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做為一名在建築界浸淫了20多年的從業者,對本行業的相關信息還是有一定敏感度的。當別人還在為《安家》劇中老太太一家的所作所為氣憤填膺的時候,我早已經被那有著別樣風情的龔家老洋房給吸引住了。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安家》中龔家花園老洋房的設計者——拉斯洛·鄔達克,本是一名匈牙利人,可他卻與距離家鄉近萬里的上海有著不解之緣。他天賦異稟、勤奮努力,卻命運坎坷、淪為戰俘,九死一生後苦盡甘來,最終鑄就了傳奇。入選澎湃2014書單的傳記《鄔達克》就記錄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在鄔達克窮困潦倒的時候,是上海收容了他;而他也把人生最寶貴的一段時光,事業最輝煌的時期,一生最偉大的作品都留給了上海,豐富了上海的輪廓線。鄔達克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多達120餘幢建築,貢獻了自己一生中高達98%的建築作品。這些建築就像上帝遺落在人間的珍寶,零星散落在黃浦江畔的大街小巷,成就了上海的別樣風情。

天賦異稟,勤奮努力

1893年1月8日,鄔達克出生於斯洛伐克的拜斯泰採巴尼亞市(現名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屬於當時的奧匈帝國,當地居民主要為說斯洛伐克語的斯拉夫人。

鄔達克是家中長子,下有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童年的鄔達克是一個非常有繪畫天賦的孩子,這種天賦為他之後成為建築師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因為出身建築世家,從小就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讓年幼的鄔達克也喜歡上了建築。雖是家中的長子,但鄔達克父母對他並不過分溺愛,而是根據他個人的興趣、愛好大力培養。正是這種寬鬆的環境,讓鄔達克的想象力得以自由、充分的發展。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童年全家照

9歲時,烏達克就開始在建築工地上打工,自己賺取零花錢。年僅12歲,他就作為簽約僱員在父親的建築公司正式工作。等到大學入學前,鄔達克早已經取得木匠、泥水匠和石匠等各種專業證書。截至到此時,鄔達克已經為進軍建築業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在看有成就的人的成長經歷時,很多人都把目光盯在他的天分上。對於天才,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至理名言:

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當然,沒有那1%的靈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過是汗水而已!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天分,也許鄔達克不會年少成名,後期不會有那麼多優秀的設計靈感;當倘若只躺在天分的“安逸鄉”裡不去努力,那他也不會有這麼輝煌的成就。只有“天分+後天努力”,才能成就所謂的“天才”!

命運突轉,淪為戰俘

1910年,17歲的鄔達克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布達佩斯匈牙利皇家約瑟夫科技大學建築系就讀。

1911年5月,入校不到一年的鄔達克就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設計完成了他建築生涯的首部作品——位於拜斯泰採巴尼亞郊區維赫奈鎮的聖母瑪利亞女王教堂。

這座教堂是鄔達克全部作品中,在上海以外僅有的兩座建築作品之一。此時,鄔達克的建築才情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人生第一個建築作品——聖母瑪利亞女王教堂

1914年,鄔達克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布達佩斯皇家學院建築系。

即將要踏入社會的鄔達克,倘若按照之前設計好的人生軌跡繼續前行,憑著他卓越的才能加勤奮,也許會順風順水、安逸地度過一生。但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件,讓鄔達克的人生軌跡發生了突變,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的大學畢業照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之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德、俄、法、英很快捲入戰爭,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年輕氣盛的鄔達克響應國家號召,棄筆從戎,加入了奧匈帝國的軍隊,成為一名軍官。

雖然鄔達克已離開家鄉、離開了建築業,但匈牙利的建築界並沒有忘記這名優秀的建築師。1916年,置身於炮火連天戰場的鄔達克還是憑藉出色的處女作——聖母瑪利亞女王教堂,當選為匈牙利皇家建築學會會員。

