青田的“燈光”稱之為:黃、紅、青印石三絕。但也有人評定印石優劣以“細”、“凍”、“潤”、“膩”、“溫”、“凝”所謂“六德”為標準。


另外,印章石材的實用性、工藝性、欣賞性,也可以作為印石選擇的標準。


1、實用性

顧名思義是指印材成章(產品)的實用含義,包括下列諸多因素:經濟性,即價格能為廣大應用者所接受。使用性能:也就是能否經久耐用。穩定的物理性能:要有良好的絕熱和抗腐蝕的性能。對紅泥(紅油)油脂吐納功能,即必須具有較好的吸吐印泥紅油的功能。材料來源的廣泛性。


2、工藝性

是指材料的加工性能以及加工後的性能等。例如:透明度、折光率、硬度、顏色等等。一般說來印章石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柔而易攻,這是它的突出的工藝性的描寫。


工藝性是取決印章石材料各品種的取捨程度的關鍵因素。作為印章諸多原材料中的瑪瑙、玉、鐵等都敵不過印章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這些材料工藝性差,不易加工或加工後色與質發生不良的變化。而印章石不但易加工,且加工後更可愛。


工藝性在印章石材中一般說來“凍地”為先,其次是“軟地”,再次是“硬地”,但“凍地”中也由於石材的產地不同,表現出的工藝性能也不盡相同。


印石,何為好與不好?


3、欣賞性

是指印章石材具有的自然美,包括色、質、紋、形。印章石的自然美包括石質本身物理性能和天然成形(造型)兩個方面:透明、折光以及自然性五彩繽紛的顏色及組成畫面和使人沉思的各種幻想的自然景象,還有內部肌裡形成的蓬勃生機的生物遺蹟所構成的造型與景物等等,這些都使人沉浸於欣賞的境界之內。


欣賞性裡還可以包含著排它性,也可以說這是印章石的又一特性,排它性簡單地說是“獨一無二”的意思。可作為防偽重要手段。


簡言之,凡是能將上述三性融會貫通為一體的印章石必定是好的,優良的。一枚印章不論其正規形的方(圓等)章或不正規形的閒章(隨形章),如果能自然完美將上述三性結合起來反映給人們視覺或感覺,則必定是一件完美藝術品性的珍貴優秀印章。


三、印石的辨析


辨析印石的性質、真偽,傳統的方法是“聞、問、看、撫、磨、刻”這“六字經”。同時,這也是辨別石品的關鍵。


“聞”,即知識見聞;“問”即詢問、學問,這是辨析印石的基礎。鑑別印石,光憑道聽途說或一知半解的知識是不行的。


例如,青田山坑石中的“半山”與白芙蓉石中含有“老虎沙”(細紗集合點),而“半山”性脆、質略松,而芙蓉“藕尖白”相對質緊密而顯得更密一些,精於印章鐫刻著,用刀角觸石一試便知。所以,要多聽多問,勤學好問。


印石,何為好與不好?


“看”和“撫”,是辨析印石的關鍵。“看”,指觀察印石的著色、花紋形態,因為各類印石由不同色澤的礦物質構成,所受地質運動的作用也不同,色彩和花紋總不會是一樣的。同一產地的印石有其共同的特徵,而不同產地的印石一般來說差別總是比較明顯的。掌握了印石這些共性和個性特點,印石那在手裡,一看便知。“撫”是指手感,憑手感辨別印石的硬度、重量、質地、粗細以及油潤乾燥與否。


“磨”和“刻”,是辨析印石最可靠的檢驗方法。“磨”,指制印工藝的技術,即磨平、磨光。印石的質地、肌理中是否含沙、含硅酸鹽(印石中的硅酸鹽含量略高,呈現出短纖維狀態的石屑,但光從外觀上看是發現不了的),只有打磨、琢刻之後,才能得知。“刻”,指檢驗印石是否適宜篆刻、雕刻。當然,最好能練就手撫拈量的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更適用於購買時挑選。


其實,評定一枚印章的價值,首先就是看質地,因為舊時文人多用較好的印石制印。


印石種類很多,大而言之,壽山、青田、昌化最為常用,品味高低各異。其次是看章法篆刻(包括邊款),名家制印之所以倍受青睞,也就因為他們的作品中,運刀有獨到之處,方為珍品。


再次是看印鈕雕刻,看它是否生動、自然。還有就是看印主,看印主在社會、歷史上是否有名望。以上四者,只要具其一,便會受古董商或收藏愛好者垂愛,更不用說四者具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