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眾所周知,清華大學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可卻鮮有人知其在民國時期所經歷的風風雨雨。硝煙四起的歲月裡,一所高校陷入困境,師生三趕校長,整整11個月,清華大學都沒有校長坐鎮。若不是他義勇當先,重振清華,就不會有後來舉世矚目的清華大學。

他就是用17年改變清華大學命運的校長梅貽琦。

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圖 | 梅貽琦先生

1889年,梅貽琦生於天津。父親梅曾臣曾經中過秀才,但是後來淪為鹽店的職員,收入甚微。最後父親失去工作,家庭境況愈發困窘。

俗話說:“人窮志不窮”。梅貽琦從小發奮苦讀,自幼熟讀經史。據他的童年玩伴回憶:“有一次梅貽琦表示,假如我們之中有誰背誦任何中國古經傳有錯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節。

儘管家中貧寒,但梅貽琦憑著自己的努力,終於獲得了首批庚款留美資格,成為首批赴美留學生47人中的一名。

在美國,梅貽琦先後進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和吳士脫理工學院電機系。1914年,他順利畢業,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併入選SigmaXi榮譽會員。

1915年,梅貽琦學成歸國。那時的他,還不知道在岸上等待他的除了家人,還有未來的妻子韓詠華。

梅貽琦與韓詠華的緣分頗深。梅、韓兩家是世交,可以說他們從小就認識。再加上兩人都曾師從張伯苓,後來他們又一齊在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做幹事。因為工作原因,兩人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1918年,梅貽琦和韓詠華宣佈訂婚,卻沒有想到等來的不是祝福,而是勸告。同學陶履辛跑來告訴韓詠華:“告訴你,梅貽琦可是不愛說話的呀。”聽了朋友的話,她只淡然地回答一句:“豁出去了,他說多少算多少吧。”一年後,韓詠華還是嫁給了不愛說話的梅貽琦。

婚後,韓詠華在清華大學旁聽英語課、日語課,以及邏輯學,梅貽琦則在清華大學擔任物理老師。一個學習,一個教學,兩人一同尋求進步。

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圖 | 韓詠華夫人婚前照

奈何世事無常,當時的政局擾亂了清華大學的平靜。1930年,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為了順應趨勢,讓學生大搞動員,他想把清華大學變成一所軍事化管理學校。

結果學生根本不聽從羅家倫的要求。他們開始拉橫幅、罷課,走遍大街小巷,只為爭得自由和獨立。之後有些更大膽的學生甚至把羅家倫逼到了角落裡,逼得他大喊:“你們再這樣鬧,我辭職了啊!”誰曾想到,一個校長就這樣被逼走了。此後,清華大學又來了一個校長喬萬選。可笑的是他剛進學校禮堂沒多久,就出來宣佈:“這輩子不當清華校長!

之後再派來的另一個校長也不受師生愛戴,一直持續了11個月,清華大學裡沒有校長。一所高校群龍無首也難以發展,要想讓學校更好,必須選出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長。

1931年,直到梅貽琦的出現,清華大學的師生才真正靜下心來。在就職典禮上,他僅僅用一句話就讓師生們心服口服。他說:“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確,大學之大,離不開大師的付出。

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雖然當時有人疑惑梅貽琦為何能夠得到師生們的喜愛,對此他只是風趣地說道:“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但是能夠說出“大樓大師”這句話,足以證明梅貽琦與此前的三位校長有所不同。在他的話語中,師生們才真正感受到一個校長的擔當與責任。

就如妻子韓詠華對梅貽琦的評價也是有跡可循。她說:“那時清華的教授中獲博士學位的大有人在,為什麼選中了他?我以為這是出於大家對他的人品的信任。

對於清華大學,可以說梅貽琦是盡心盡力。他雖身為校長,卻不以說話。在會議上,他總是寡言,卻字字珠璣,每當有議論之時,他總是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吾從眾”是他說過最多的一句話。陳寅恪就曾感慨:“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因此,梅貽琦還被師生稱為“寡言君子”。學生們不禁為他做了一首打油詩:“大概或許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認為,恐怕彷彿不見得。

當然,梅貽琦的“從眾”是順應民心,絕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之前被降為“主任訓練員”的著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被他授予其他系科老師同等的待遇。一來是尊師,二來是重教。

梅貽琦一向重視體育。1928年,在他還是教務系教務長的時候就曾提出:“須知體育之目標,不單是造就幾個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選手,不單是要若干銀盾、錦標,除此之外,也許可以說在此之上,還有發展全人格的一個目標。”時至今日,他依然覺得體育不僅可以健全身心,還能促進團結。不久後,清華就獲得“體育大校”的美譽。

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圖 | 梅貽琦(右二)與同學在海輪上

不管過去多久,梅貽琦始終堅持當初的誓言,不僅重視學生,還非常看重教師。他提出:“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作為校長,梅貽琦做的就是禮遇教師,與老師共進退。其中最牽動人心就是對數學家華羅庚的“三破格”。按理說,華羅庚只有初中學歷,只做過小學教員,但梅貽琦卻破格錄取他進入清華大學任教。