可也就是這一年,在伯力戰役中,看似強大的奧地利陸軍被俄軍打得兵敗如山倒。這其中的一員——鄔達克也不幸被俄軍抓獲,成為一名戰俘,被送到西伯利亞的戰俘集中營服苦役。

身處集中營中的鄔達克,已經不敢奢望自己能有一天重回家鄉、從事他心愛的工作了。對於那時的他來說,能不能活著見到明天的太陽都還是一個未知。

但也正因為有了這段艱難的經歷,讓之後的鄔達克萬分珍惜能再次工作的機會,將一腔熱情全部投入到建築事業中。

長途跋涉,與上海結緣

許是連上天也不願辜負這位有著卓越建築天分的人!1918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25歲的鄔達克竟然趁亂奇蹟般地從集中營裡逃了出來!

為了躲避戰事,為了不再被抓回去,鄔達克不敢在俄國久呆,他必須儘快離開這個國家。於是,他冒著嚴寒風雪,風餐露宿,一路坎坷,獨自一人步行越過冰封的黑龍江,進入中國境內。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的軍官照

到了哈爾濱之後,鄔達克用西伯利亞鐵路工作證和假護照,補辦了通行於中日兩國的鐵路旅行證,並順利搭乘郵船南下。1918年11月28日,25歲的鄔達克乘船抵達了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商業城市——上海。

站在外灘碼頭,鄔達克看著有著“東方巴黎”之稱的繁華都市。經過長時間的逃亡和漂泊,他早已疲憊不堪、身無分文。上海是繁華的,可這繁華之後,當時沒有一處可以供他休憩的場所;但上海又是包容的,它以博大的胸懷收容了這名來自異鄉的流浪者,為他準備好了舞臺,讓他可以恣意發揮自己的才能。

從頭開始,立足上海

當時的上海沒有人認識鄔達克,他也不認識任何人。為了謀生,鄔達克只能先應聘到一家美國建築事務所當助手。

但暫時的窘迫並不能掩蓋住他的才華,就像灰塵不能遮掩住珍珠的光芒一樣。很快,鄔達克的建築天分就在上海這個“英雄不問出處”大舞臺上嶄露頭角。

他最早的設計作品就是西藏中路上的基督教慕爾堂(今名沐恩堂)。此作品一出,立馬引起了上海建築界的關注,也讓事務所的老闆對鄔達克刮目相看。

工作僅半年,表現優異的鄔達克就被老闆晉升為主任建築師,開始獨當一面!隨後,他作為優秀建築人才,被事務所推薦給上海租界的上流社會。從此,找鄔達克進行設計和蓋樓的人開始絡繹不絕!

這期間,鄔達克的主要代表作有:何東住宅(今上海辭書出版社)、巨籟達路(今鉅鹿路)萬國儲蓄會22棟住宅、中西女塾景蓮堂(今市三女中五四大樓)、美國花旗總會大樓(後曾為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諾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樓)、卡爾登大戲院(後為長江劇場,現已不存)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建築作品:今市三女中五四大樓

隨著一系列優秀設計作品的相繼面世,鄔達克在舊上海的建築界開始聲名遠播。1920年12月,鄔達克與老闆羅蘭德·克利簽署了合作伙伴協議,正式成為其事務所的合夥人,建築事務所更名為“克利和鄔達克洋行”。

俗話說得好: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僅僅用了不到兩年,年輕的鄔達克就用自己的才情征服了上海建築界,在大上海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很多上海灘名流、商界老闆甚至以住進他設計的房子為榮。

在鄔達克最困難的時候,上海接納了他;而他也用自己的才情回饋了上海的包容。

收穫愛情,事業高峰

1921年2月,鄔達克得到年邁父親因病去世的消息,趕緊回家鄉奔喪。雖然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見到了闊別多年的親人,但鄔達克始終無法放棄那份上海情節。同時,因為父親的離世,身為家中長子的他也要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任。

