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夏日炎炎,正是吃苦瓜的好時季。

苦瓜,是蔬菜界的另類。

世上的各式瓜果,都往甘甜媚人的道路上狂奔,唯有苦瓜傲然獨立,一直保持著孤苦清高的脾性。

苦瓜源於熱帶非洲,多種植於東印度及東南亞一帶,歐美也有移植,不過主要是作為觀賞植物。

世界苦瓜分佈地圖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苦瓜可炒食可生食,可乾製也可醃漬。

通常人們食用苦瓜的嫩果,其實它的嫩梢,嫩葉和花也可食用。

明以前的中國人,都沒吃過苦瓜。當代的吃瓜群眾,吃的都是甜瓜。

據說是鄭和下西洋,才把苦瓜帶回來。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能吃苦的族群。只有在中國,苦瓜才從南到北受到最廣泛的歡迎。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長江,是中國地理的重要區劃線,也是中國苦瓜品類的分界線。

長江以南,氣候潮溼溽熱,苦瓜果實的顏色以綠和濃綠品種為多,苦味較濃,食用起來清熱祛毒功效最佳;

長江以北,氣候相對乾燥溫和,苦瓜則以淡綠或綠白色品種為主,苦味較淡。

愛吃苦瓜的中國人,大多居住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份。

苦瓜品類繁多,單從外形可分大小兩類:大苦瓜呈長條狀,小苦瓜呈紡錘狀。

在不同的地區,苦瓜有著各自的名稱。譬如涼瓜、癩瓜、癩葡萄、錦荔枝、金鈴子、紅娘等等。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款“白玉苦瓜”,為清朝工匠用羊脂玉雕琢。兩隻苦瓜依偎緊靠,好似並蒂而生,飽滿圓潤,溫潤含蓄,生機盎然。

臺灣農人用花蓮縣的山苦瓜種,培育出現實生活中的白玉苦瓜,並被引進至大陸試種、推廣,成為苦瓜圈的新貴。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甜,是舌尖的謊言。

苦,是人間的正味。

美食的最高境界,是一桌苦瓜全席宴:

涼菜

涼拌苦瓜

熱菜

辣椒豆豉炒苦瓜 | 苦瓜炒雞蛋

涼瓜炒田雞 | 涼瓜排骨 | 釀苦瓜

蚌肉苦瓜湯

甜點

糖漬苦瓜乾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最後,

上一杯滋味雋永、醇厚爽口的苦瓜茶。

苦盡甘來

是中國人的生存哲學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至少有兩個愛吃苦瓜的人,名字留在了青史上:

一個是廣西藉的北漂畫家朱若極,曾經貴為公子哥,後來家道敗落,不得已出家為僧。

苦瓜,是他的人生況味。他幾乎餐餐不離苦瓜,甚至供奉案頭朝拜,自稱“苦瓜和尚”。

他的畫無論花草樹木還是山川河流,奇險秀潤中藏著一種蒼莽苦澀的韻致。

他生前貧困潦倒,死後作品卻拍出上億的天價。吳冠中稱他為“中國現代美術的起點”,他為世人熟知的名字叫石濤。

一個是湖南藉流浪詩人毛潤之,寫過一首“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人有病,天知否?”

他後來發動革命,成為開國元首。他曾經設飯局招待末代皇帝溥儀,一道辣椒炒苦瓜,吃得溥儀額間滿是汗珠,心內五味雜陳。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苦瓜人生有三層境界

少年吃瓜家宴上,懵懂咂舌頭。

壯年吃瓜酒樓中,萬般無奈、豪情隨逝風。

暮年吃瓜枯藤下,心已如死灰。

江湖知交半零落,一行清淚、潸然到天明。



苦瓜,是國民的臉譜,

是苦澀人生的一劑解藥。

國家苦瓜地理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