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本文約 9623 字,閱讀需要 20 分鐘。

————————分割線————————

1999 年 1 月 1 日,朴樹發佈了他的第一張專輯《我去 2000 年》,其中有一首歌叫《New Boy》。有一段是這樣的: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儘管互聯網的故事都被講爛了,但它依然在用自己經久不息的生命力和不斷改變的面貌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互聯網為這個世界……或者說,這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出人意料的經濟上的進步,也為人們帶來了自由、開闊的生活空間。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互聯網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混亂和謠言。尤其是謠言。顯然互聯網是容得下謠言的。

我想講一講 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互聯網的故事。(關於我為什麼寫這一時期,讀完你就知道了。^_^)在那個人們都在用“大屁股”電腦的時候,初代的互聯網人如何通過新技術改變中國,影響世界?

坦率地講,我不是那個時代的。我其實很羨慕那個時候就能用上互聯網的人。

正因如此,我當初寫這篇圖文的時候,把標題寫成了《我眼中片面的中國互聯網 90 年代》。

最後我放棄了這個標題。如果我連標題都起得那麼不自信,那麼我的觀眾是絕對沒有耐心看下去的。

雖然這樣,我依然覺得我的圖文很片面,沒有細節。希望各位見諒了。

朴樹發佈《我去 2000 年》的那個時候,“我去”還是一句沒有任何語氣的短語。

————————分割線————————

第零章:80 年代,我們翻越了長城

1985 年 5 月 31 日,史蒂夫·喬布斯坐在蘋果公司禮堂的後排,聽的約翰·斯卡利宣佈公司的重組計劃。這個從百事可樂來的中年男子,將在他上任的第三年,將喬布斯趕出蘋果。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此前,喬布斯想進行一次公司的密謀重組。他想趁著斯卡利去往北京籤協議的空檔說服董事會開除斯卡利。

不幸的是,喬布斯在斯卡利坐飛機去中國前一晚把這個計劃告訴了讓·路易·加西——一個法國人,斯卡利的心腹。

“如果你去中國,你就完蛋了!”加西對斯卡利說。

於是斯卡利放棄了去中國的計劃,甚至把行李落在了機場,火速趕回蘋果總部。

如果斯卡利去了中國,蘋果電腦將會在中國銷售。

把時間線往回撥,1983 年,北京漢語教師協會的王運豐教授在德國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會,在會上他遇到了西德卡爾斯魯厄大學的維爾納·措恩,他是德國互聯網之父。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措恩扮演著白求恩的角色,他不求回報,一心期望互聯網進入中國。

經過王運豐團隊和措恩四年的努力,1987 年 9 月 14 日,中國對外發了第一封電子郵件: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This is 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to Germany.

這就是後來的“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7 天后的 20 日,這封郵件才漂洋過海來到德國。

關於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素來有兩個版本,廣為人知的是這個。另一個嚴格來說不是從互聯網發出去的。

————————分割線————————

第一章:互聯網世代的起點

喬布斯曾和別人(我記得是 Bono,但是不太確定)認真討論過為什麼個人計算機發源於美國的西海岸,而不是東海岸。

1968 年前後,“二戰”之後出生的一代美國青年佔領了所有的大學,尤其是裡德大學,這個學校以精神自由和嬉皮士的生活方式出名(儘管學校依然會要求學生們讀傳統的著作)。

蒂莫西·利裡就曾盤腿坐在裡德學院的草地上,大聲呼喊:就如同過去所有我們在其中尋找神性的偉大宗教一樣……那些古老的目標都隱喻著現在——打開心扉、自問心源、脫離塵世。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嬉皮士對富足而平庸的市民社會的厭倦讓他們起而反抗,於是從西海岸開始,爆發了一場以天性解放、搖滾樂為主題的嬉皮士運動。

