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戰隊專殺逃兵,逃兵為什麼不向督戰隊開槍?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勇敢衝在前面的人嗎?實際上,坐鎮後方的人也很重要,這裡面就包括督戰隊。今天就跟大家來討論一下有關督戰隊的那點事。

督戰隊專殺逃兵,逃兵為什麼不向督戰隊開槍?


督戰隊的職責就是監督士兵,督促士兵認真作戰,並且會當場擊斃逃兵示眾。部隊中正因為有了督戰隊,戰士們僥倖心理被消除的一乾二淨,都嚴守部隊紀律,個個都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與敵人拼死廝殺,大大提高了部隊士氣,穩定軍心。

在世界戰史上,我認為軍隊紀律性最好的時代應該是17、18世紀排槍戰術時代的歐洲軍隊,凡是看過排槍戰術場面的,不管是影視劇還是遊戲中,你都會感覺到震驚,這幫人怎麼可以這樣不怕死。

督戰隊專殺逃兵,逃兵為什麼不向督戰隊開槍?


當時的槍械主要是滑膛槍,由於是火槍的早期形態,這種槍的性能並不可靠,主要體現在裝填時間慢,命中率低,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人發明了排槍戰術,簡單來說就類似一個三排的方陣,打仗的時候,第一排的人放完槍之後開始裝填子彈,此時第二排的人再放一槍,然後裝填子彈,第三排再放一槍裝填子彈,這個時候第一排的人已經裝填好了子彈,形成一個射擊循環,在射擊密度和保留火力方面,都有作用。

所以,想要維持這種戰術的隊形是相當困難的,一旦士兵出現混亂,或者潰逃,很容易導致整個方陣軍心大亂,影響作戰。

督戰隊專殺逃兵,逃兵為什麼不向督戰隊開槍?


可以說,排槍戰術的思想並不複雜,士兵也都能夠掌握,此戰術應用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維持部隊的紀律,這就體現到督戰隊的作用了,幾乎在這些步兵的身後都會有督戰人員的存在,可以說,督戰隊才是排槍戰術的核心。

但是,督戰隊也不是什麼時候都好使,例如在民國時期的“玉帥”吳佩孚,最後就因為督戰隊不起作用,而在國民革命軍的北伐中敗北。

督戰隊專殺逃兵,逃兵為什麼不向督戰隊開槍?


在賀勝橋之戰中,吳佩孚構築三道防禦陣地,實行逐次防守,為了守住防線,吳佩孚親自組織督戰隊,在後方督戰,不準士兵後退一步。然而當時北伐軍的進攻部隊正是第四軍和第七軍,一個被稱為“鐵四軍”,一個被稱為“鋼七軍”,而吳佩孚部經過汀泗橋之戰時士氣已經受挫,在賀勝橋地區又遭遇這兩支強大北伐軍的衝擊,自然是一潰千里。

這時親自督戰的吳佩孚,讓督戰隊“向退卻者掃射”,隨即血流成河,當時吳佩孚部一看這形勢,都開始棄槍逃跑,在過不了橋的情況下,直接跳水,吳佩孚羞憤至極,手刃旅團長10餘人懸其頭於電線柱上示眾,以懲戒後退之官兵。

督戰隊專殺逃兵,逃兵為什麼不向督戰隊開槍?


當然,這個時候潰兵已經顧不上那麼多了,開始與督戰隊打到了一起,吳佩孚部頓時亂作一團,北伐第四軍乘機奪下賀勝橋,吳佩孚看大勢已去,只能開車跑路,結果有意思的是,吳佩孚跑的時候,有一些潰兵還想上車一塊跑,吳佩孚的衛兵喊都喊不走,最後拿刀砍掉那些想上車士兵的手臂,吳佩孚的車才得以走脫。

可見,在軍事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督戰水平玩得再高也無異於引火燒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