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最“硬”釘子戶嗎?鬧市“獨守”多年,最終成為“歷史景點”


廣州市海珠區永興街28號,兩棟“釘子戶”被洪德立交橋呈360度包圍,成為奇特的“圈中樓”景觀。夜晚降臨,經過這個路段的車輛都可以看到這2棟樓的情況,成為一個奇特景觀。

“釘子戶樓房”,是棟8層樓房,居住的居民不是很多,原來這裡被設計成高架橋的配套綠地,用來減少噪聲、汽車尾氣的空間。當時因涉及的拆遷戶不多,施工單位感覺是比較容易的一項拆遷工作,但最後,卻有兩戶居民堅持不肯搬走。為賠償談了多年沒有談攏,最終放棄了這兩棟樓,建了5個高架立交橋。

隨著工程的繼續施工,8年時間過去了,最終立交橋建成了,也就形成了“圈中樓”的狀態。

在補償的問題上,樓房裡的這兩戶人家是兄弟倆戶,每家家三口人,還有位老母親,房屋雖然有兩層,但按規定只能算30平方米左右,下面一層的房屋是倉庫不屬於住宅,拆遷辦也因此只肯補償一套房,而住戶不滿意,就僵持下來。

至於一樓的倉庫為什麼不能算面積?其中有一點緣故,是這裡原來是當地一個木材廠的福利房,房子原來是怎麼分的,怎樣確定一樓倉庫產權的?可是原來的木才廠破產了,這些問題缺乏了溝通核實的渠道,始終沒有確定下來,就擱置起來了。

為了不影響工程進度,政府擱置難題,修改規劃,耗資上億建成立交橋,將它包圍在裡面。不過政府沒有采取過激辦法,讓住戶仍然居住在原來的房子裡,日常用水及用電都沒有受到影響,但是因為沒有其他住戶了,這個小樓看起來還是有些落寞。

無獨有偶,在深圳也有這一情況,在16年前,開發商在開發一個農村時,大部分的人家都選擇接受拆遷款,離開這裡。但這一戶人家,認為自己的地皮不只開發商提出的1000萬賠償價格,從1000萬的拆遷價碼一下子提到了3億元。開發商無奈改了設計圖紙,繞開這戶人家。如今,這棟釘子戶還是堅韌的屹立於此。

這幾年,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漸加快,城市原有居民和城郊的農村農民,大多因為城市的拆遷獲取了巨大的發展紅利,產生了身價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農民暴富階層,這讓山區的農民羨慕不已。


時過境遷,廣州此處立交橋建好之後,再也無暇顧及這兩戶人家的搬遷問題,他們依然孤零零的生活在這裡,外地人看到後感覺很奇怪,也引來攝影愛好者拍照,無意中又稱為城市在發展中一個“歷史景點”,見證著城市化發展中的風風雨雨。 【看百姓故事,關注黃泥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