“不要告訴我世界是怎樣的,告訴我如何創造世界”。

嬉皮士的精神卻如幽靈一般難以散去,它長久地在音樂、電影及藝術領域徘徊。

而那些嬉皮士(或至少曾經是嬉皮士的)工程師們則將嬉皮士帶進了信息革命的世界,他們渴望用新的、更自由的技術打碎亨利·福特們所鑄造的機器王國。

喬布斯說,“電腦就好比是我們思想的自行車。”

自行車是流浪和叛逆的工具,它讓人自由地抵達沒有軌道的彼岸。自行車顯然不同於汽車,正如個人電腦不同於電視機一樣。

在電腦的胚胎裡成長起來的互聯網,是一個四處飄揚著自由旗幟的混沌世界。

1994 年 4 月,中國國家計算機與網絡設施的 NCFC 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 CSTNet 建立了連接。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次年 8 月 8 日,水木清華 BBS 誕生了。它原本是清華大學學生的論壇,後來許多非清華的學生也開始在水木清華髮帖子。水木清華逐漸成為中國最大的 BBS。十年後的 2005 年 3 月 16 日,水木清華轉變成為校內網,熱度也漸漸下降了。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再次把時間線往回撥。1991 年,在北京定居的臺灣人羅依開通了惠多網在中國的第一個站點——“長城”站。中國的惠多網就叫 CFido。

等等,什麼叫惠多網?

惠多網,也就是 FidoNet,1984 年誕生於美國,通過電話線連接,以點對點的方式轉發信件。與後來的互聯網不同,惠多網不支持在線交流。

留學生和初代中國極客是惠多網的主要用戶,他們建立的大大小小數十個站點,把這些點連起來,就是一張網。

惠多網的用戶中,有個大學生,叫 Pony,他就是後來的馬化騰。

馬化騰以 739 分(滿分 900 分)的好成績考入了深圳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計算機專業。其實,以他的成績,本來可以考進清華北大復旦,但他還是選擇了深大。(原因很簡單,馬化騰是潮汕人。)他的同學還有許晨曄和張志東。(他倆也是馬化騰的中學同學。)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大四的時候,馬化騰到黎明網絡公司去實習,在那裡他做出了他的第一個產品。

當時的計算機採用的是 DOS,Windows 還沒有進入國內,但馬化騰能夠在 DOS 系統裡做出類似 Windows 的圖形化界面。

他的產品是一個股票分析系統。在這套系統里加入了技術分析、函數算法,甚至還自帶了一套漢字輸入法。為了分析股票買賣雙方的心理博弈過程,他還去學習了神經元的知識。這是一個看上去非常實用的股票分析軟件。

黎明網絡公司花五萬塊買下了這套程序。

1995 年 2 月馬化騰把這五萬塊花在了他自己的惠多網站點搭建上。他在家裡拉了四條電話線、擺了八臺電腦,建立了惠多網深圳站“ponysoft”,也叫馬站。

馬化騰的母親黃慧卿回憶說:“那兩年,他沒日沒夜地泡在網上,收信包,發回復,忙得不亦樂乎。有時候要出差,就寫一張紙條給我,教我一旦有網友打電話來說網絡不通,就按照紙條上的步驟排除故障。”

李宗樺是一個惠多網網友,他回憶說:“他(馬化騰)在網上簡直就是一個話癆,總是喋喋不休地跟你反覆討論一個技術問題。他重視每一個‘馬站’用戶的意見,會不斷地寫郵件,從不厭煩。”

微信之父張小龍有一次收到一位用戶的郵件,郵件裡,這個用戶對 Foxmail 的設計提出了一個疑問,這是一個非常細微的錯誤,外部人很難觀察到。

“我有些吃驚,他說他叫 Pony,在經營一個站點。”