於是,在1921年下半年,鄔達克重新回到了上海。

上海不僅賜予了鄔達克自由發揮的廣闊舞臺,也賜給了他美妙的愛情。在這裡,他和旅滬德國富商的女兒吉塞拉·邁耶相愛了。吉塞拉·邁耶被鄔達克的才情所吸引,而鄔達克則被姑娘的美貌、溫柔和多情所打動。1922年6月1日,兩個漂泊在異鄉的年輕人終於在親人們的祝福聲中,邁入了神聖的婚姻殿堂。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的結婚照

婚後,鄔達克向岳父借了一筆錢,開始著手設計和興建自己的第一棟房子,位於呂西納路(今利西路)17號的住宅。這座融入了鄔達克對婚姻生活美好憧憬的房子,其設計風格融合了歐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築的雙重風格,在當時的上海別具一格。

和諧幸福的婚姻生活給了鄔達克無窮的靈感和動力,他的事業隨著新婚也開始進入了收獲季節。結婚兩年後,31歲的鄔達克在外灘24號橫濱正金銀行內,擁有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鄔達克打樣行”。

由於鄔達克在上海建築行業早已經名聲大噪,所以他的個人事務所一成立,很快就接到了第一個項目委託。1925年初,有人委託他設計建造一所為駐滬外國人服務的綜合性醫院,這座醫院就是宏恩醫院。宏恩醫院是第一座完全由鄔達克負責的建築,也是他獨立開業後完成的第一個重要作品。

在之後的5年裡,上海沒有哪個建築設計師可以像鄔達克一樣,作品涵蓋醫院、教堂、學校、銀行、辦公樓、工廠以及私人住宅等幾乎全部建築類型。這些作品彰顯了鄔達克對各類建築的超強掌控能力。

這期間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劉吉生住宅(今上海市作家協會)、西門婦孺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又名“紅房子醫院”)、寶隆醫院(後為長征醫院特診樓,已不存)、愛司公寓(今瑞金大樓)、四行儲蓄會聯合大樓(今聯合大樓)、閘北電廠(今上海閘北發電廠)等等。

在這個階段,鄔達克的創作靈感和建築作品處於井噴狀態!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自己取得不俗的成績而驕傲自滿,相反,他始終放低姿態以“學生”自居,不斷吸收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以豐富自己的作品。

19世紀30年代初,席捲歐美的Art Deco(裝飾主義)颶風剛登陸上海,鄔達克就敏銳地站在了潮尖浪頭。對於這種新的建築風格,鄔達克馬上心領神會,很快從傳統走向創新,在建築作品中開始拋棄過去歐洲傳統的各類復古建築的做法,嘗試加入Art Deco風格,成為“現代裝飾藝術派”的先鋒。

至今,上海還保留著一千多幢Art Deco風格的建築,是中國擁有Art Deco風格建築物最多的城市,這其中,鄔達克絕對功不可沒!

被逼無奈,離開上海

如果說鄔達克能一直在上海待著,那他肯定會為這座城市帶來更多的精品建築。但世事弄人,赫赫有名的“綠房子”完工之後,因受戰亂的影響,鄔達克洋行的業務幾乎全面停滯。

1946年8月,因被控囤積居奇、擾亂市場,鄔達克洋行被查封。一家人的平靜生活也被打破,鄔達克和家人被軟禁在家裡,不得隨便外出。

迫於無奈,鄔達克不得不開始考慮離開上海,離開這個他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城市,離開這個成就了他輝煌人生的大舞臺。

1947年1月,鄔達克攜妻子、幼女及岳父母乘“波爾克總統號”郵輪離開上海,抵達瑞士小住。其間,他作為教皇的建築顧問,參與了梵蒂岡大教堂地下室、聖彼得墓的保護性挖掘及修復工作。

1948年6月赴美定居申請獲批之後,鄔達克攜妻女及岳父母定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他應邀到美國加州大學任教,自此專心從事考古和宗教。他在伯克利大學附近,為自己和家人設計了一所沒用一根金屬釘子的獨一無二的房子。