轉而梅貽琦又將華羅庚從系資料員升為助教,還允許他修習大學課程,送他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待他回國後,梅貽琦再次破格提拔華羅庚為教授。

華羅庚之所以能夠青雲直上,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更離不開梅貽琦對教師的重視。要是換到現在,僅僅初中畢業,即使能力再強,當上大學教授也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

梅貽琦和老師之間更像是伯樂和好友。開會時,他願意坐在一旁聽教授發言,給他們端茶、倒水。國難當頭,他不惜取消了校長的優待,過著最樸素的生活。

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圖 | 梅貽琦(中坐者)與留美同學合影

1937年,迫於無奈,教育部命令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西遷昆明,組建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要讓各具特色的三所高校合為一體,實在是不容易。建校初期,梅貽琦與北大的蔣夢麟和南開的張伯苓一同主持校務。一開始三人難免有分歧,但好在梅貽琦獨挑重任,八年間獨自執掌主要校務。

在此期間,梅貽琦不忘初衷,凡事講究一個“理”字,儘管他權勢越來越大,但換來的是他更多的付出,而不是肆意的掠奪。

身為西南聯大的執掌人,梅貽琦和家人只是住在區區一個小巷裡。韓詠華晚年還在書中寫到:“提到在西南聯大的艱苦生活,經常吃的是白飯拌辣椒,家常的菠菜豆腐湯已是相當不錯的待遇。

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圖 | 梅貽琦和夫人韓詠華

不僅如此,梅貽琦不僅不願多收國家一份福利,而且還想盡辦法替國家省錢。他一生中兩次險些遲到,都是出於這個原因。

1941年,梅貽琦在成都出差,沒想到西南聯大的一個電話打亂了他的行程安排。本來他已經訂了機票回去,但當他得知可以乘郵政車,為國家省下好幾百塊錢,立馬退了機票。只是他沒預料到郵政車在半路出了故障,他只好連夜轉車,終於趕上了西南聯大的會議。

另一次差點遲到是因為他受到西南聯大學生的邀請給他們上課。原先他已經和學生約好了上課時間,可臨近上課他才跑進教室。

梅貽琦連忙解釋道:“我剛才在街上給我內人的糕點攤守攤,她去進貨了,可她辦事不利,我告訴她八點我有課,她七點半還沒回來,我只好丟下攤,跑來了,不過,今天點心賣得特好,有錢掙啊!

梅貽琦家中貧寒眾人皆知。就連有一次朋友到家中做客,夫人韓詠華都拿不出錢來招待客人。她只能上街擺地攤,變賣孩子穿不下的衣服,最後賣得10元錢用以待客。

梅貽琦省下的每一分錢都切實地投入到學校的建設當中。他深知自己作為校長的責任,故在常委會上建議:一定要保證全校師生不斷糧,按月每戶需有一石六鬥米的食物,租車派人到鄰近各縣購運。

因為是三校聯合,梅貽琦做到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地送給三所學校的教師們相當一個月工資的饋贈。以及校舍重建,無一不是他在背後操心。

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圖 | 夫人韓詠華與四女一子

1946年,梅貽琦回到北京,繼續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一職。1948年,緊張的局勢催促著許多知識分子作出決定,留下還是離開。

雖然許多人都希望梅貽琦能夠留下,可他卻說:“我一定走,我的走是為了保護清華的基金。假使我不走,這個基金我就沒有辦法保護起來。”之後又有另一派人想要拉攏他,但他還是維持自己最初的立場,一心只為清華。

即使梅貽琦自己終結了17年的清華校長生涯,也無法磨滅他為清華做出的貢獻。同樣,他的離開依然是為了清華。時至今日,他的決定依舊值得肯定。

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圖 | 1953年,梅貽琦夫婦和兒子梅祖彥於美國費城

1955年,梅貽琦利用清華基金會利息籌辦了“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後來的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前身。無論在何處,他都講究民主自由。到了臺灣,他奠定了清華的校格,被譽為“兩岸清華校長”。

1962年,這位為清華躬耕一生的梅校長在臺大醫院病逝,終年73歲。這一次,他是永遠的離開了,兩岸清華,再也等不來第二位梅校長。

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圖 | 1962年,梅貽琦在臺大醫院病榻上

梅貽琦最後被葬於新竹清華大學,取名為“梅園”。為了紀念他,國內的校友紛紛集資在梅園栽種花草樹木,種下了一個“梅林”。

在梅貽琦去世後,人們驚訝地發現他的遺物裡竟是一筆筆清華基金的賬目。如此品格,實在是讓人佩服,他對清華的愛,可以說是至死不渝。

梅貽琦為清華耕耘一生,獲一世清白名譽,眾人讚譽他為“永遠的清華校長”,他當之無愧。“生斯長斯,吾愛吾廬”,梅貽琦用這八個字概括了他與清華的不解之緣。如今時代人心浮躁,若能再有一位“梅校長”,那便是時代的幸運。

26歲學成歸國,42歲當上校長,他享譽教育界,夫人卻靠擺地攤賺錢

文 | 南惜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