大家都知道馬雲曾經是英語老師。

1994 年 1 月,他在杭州創辦了海博翻譯社,起初只有五個成員。他在杭州青年路 27 號租下了兩間門面房。這裡離西湖不遠,過去曾是基督教青年會的教堂。如今“海博翻譯”的標牌仍掛在外面,翻譯社還保留著一個會議室。緊挨著翻譯社的就是杭州青年會青年旅舍。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翻譯社每月的房租將近 300 美元。為了維持翻譯社的正常運作,馬雲開始在杭州街頭賣些小商品。他的翻譯社也漸漸變成了一個貿易公司,海博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書籍甚至塑膠地墊,這種模式跟後來的淘寶很像。

馬雲回憶道:“我們什麼都做。靠這種收入支撐了三年,終於使海博翻譯社收支平衡了。我們認定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有未來。”

桐廬縣 ZF 委託馬雲去解決一起海外合同糾紛:一家美國公司答應投資建設一條杭州至桐廬的高速公路。但經過一年的談判,雙方還是沒有達成協議,這家美國公司原本承諾的資金也沒有到位。馬雲的任務就是去美國搞清楚其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馬雲到了美國才發現他調查的這家公司其實是不存在的,老闆是個騙子。那老闆向馬雲提出了賄賂性條件,馬雲拒絕合作,於是就被關在馬里布海灘的一所海濱別墅裡,對方手裡還有槍。後來他又被帶到了拉斯韋加斯,被軟禁在賭場酒店頂層的一間客房裡。

最終馬雲從客房裡溜了出來,在賭場的老虎機上贏了 600 美元。他沒再上樓去拿行李,而是直接離開賭場,買了一張機票去了西雅圖。

來美國的前一年,他從一位叫比爾·阿霍的外教同事那裡聽說了互聯網。據比爾說,他女婿當時在一家互聯網公司。當比爾第一次向他說起互聯網時,馬雲感覺“比爾也解釋不清,聽起來很奇怪的”,馬雲“也根本搞不清楚那是什麼東西”。

在西雅圖,馬雲和比爾·阿霍的親戚戴夫和多洛雷絲·塞利格住在一起。

馬雲逛了逛西雅圖的富人區,包括皇后安妮區。多洛雷絲·塞利格後來跟英國廣播公司說,馬雲被山上的那些大房子吸引住了。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馬雲指著一排房子說,‘我要買下這棟,那棟,還有那一棟’。當時我們都笑了,因為這些房子實在太貴了。但他的確是迷上了它們。可在當時,他一分錢也沒有。”

比爾的女婿斯圖爾特向馬雲展示了互聯網。

斯圖爾特回憶道:“當時,互聯網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保存了政府與公司簡單信息的目錄,但他看起來很興奮。”

西雅圖之行給馬雲帶來了很大的震撼。

“那是我第一次去美國,第一次摸到鍵盤和計算機,人生中第一次連上互聯網,第一次下決心辭去教職去辦公司。”

“我朋友斯圖爾特說:‘馬雲,這就是互聯網。你可以在上面找到任何想找的東西。’我說真的嗎?然後我就搜了‘beer’這個詞,很簡單的一個詞。我現在也不清楚為什麼搜它。搜索結果有美國啤酒、德國啤酒,就是沒有中國啤酒……我很好奇,然後就接著搜‘China’這個詞,沒搜到,顯示 no data。”

“我問他:‘能不能給中國也做點東西?’所以我們就為那個翻譯社做了一個非常難看的小頁面。”

海博翻譯社的站點內容只有簡單幾行字,外加聯繫電話和翻譯報價,沒有任何圖片。

“簡直太令人吃驚了,早上 9 點 40 分我們把頁面掛在網上,12 點半我就接到朋友的電話:‘馬雲,你有 5 封電子郵件。’我當時還說:‘什麼是電子郵件?’三封來自美國,一封來自日本,另一封則來自德國。”

後來,馬雲回到了中國,帶著一臺英特爾 486 芯片的電腦。

————————分割線————————

第二章:中國的互聯網世代從第一代互聯網人開始

1994 年 4 月,就當馬化騰因惠多網著迷、馬雲為翻譯社沒生意而焦頭爛額的時候,另一位遠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位互聯網人將要給世界投下一個炸彈。

