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經典的一首詠風詩,全詩無一“風”字,卻字字見風


史上最經典的一首詠風詩,全詩無一“風”字,卻字字見風

文|丁十二


他,少有才名,十五歲精通《五經》,二十歲考中進士。

他,歷仕五朝,三度為相,為官清廉,是歷史上有名的宰相詩人。

他,與北宋文學家蘇軾先祖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舊唐書》稱其文學為“一代之雄”。

他就是李嶠。

對於李嶠的評價,歷史上向來褒貶不一,唐高宗年間,李嶠曾隨軍征討嶺南僚亂,併入僚洞宣撫,成功招降叛軍。後狄仁傑受奸佞來俊臣誣陷蒙冤入獄,李嶠不懼淫威,上疏為狄仁傑陳冤而潤州司馬。但因為他曾經依附張易之兄弟與韋氏等人,身為宰相,卻對朝政無所匡正,故而被後世詬病為趨炎附勢之徒。事實上,李嶠雖身居宰相之位,卻為官清廉。若無依附一事,李嶠也能勉強稱良相。至於依附一事,開元名相張說認為不過是“桀犬吠堯,各為其主”而已。

史上最經典的一首詠風詩,全詩無一“風”字,卻字字見風

儘管李嶠政治才幹平庸,但詩文造詣頗高。他的文章善於隸事用典,講求駢偶,辭采華美。深受時人推崇,被張說贊為“如良金美玉”。詩歌方面,李嶠的詩作以五律數量最多,成就最高。明人胡應麟在《詩藪》中把李嶠的《侍宴甘露殿》與杜審言《早春遊望》、陳子昂《晚次樂鄉》、沈佺期《宿七盤》、宋之問《扈從登封》等並列為初唐五言律詩之最佳者。

但時過境遷,千年後的今天,李嶠的五律基本已經被世人遺忘。真正讓他如李白、李賀、李商隱等詩人一樣活躍在讀者眼前的是一首20字的小詩。這首小詩對仗工整,清新別緻,如餘音繞樑回味無窮。而且整首詩可以看作一個謎面,而謎底就是題目。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風是大自然中最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通過這首小詩,我們彷佛真的“看到“了風。全詩無一“風”字,卻字字生風。

史上最經典的一首詠風詩,全詩無一“風”字,卻字字見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風能吹落深秋金黃的樹葉,也能吹開春天美麗的花朵。我們常說“秋風掃落葉”,但詩人這裡並沒有用“掃”這個粗暴蠻橫的字眼,而是用了“解”字,將風擬人化,指風很用心很溫柔的在開解樹葉,不急不躁,不緊不慢,讓葉子欣欣然離開了樹。雖然結果一樣,但一個“解”字就給人無限美感。

同樣著一“開”字,“開”是在召喚,將寒冬中沉睡的花兒,輕輕撫摸,溫柔叫醒,共同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朱自清先生說“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朱自清先生認為東風是春天的信使,東風來了,春天也就到來了。“東風夜放花千樹”,在詩人詞人眼中,是春風吹紅了桃花,吹綠了柳樹,吹醒了燕子,吹來了無限生機。

如果說開篇兩句詩人通過“風”的季節作用來描述風,後兩句詩人則通過“風”過之處帶來的動態變化進行描寫。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上時,掀起滔天巨浪,風入竹林時,竹竿齊齊歪斜。 “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表現得淋漓盡致。此處強勁、狂暴的風與前面溫柔、柔情的風都是風,但是卻是完全不同的表現。

整首詩對仗工整,妙不可言。既可整句對,又能字字相對,足見詩人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和藝術水平。

另外,這首詩最巧妙的地方在於,整首詩看似是寫自然之風,實則可以借代所有風。可淳樸、可強悍,此乃民風;世事多變,蔚然成風,此乃世風。自然界的風是多變的,世間之風亦復如是。

史上最經典的一首詠風詩,全詩無一“風”字,卻字字見風

怎麼樣?李嶠這首20字的小詩有驚豔到你嗎?你會把它背下來嗎?


疫情之下,好好讀書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