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憶五城


那時憶五城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從初中畢業到休師就讀走上工作崗位,一晃,已是人生一半,在父母退休後全家搬回了老家萬安,五城就變得遙不可及了,雖然期間也陸續去過幾次,只是短暫的停留便匆匆返回,隨著時間的流逝,心裡對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也會時不是泛起對五城的愁緒,而今,一眾發小相約去五城看看,重回出生地去圓一場心靈之夢。

那時憶五城

從休寧出發,隻身驅車前往匯合,一路少了嘰嘰喳喳、歡聲笑語,卻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和嚮往。“近鄉情更怯”,車到古林,站在古林大橋,古林農民公園盡收眼底,小時候我們都一直稱呼為古林(實為尉林),顧名思義,這裡有一大片參天古樹,原先路口有兩座牌坊,休寧縣在打造狀元文化時被強行拆散遷往他鄉。如今,孤零零的古樹還在,只是稀稀拉拉,樹葉凋零,日漸蕭條,失去了往日的風采,但依然挺著身子,或許,她還在期待著牌坊回來吧。看著眼前的一幕,讓人不禁感嘆世事的無常。那時徽州地區射擊訓練基地落在五城中學,週末或是假期,我便帶上氣槍去古林打鳥,候鳥遷徙的季節,茂盛的枝葉成了白鷺的棲息地,每次前去,總能打下幾隻,做成一鍋純正的野味,至今還很懷念那時的味道,只是現在是不可能再吃到了,人與鳥類和諧共處,再去打鳥是法律禁止的,就此打住。

那時憶五城

走在五城主要的街道,時代的變遷讓人耳目一新,連接著休寧到婺源的公路兩側,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鱗次櫛比,只是不時有汽車經過,屁股捲起一路灰塵,又隨風輕輕飄灑到周圍的商鋪,感覺很是雜亂、喧鬧、少了時尚的元素,讓人不快。轉進小巷的深處,彷彿穿越了時空,又回到了兒時每天往返的老街。老街靜靜地還在,破敗不堪,人跡罕至,歲月的斑駁擠滿了空間。那些遺落在角落的石板,鋪滿了青苔,彷彿在述說昨天的故事。“物在人非事事非”曾經人聲鼎沸放映著(少林寺)的電影院、放學路上散發著誘人酥香的百貨商店,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不復存在。

那時憶五城

如同許多地方一樣,故鄉的山總被我們想象成動物的樣子,西陽橋對面的老鴉嘴,小時候常去那裡,秋色瀰漫的季節,山上有很多當時叫不出學名的野果,像紫色形狀如飯粒的烏莫,紅色溫暖的樹莓,遍體長滿短刺、黃色的木梨子,隨處可見。每次回來,吃的一嘴的果色不經意間總讓人捧腹大笑。老烏嘴山下就是率水河畔,那時的河水清澈見底,沿岸群山深碧一色,五城中學離河岸一步之遙,早讀的時光,大家都喜歡在河邊僻靜處或站著或坐著,在潺潺的流水聲中誦讀課文,到了暑假,大家結伴下河游泳,除了吃飯,整天就泡在河裡嬉水打鬧、拉魚,摸螺絲,不亦樂乎。到了假期結束,每個人都被太陽曬脫了幾層皮。

那時憶五城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在芳嫂豆業食品有限公司,老同學國柱熱情款待了我們一行,大家圍坐一起說著五城話,推杯換盅,回味兒時。滿滿的三杯下肚,我喝斷了片尾,醒來已是昨天。

一幕幕往事回首,猶在眼前。那時五城,山青、水秀,月明,那時五城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無拘無束,那時五城年少輕狂、意氣風發、不問明天。“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五城,我要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