那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華裔學生楊致遠。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他發明了最早的網站搜索軟件,在一個拖車裡建立了雅虎公司,英文名為“Yahoo”,這個英文名讀起來還挺有意思的,“鴨吼”。這句常見的歡呼聲就和最初的互聯網一樣熱情。

顯然一個創業的機會在他眼中比斯坦福的博士學位更加重要。

一個前所未見的網絡商業時代到來了。

1996 年 4 月 12 日,雅虎在納斯達克上市,一日之內,股價從 13 美元暴漲到 43 美元,一躍而成為市值高達 8.5 億美元的新巨人。

一個月後,1996 年 5 月,王志東開通了四通利方網站(四通立方成立很早,1993 年就有了。以前是軟件公司,Windows 95 發佈前一直不溫不火,Win 95 進入中國後大火,成了很多人的“電腦啟蒙系統”,滾石樂隊的《Start Me Up》也是很多人的搖滾啟蒙曲。王志東開發的中文輸入法非常有名。但是盜版橫行,使得他們轉行),這家網站就是新浪的前身。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張朝陽碰到同校的尼葛洛龐帝,一下子被互聯網迷住了。他決定放棄當一個“李政道式的物理學家”的理想,投身於更讓人激動的互聯網領域。在尼葛洛龐帝的協助下,張朝陽融到了 100 萬美元,於 1995 年底回到北京,想做一個叫中國在線的項目。張朝陽則決定完全照搬雅虎,他請人開發中文搜索引擎,起名“搜狐”。一個搜狐、一個雅虎。

1995 年 4 月,Pony 在深圳接濟了一位叫丁磊的人。他是浙江寧波人。(和馬雲是老鄉,後來的“西湖論劍”也在浙江。)丁三石的身材與馬化騰差不多,一米八左右,更巧的是,他們都出生於 1971 年 10 月。

但顯然丁磊看上去更加機靈些,可能是由於他的小眼睛吧。現在的丁磊的髮型更加飄逸。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馬化騰認為,他作為馬站站長,有義務接待“深漂”的惠多網網友。

此時的丁磊是一位迷茫的無業青年。他畢業於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主修微波通信專業,輔修計算機。這是一位對電腦有狂熱愛好和超人直覺力的技術天才,而且從一開始就打算辦一家屬於自己的電腦企業。在大學同學錄上,有同學給他留言,“希望丁磊早日實現擁有自己的電腦公司的願望”。

大學畢業後,丁磊回到家鄉寧波的電信局當一名工程師,在機房裡,他成為惠多網最早期的前 100 名用戶之一。與 Pony 不同,他沒有開一個自己的站點,而是利用電信局免費的線路資源,成為一個“中繼器”,幫助各地的網友交換信包。也正是在那時,他知道了深圳的 Pony 和他的馬站。

1995 年春,丁磊終於再也無法忍受平淡而乏味的生活,他決定“開除自己”,做一個“深漂”。

這一想法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但他去意已決。

“這是我第一次開除自己,但有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將是人生成敗的一個分水嶺。”

他孤身一人跑到熱浪滾滾的南方,到處亂逛,拜訪了幾位網上已十分熟識卻從未見過面的網友,他想看看他們到底長什麼樣,有什麼稀奇的想法。他就在這個時候遇到了 Pony。

馬雲從美國回來之後,發現互聯網才是未來。

他找各路的親戚借錢,包括但不限於父母、妹妹和妹夫。

資金籌完後,杭州海博網絡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就在文二路 38 號一間 12 平方米的辦公室裡開張了。