這也是鄔達克全部作品中,在上海以外僅有的兩座建築作品中的另外一座。

離開了上海的鄔達克,似乎將他的才情、對建築的一腔激情也一併留在了上海,除了這座為自己和家人建造的房子外,他再無任何建築作品誕生。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

1958年10月26日,鄔達克因心臟病在加州伯克利去世,享年65歲。

我們不知道站在船頭看著即將要離開的上海,鄔達克當時懷著怎樣複雜的心情,有不捨,有眷戀,還是深深的無奈?之後的他是否也常常在午夜夢迴上海,是否經常會憶起這個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但我卻堅信這些都會有,因為對一名建築人來說,每一個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又有誰會不思念自己的孩子呢?

我相信,年邁的鄔達克也會坐在躺椅上,跟兒孫們說起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說起那個繁華如夢的十里洋場——上海,畢竟那裡留下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時光和他的輝煌。

鄔達克的輝煌成就

  • 1、從1918年到1946年,鄔達克在上海留下了120多件建築精品,其中很多都成為當今上海的標誌性建築。這些建築幾十年後都被列入了上海優秀建築保護單位,其功能的實用性、造型的精美程度、現代化的設計理念,讓很多建築業的人都歎為觀止!

1932年8月動工,1933年10月竣工的國際飯店採用鋼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樓板。大樓總共26層,其中地下2層,地上24層。地面以上高度是83.8m,比當時香港最高的匯豐銀行還高出11米,比當年日本最高建築也高出更多。

而當時的“抬頭看樓帽落地”,更是一度成為各地來滬觀光客口口相傳的笑話。不僅如此,國際飯店保持“遠東第一高樓”的紀錄長達30年,保持“上海最高建築紀錄”近50年。

如今國際飯店的高度優勢雖不比當年,但其前衛的設計理念,就算在各色高樓林立的今天仍能呈現出毫不過時的現代感。這座建築也是鄔達克所有作品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2016年9月,上海國際飯店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建築作品——國際飯店

  • 2、鄔達克並不把建築看成冰冷、沒有感情的東西,相反他認為建築也可以傳達人們的所思所想,表達出設計者的情感。這種人性化的設計思路成就了他的巔峰之作——愛神花園。

1926年,實業家劉吉生(“火柴大王”劉鴻生的弟弟)決定建造一所豪宅,在其青梅竹馬的妻子陳定貞40歲生日時,把這幢房子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

鄔達克被劉吉生夫婦的愛情故事所感動,覺得這個中國式的愛情故事同希臘神話中愛神丘比特與妻子普緒赫的故事一樣迷人。於是,他就把這個希臘神話故事融入到建築的構思和設計當中。

歷時5年,愛神花園終於如期完成。鄔達克在這座古典式花園建築中注入了代表女性的雅緻和嫵媚,設計和成品在當時都堪稱驚豔!

樓前庭院的中軸線上座落著由漢白玉雕成的普緒赫雕像噴泉,這是整座庭園的靈魂所在。栩栩如生的女子雕像與二樓露臺遙遙相望,所有知道那個希臘神話故事的人,都會對這巧妙設計背後的寓意心領神會。

直到今天,這座雕像仍然是上海很多少女心目中的愛神象徵。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建築作品——愛神花園

宏恩醫院(今華東醫院1號樓)也是一棟非常人性化的建築作品。設計過程中,鄔達克充分考慮到入住病人的切身感受,儘量減少令人壓抑的醫院氣氛。底層採用淺門廊、敞廊等比較開闊的設計模式,使患者就能進入花園,哪怕站在走廊內都可以隨時欣賞到花園中的美景,以達到緩解病人焦慮的效果。

還有現在我們還可以在銅仁路北京路口看到的那幢別具一格的“綠房子”,也是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它彷彿一艘巨大的航船坐落在上海的街頭,為周圍單調乏味的建築顏色增添了一抹清新和亮麗!就是這幢享有當時“遠東第一豪宅”美譽的神奇房子,為鄔達克贏得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聲譽!

