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有時會賞賜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官員會感恩戴德,為什麼一些人出宮門後就會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王若雲


對於我們來說,只要是逢年過節,我們就會約上三五個好友,或者是跟家人一起吃上一頓好的,對於我們最為重要的節日肯定是春節了,當然我們也基本就只有春節期間才能跟親朋好友一起吃頓飯,其他時間基本上都是在外面工作,所以也就只能和朋友、同事聚上一聚了。



然而,在古代,人們不管是春節還是其他節日的過法都比我們現在要隆重的多,不僅會大肆慶祝,而且還會相互之間送禮,皇帝也會賞賜群臣一些東西,一般都會是一些貴重的東西,這樣才會顯出皇家的威嚴。

尤其是清朝期間,皇家更是鋪張浪費,其中又以乾隆為首,翻閱史上可以知道,當時乾隆在位之時候,只要是過節就會大宴群臣,可以說生活是十分的奢靡,雖然辦的這麼氣派,但是他卻不像其他皇帝一樣賞賜大臣什麼寶物之類的,他每次就給大臣一人送個豬肘子,按理來說,能得到皇帝的賞賜那都是無的榮耀,不管是什麼都應該收藏起來,但是這些大臣根本就沒有當這種賞賜是一種榮耀,反而是走出去就會將剛得到的豬肘子給扔掉。


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對於吃的來說,用脂肪含量多的肉做出來的菜會更加的好吃,所以當時的人們也是很喜歡吃肉的,但是有一些根本就沒得吃,直到現在,東北的“硬菜”基本上都是以豬肉為主的,出名的有什麼鍋包肉、溜肉段等等,相較南方人來說,北方人更中意肉食,比如南方炒青菜的時候就不會在裡面加肉,但是北方就是不一樣,他們炒個青菜都會放些肉在裡面,可見他們對肉食的喜愛程度。

雖然整個大清王朝的人都很喜歡吃肉,但是紀曉嵐絕對是這麼多人裡面最能吃的,據傳聞,他一個人一次能吃下十幾斤豬肉,想想都油膩,當時沒有扔掉豬肘子的官員都會選擇講其塞到紀曉嵐的轎子裡,結果他回家後一看,自己已經是滿身都是油漬了,而且滿地都是豬肘子,而且最後那些豬肘子都進到了他的肚子裡,當然我們並不是要說他有多能吃肉,所以具體的也不多說了,我們還是言歸正傳,說說大臣為什麼丟掉。


眾所周知,大清王朝是由滿洲人一手建立的,而查閱史書就會知道滿洲人也有著自己的信仰,他們信奉薩滿,是一種很神秘的存在,所以清朝的皇帝們對薩滿又是跳大神,又是祭祀的,對於祭祀,自然是需要祭品的,而這些豬肘子正是祭祀所用的祭品,叫做胙肉,可能你沒聽過,這種肉就是用白水所煮的,什麼佐料也不會放,而且也不會煮的太熟,外面看上去已經熟了,但是裡面還是紅色的生肉。

在《延禧攻略》中就出現過這種祭祀,當時皇帝講這些肉賜給大臣,讓他們當場吃掉,他們每一個願意吃的,都是一副難以下嚥的表情,所以知道這個豬肘子有多難吃了吧,雖然那些大臣當面不敢拒絕,事後也根本吃不了,所以就只能丟掉了,這也是人之常情。


這種用胙肉祭祀的習俗也保留了下來,至今都還有著很多地方有這樣的習俗,但是他們不會將祭祀了的胙肉就這樣直接吃,而是會拿回家去再次加工後再食用,所以也並不是這個豬肘子沒有用,只是當時的大臣都有權有錢,所以家裡根本就不缺這麼點肉吃,完全沒有拿回家的必要,還不如直接丟掉來的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