為了讓公司看起來實力雄厚,他們印了很多職務各異的名片,根據不同的客戶使用不同的名片。

對了,馬雲當時的職位叫“市場總監”。

白天,他們去外面找客戶,晚上回來再給人們上一堂有關“信息高速公路”的入門培訓講座。很多早期客戶就是被他們的培訓講座打動加入的。

1995 年 7 月,中國黃頁網站網站正式上線。網站上顯示著一張帶有紅色邊框的亞洲地圖,中國區域高亮顯示著,在中國區域的上方是這樣一行標題——“中國業務網頁:在線中國業務目錄”。

網站的主頁上介紹該網站是“立足花園城市杭州,通過美國西雅圖發佈”。網站提供的頁面標籤有“最新動態”“熱點推薦”“網絡信息搜索”“網絡目錄”,另外還一個海博翻譯社的鏈接。

“有三年時間,人們都把我當成騙子。”

Win 95 發佈後,比爾·蓋茨在國內大火。馬雲也借勢編了一句“比爾·蓋茨”說過的“名言”:“互聯網將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對中國黃頁的推廣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 1995 年,整個世界都知道比爾·蓋茨。如果這句話是我說的,那誰會信呢?我認為比爾·蓋茨肯定早晚有一天也會這麼說。”

————————分割線————————

第三章:New Boys

丁磊在用火鳥程序搭了一個基於公眾互聯網的 BBS 系統,從此告別了相對小眾的惠多網,也告別了馬化騰。

1996 年 7 月,Hotmail 發佈了。一年後,比爾·蓋茨以 4 億美元的價格買下。它的作者,傑克·史密斯(這名真土,就和李剛一樣,是大眾名)也成了個億萬富翁。

丁磊敏銳地意識到,電子郵箱將是一個前途無量的互聯網基礎服務。他拿出全部的 50 萬元積蓄,成立了僅有三名員工的網易公司,然後與華南理工大學的二年級學生陳磊華一起,開發出了第一款中文免費電子郵箱系統。

這個發明讓丁磊成了中國互聯網產業第一個真正賺到真金白銀的創業者。

看到曾經的惠多網網友這麼牛,馬化騰也決定創業了。

他聯繫張志東(張志東的在大學的成績比馬化騰要好。他的父親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的學生。他的母親是一位教師,生下了三個孩子,張志東排行第二,上有兄,下有妹,是一個從小就被呵護大的孩子。李海翔是騰訊早期的程序員,他曾在張志東家借住過兩個月,後來他說“張志東不但不會燒飯,連家裡的洗衣機也不會用,衣服都是妹妹幫著洗。有一回,他妹妹出去旅遊,我們兩個像流浪兒一樣過了好幾天。”),找他去喝咖啡(當時還是 1998 年,他們去的顯然不是星巴克),對他說:“我們一起辦一家企業吧。”

馬化騰想要做互聯網+尋呼機的業務,它能夠在尋呼機中接收到來自互聯網端的呼叫,可以接收新聞和電子郵件等等。

馬化騰把這套系統稱為“無線網絡尋呼系統”,它的銷售對象是全國各地的尋呼臺。

他們找到了在深圳檢疫局工作的陳一丹、在電信局工作的許晨曄和以前做市場部經理的曾李青,這五個人就是騰訊最初的創始人。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這五個人肯定沒有想到,他們的第一個產品就非常失敗。馬化騰的想法聽上去很靠譜,但是他不知道,很快一種叫手機的小小物件會迅速取代尋呼機的地位。

1996 年,三個剛剛服完兵役的以色列青年維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開發出一款在互聯網上能夠快速直接交流的軟件,叫 ICQ,諧音 I seek you。它可以發送消息、網上聊天、傳文件。和現在的 QQ 差不多,對吧?