當年鄔達克在設計時,充分融入了Art Deco風格剛畫完設計稿他就誇下海口:

我可以保證,即使再過50年,這幢房子的現代感仍是超前的!哪怕再過100年,我相信它仍不會過時!

事實證明,鄔達克絕對沒有吹牛!時間驗證了他的偉大,也驗證了他超前的設計理念,這棟建築哪怕矗立在充滿現代感的新建築群中,也絲毫不遜色。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建築作品——綠房子

  • 3、鄔達克的作品不僅僅優秀在外形上,作品的實用性和建築質量也非常好,很多建築直到現在仍然在使用,並且能保留初建時的功能。

比如大光明電影院和國際飯店,至今仍然在使用中,並且之前設計的功能仍能保證建築的正常運行。

再比如“白公館”。這所建築曾是鄔達克為法商萬國儲蓄會董事盤騰設計的私宅,曾被作為白崇禧公館和餐廳使用。歷經幾十年風風雨雨,加上保護性修繕,如今這裡已成為上海滬劇院的入駐地。

這一個個至今仍然還在使用的建築,也正是鄔達克作品在新時代的價值體現。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建築作品——大光明電影院

4、雖然一直在努力學習世界各國新的建築風格,但鄔達克卻立足上海,立足中國,致力於把西洋建築風格和中國元素進行有機的結合。

當時上海一些高層建築,採用進口石材做飾面的居多。這種石材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需要從國外運到國內。因為戰亂等各方面的原因,有時需要等待很長時間。

鄔達克就反其道而行之,讓國際飯店內外裝飾面統統穿上了中國的“衣服”。大樓一至三層的外牆用青島嶗山黑花崗石貼面,四層至二十二層用泰山磚廠的棕色面磚裝飾;門廳地面採用淡黃的山東玉佛石鋪就,大廳柱子和牆面粘貼淡綠色的國產大理石,兩種顏色相互映襯,顯得十分古典、雅緻。

這種做法不僅大大節約了建築成本,縮短了建築週期,還讓中國元素成功融入了建築中,對當時嚴重吹捧“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崇洋媚外的社會風氣,也是一個很好的反擊。

結語

就像《安家》中徐文昌說的:

沒有鄔達克的上海,文脈就斷了一截。鄔達克的建築和張愛玲的小說,一起構成了上海獨特的血脈。

我覺得如果說張愛玲小說是上海的魂,那鄔達克的建築則是上海的血肉和骨骼,這兩者構建成別具一格的上海風情,失去哪一個,上海都不能稱之為上海。

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劉素華曾說:

一位建築師與一座城市風貌這麼緊密的關聯,這在古今中外城市史和建築史中並不多見。

上海給了鄔達克庇護和接納,而鄔達克則用自己的才情實實在在回饋了上海,使其建築作品成為上海值得留住的過往和歷史。鄔達克和上海,完成了互相成就。

《安家》洋房設計者鄔達克:從戰俘營到大上海,坎坷鑄就傳奇人生

鄔達克工作照

而鄔達克對工作的熱情、嚴謹和認真,也應該讓現在很多建築設計者感到汗顏!看看現在林立在街道兩側、千篇一律的“酒瓶樓”、“筒子樓”,還有單調乏味的灰色玻璃幕牆,設計者們所缺的絕不是舞臺,也不是過多的條條框框影響了發揮,而是早已貧瘠的想象力、不復存在的熱忱徹底限制了他們!

他們應該反思,自己是真的熱愛建築行業、愛自己身處的這座城市嗎?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不能像鄔達克一樣將這份熱愛融入到設計中,讓作品成為城市靈魂的一部分?!還是為了快速獲利,其實早已放棄了理想和熱情、放棄了學習建築的初衷呢?

雖然鄔達克早已逝去,但真心希望鄔達克那份對建築和設計的熱忱和敬業能夠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