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依照禮節服事君主,別人卻以為他在獻媚呢!”
孔子這是講魯國當時的狀況。
當時的魯國是君弱臣強,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卿)專權,三家沒有把國君放在眼裡,對國君很傲慢,根本就不遵禮。三家不僅不遵禮,而且還常常違越禮儀,用天子的禮樂。這是孔子非常痛斥的。
“八佾第三”前面就講到,“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三家者以雍徹”,用天子的禮樂來做祭祀,這都是嚴重的違禮行為。
三家帶頭,於是帶壞了全國的風氣。老百姓一看,既然三家都這麼做,我們還講究什麼呢?於是也就都跟著違禮了。所謂積非成是,在當時,不對的大家都在做,到後來,不對的都變成對了,反過來再看對的,大家反而都覺得不對了。
“事君盡禮”,也就是對國君和上司要盡禮、要恭敬,本來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當大家都違禮的時候,反倒有人認為,面對國君,講求禮儀,就是諂媚,是在巴結國君。這是什麼?典型的積非成是。
但在這個時候,孔子仍然堅持正道,他還是“事君盡禮”。
據程頤講:“聖人事君盡禮,當時以為諂。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盡禮,小人以為諂,而孔子之言止於如此。聖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見。”
孔子對君王非常恭敬,別人反倒譏笑他,說他是諂媚。但孔子沒有管別人怎麼說,自己是非常注意禮儀。當國君有召喚的時候,不管什麼時候,都第一時間趕到,如履薄冰地接受任務,盡心竭力地辦好事請。
別人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會說:“我事君盡禮,只有小人會以為我在諂媚。”
但是孔子卻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他沒有說小人以為諂,也沒有說我事君盡禮,有人以為這是諂媚,而彷彿是隨口在說別人的事一樣。這就說明他道德高尚,為人謙虛溫和。
孔子在道德層面的表現,不僅僅是心地正直,不被潮流所左右,不被環境所影響,獨行正道,不受別人的影響。他更加值得我們稱道的地方是,即便別人不這麼做,他也不會去攻擊,不會去狠狠批評別人,而是很柔和地,只是把正道說出來,把這種現象說出來,讓你自己去思考。
這讓我想起很多公司裡經常發生的事來。
我們在公司裡上班,面對上司,保持起碼的禮貌;對上司交代的工作任務,應該盡心竭力做好,這些都應該是最基本的禮儀和工作態度。
但當有人吊兒郎當,不尊重上司,不盡心做事,居然還會得到同事的稱讚,而對那些有禮貌,做事盡心的人,卻極盡嘲諷。希望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你也能如孔子一樣,做到“事君盡禮”,堅持對的行為。
【原文】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本文為《古爾讀經典》之《古爾讀論語》系列第53篇,更多內容,請關注本頭條號,查看文章列表。感謝你的閱讀!
閱讀更多 古爾浪窪的方寸江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