1998 年年底,美國在線花了 4.07 億美元收購 OICQ。此時,ICQ的用戶數已經超過 1000 萬。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騰訊在一系列機緣巧合下開發了 OICQ。(這裡的 O 是 Open 的意思。順帶提一句這裡的機緣巧合:當時網上已經有了 CICQ 和 PICQ,廣州電信要招標一個新的、類似於 ICQ 的軟件。騰訊收了丁磊的影響參與了競標,最後競標沒中。不幸的是騰訊的 OICQ 已經做上了,放棄太可惜,騰訊索性就發佈了。)這就是 QQ 的前身。

在騰訊忙著做 OICQ 的 1998 年,互聯網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8 之於互聯網就像 1994 之於電影一樣。我當初想寫的其實就是中國互聯網的 1998,後來“未遂”。)

1998 年 11 月 24 日,美國在線以 42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網景公司,網景與微軟的瀏覽器之戰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比爾·蓋茨非常強勢地把 Windows 95 與 IE 瀏覽器進行捆綁銷售,取得了奇效。

微軟還在這一年發佈了 Windows 98,詭異而科幻的開機音樂成就了一代孩子的網絡夢想。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Windows 98 變得更為生動和實用,成為一個面向互聯網的系統。這一年,微軟的股價暴漲 72%。

這一年,喬布斯迴歸蘋果,發佈了像果凍一樣的 iMac G3。被“放逐”的十餘年裡,喬布斯結了婚,和勞倫·鮑威爾生了他們的大兒子裡德。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斯坦福的大學生拉里·佩奇在 1995 年 1 月的冬天的一個夜裡想到了一個工具。在他的構想中,人們可以通過它查看不同頁面的鏈接,它將以一種節點的形態連通整個互聯網的每個入口,進而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整合來自全世界的信息。當天夜裡,拉里·佩奇就敲出了一串代碼,他稱這串代碼為 Page Rank,這串代碼後來成為整個引擎的基礎。

他找到了他的朋友謝爾蓋·布林,兩人就此迅速展開了一個研究項目。

1997 年 9 月 15 日,他們倆註冊了谷歌的域名。這個名字源自數學詞彙古戈爾,意為 10 的 100 次方,以此來表示征服浩瀚信息的目標。

一年後的 9 月 4 日,他們二人在加州一位朋友的車庫裡創建了谷歌公司。

當時他們當時肯定沒想到,Google 最後成了一個動詞。

還記得上面那張楊致遠的圖片嗎?楊致遠左右的兩位他們。

同時,中國互聯網的“門戶時代”到來了,新浪、網易和搜狐相繼脫穎而出,組成初代目“門戶三巨頭”,直到被 BAT 取代。

在 1998 年和 1999 年,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出現了,它們的領域也各不相同。

遊戲領域,1998 年 6 月、8 月、11 月,鮑嶽橋、朱駿和陳天橋分別推出聯眾、九城和網絡歸谷。

6 月,劉強東成立京東,最開始做光磁產品,後來變成了電商。

10 月,周鴻禕成立 3721 搜索引擎,取自諺語“不管三七二十一”。3721 就是奇虎的前身。顯然紅衣教主是個很有個性的人,可惜 360 的產品……你懂我意思吧?

1999 年 3 月,阿里巴巴成立,這是馬雲最後的創業嘗試。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年末,李彥宏從美國留學歸來,這個計算機專業碩士將在新千年創立百度,通過耍流氓的方式成為二代目“三巨頭”之一。

20 世紀的最後兩年,無數“第三代創業者”投入到創業的時代洪流中。

第三代創業者們與之前的一代(農民、城市邊緣人)二代(官 Yuán 下海)明顯不同。

他們往往都出生在 70 年代早期,更老些的出生在 60 年代末期,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大部分都是博士、碩士或留學生。

他們的家境大部分都不會太差,而且他們的家人也願意支持他們的創業的夢想。

他們上了大學後,剛好碰上個人電腦和互聯網進入中國,因此他們大部分都是第一代網民中的一員。

他們被這個互聯網時代選中了。就像喬布斯、蓋茨、鮑爾默、埃裡克·施密特、比爾·喬伊等出生在 1995 年前後的孩子一樣,被時代選中了。

喬布斯那一代,他們上大學後,個人計算機出現了。

馬化騰那一代,他們上大學後,互聯網和個人計算機進入了中國民間。

在互聯網在中國出現的早期,他們是自由的創業者。他們沒有自然資源、權貴關係可以憑藉。

互聯網這個神奇玩意兒,在競爭的最開始就把陳腐而霸道的 guó 有企業集團踢出了賽場。

儘管後來他們又回來了。

————————分割線————————

第四章:千年蟲與新千年

早些時候,計算機為了節省空間,程序員們用“99”表示公元 1999 年,那麼到千禧年就應該表示成 00,計算機看到這麼多 0 就嚇壞了(顯然大家喜歡 1 勝過 0,對了,我是 1 ^_^),而且沒法識別千禧年是閏年。這就是千年蟲問題,也叫 2000 問題、Y2K 問題。

幸好有人在 1997 年就發現了千年蟲問題,使得千年蟲被很好地解決了。

2000 年 1 月 1 日 00:00:00,人們發現被宣傳的那麼邪乎的千年蟲問題其實沒有造成多大的損失,心裡還有點悵然若失的感覺。

千年蟲問題的順利解決正式結束了中國互聯網 90 年代。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六年裡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特點,在這一時期,新品類的產品都是對硅谷的模仿。就比如噹噹和亞馬遜,OICQ 和 ICQ,百度和谷歌,後來的 QQ 秀和韓國“阿凡達”。

但最後,模仿的中國土著居然把被模仿的軟件都打跑了。中國的互聯網大戰逐漸變成“窩裡橫”。

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一個策略:用硅谷創新吸引用戶、用小步迭代和不斷優化留住客戶、用微創新黏住客戶。(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 the Great Wall 。^_^)

顯然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把硅谷的套路直接拿來是不夠的。

中國的網絡環境和美國的網絡環境相差太大。

90 年代,美國人在家裡、大學圖書館和公司使用電腦;中國人在網吧裡使用電腦。

這使得程序員們不得不壓縮軟件的安裝包。(讓用戶用 5kb/s 的速度下載 5M 的安裝包,這……你懂我意思吧?換做誰都會抓狂的。)

與上面這點類似的是,美國人力成本比較高,但是服務器成本相對低廉。中國在互聯網早期剛好與之相反。這使得美國的程序員(或者財大氣粗的國內電信服務商、金融服務商)很少真正注意服務器的優化,而中國程序員要累的多。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在當時是很年輕的,他們需要展示自我的個性、劃分自己的地盤。因為這個世界是牢牢掌握在三十四歲的中年人手中,青年人們年輕躁動的心使得他們需要變得不同。

[許多年輕人的所謂時尚其實都是針對上一輩人(或者是他們崇尚的美學)的“造反”行為。說到這裡,我忽然理解了 2005 年左右的非主流和 2020 年把自己的手機桌面弄的花裡胡哨、雜亂不堪的人。]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2017 年,朴樹把《New Boy》重新編曲、填詞,加了更多電子元素,做成了《Forever Young》。其中一段聽起來是這樣的。

中國互聯網的90年代

從 90 年代開始,互聯網就像個緘默不語的熱情怪人,可他在沉默中講述他的故事。

【完】

【後記】

嗨,感謝你看到這裡。我是時光,正在為改名卡努力著。^_^

80 年代,人們說搖滾樂會毀了我們的下一代。

90 年代,人們說遊戲機會毀了我們的下一代。

00 年代,人們說計算機會毀了我們的下一代。

10 年代,人們說手機會毀了我們的下一代。

後來的事實證明,沒有什麼能毀了我們的下一代。除了迂腐、沉悶的心靈。

再次說明,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因此我寫這篇圖文非常“引經據典”,希望各位見怪不怪了,感謝朋友們對我的支持。

當然,最感謝的還是你。

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