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利刃出鞘]总让我想起三十年代的老黑屋电影。

不能随意出入的封闭空间,躺着一个死得很蹊跷的人,前后固定一致且不少于四个人的出场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跌宕起伏的联系,而凶手就在他们当中。

凶手是谁呢,他为什么要杀人,他又是怎样杀人的?这三个问题,是黑屋电影的核心。

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希区柯克的[牙买加旅店],皆属此类。也因为此,[利刃出鞘]上映后,坊间都在传,称其杂糅了希区柯克与阿加莎的风格。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利刃出鞘]里阴云笼罩的古堡,如片中警察所说,“这简直就是住在一部犯罪电影里”

说句公道话,[利刃出鞘]没有杂糅任何人的风格,它不过是一部标准的老黑屋电影而已。

而这类电影的产生,始于19世纪的一桩凶杀案。

1841年,世界上第一篇推理小说诞生,名叫《莫尔格街凶杀案》

讲某天凌晨,莫尔格街某栋宅子里突然传出一声凄厉的尖叫。邻居们撬开大门去看,发现这家老太横尸院中,“脖子几乎完全被割断,当人们试着将她抬起时,头竟然掉了下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四周门窗全部上锁,无法开启,凶手如何杀人?——就这样,世界首个密室题材作品诞生。

密室杀人,指被害人死于封闭空间内,无第二者,且并非自杀,是在表象和逻辑上都不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莫尔格街凶杀案》封面上的宅子

1886年,受这部推理小说的影响,柯南·道尔在《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里写出了一个“斑点带子案”。

讲一座偏僻庄园里,住着一对双胞胎姐妹和她们的继父。一天夜里,姐姐离奇死去,妹妹也开始经历一些诡异的事情,变得恍惚不安。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斑点带子案”中译本插图,背景是密室

20世纪以后,什么《黄屋奇案》、《金丝雀杀人事件》、《中国橘子之谜》悉数冒出,也算黄金时代。连一向不擅密室题材的阿加莎,都写了一本《无人生还》

讲八个素不相识的人,接受邀请,来到一座小岛上的豪宅。

从头天晚上开始,每天都有人死,一个接着一个,很快。且海上掀起波涛,无法觅得救援,只能尽快找出凶手。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1945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无人生还]

说起阿加莎,我倒想起另一部片子——1927年的[猫和金丝雀],密室片鼻祖。它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阿加莎创作《捕鼠器》。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密室片鼻祖[猫和金丝雀]

到1932年,[古屋失魂]上映以后,“老黑屋(old dark house)”电影就诞生了。

突如其来一场暴雨,旅者们只好躲进一栋豪宅暂避。这里头有恶毒的女孩,凶残的男仆,还有个纵火狂人,他正在兴头上,打算放火烧了这座房子。

自此,“老黑屋”成了悬疑片的一支分流。

泛指封闭空间内发生的故事,出场角色无法离开空间,并由于各种原因会展开从身体到精神的角力。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古屋失魂]明确了“老黑屋”的标签


希区柯克的[牙买加旅店]就属于这种类型。


这是家黑店,鱼龙混杂,甚至还住着海盗。他们聚在一张桌子上玩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凶手怎样杀人”。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牙买加旅店],希区柯克平庸之作,却意义重大


到四五十年代,黑屋电影就多了起来,同时,“封闭空间”这一概念也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十二怒汉]是狭义上的封闭,十二个人在休息室里闷着,或唇枪舌剑或鸦雀无声,镜头全程锁定在此。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十二怒汉],十二人身处闷热的休息室


[利刃出鞘]是广义上的封闭,大侦探正襟危坐:“事情水落石出之前,谁也不能走出这栋房子,我怀疑凶手就在你们当中。


但涉事者无论是上楼喝茶睡觉、下楼吃饭逗狗,或弹奏角落处一架钢琴,听老电梯的钢索吱吱呀呀,都不打紧。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利刃出鞘]


人身是受了限,却也有小范围的活动自由。


且房间内灯火通明,窗帘像伦敦剧场挽起的帷幕。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在这里与人推杯换盏,跳一支舞。



不管广义狭义,想拍老黑屋电影,仅有一个封闭的空间不够,还要折腾出一点儿幺蛾子来。


比如去年大火的电视剧《和平饭店》


是上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有地下党躲进了和平饭店,前去搜捕的警察们不得不层层把手,将所有出口以铁链封锁,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形同软禁。


于是这部剧总长42集,全部放在一家封闭的饭店里。


期间,有短发妇人询问某先生是否留过口信;有德国女子大醉酩酊,歪倒在房门外;女作家涂了胭脂在大厅吟诗,言语颇为奇怪;王氏夫妇拎着箱子入住,行迹可疑,几番受审。


之后是大片昏暗,住客乱作一团又悄然无声。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和平饭店》,住客被软禁


有人说,这模仿的是1942年的[卡萨布兰卡]


一对反纳粹夫妇到一家酒馆逃避追捕,大量场景都在酒馆里,接二连三的事故也在此发生。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卡萨布兰卡]


到八十年代,则涌现出一批被后世无数次借鉴的老黑屋作品。


[妙探寻凶],是在一户大庄园里,主人邀了六个朋友做客。齐聚一堂时,灯黑了,再亮起,出现了庄园主人的尸体。


六位客人便联起手来,试图找出真凶。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妙探寻凶],被忽略的密室佳作


还有1997年的[心慌方]和2004年的[电锯惊魂],四周藏着高度精密、结构复杂的机关暗道,稍有不慎便被开膛、肢解,人的身体也如天女散花一样,崩得哪哪都是,拾掳不起来。


但日本人不同,他们在“老黑屋”里整出的幺蛾子,和以上均不太一样。


比如1999年的[赤色密室],一男三女玩扑克,谁抽到王牌,谁就能命令其他人做任何事,可做爱可虐待,颇有禁忌色彩。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赤色密室],密室里的禁忌


同年的[禁室培欲],则取材自一桩“女子高校生诱拐饲育事件”。


是一名小职员劫持了一个高中女生,囚禁、饲育,关系日渐融洽,享尽鱼水之欢,做尽艳情之事。


[禁室培欲],一场密室饲育


但其实,早在1891年,英国学者哈特兰德就在《童话学》中提出过“禁室”一词。



之后,我国有个叫万建中的学者,在《解读禁忌》一书中写道:“禁室型故事,秉承着浓厚的生殖意蕴。他认为,

禁室也好,封闭空间也罢,和女性的子宫、腹腔,甚至脐下三寸一样,都是“室”罢了。


到1991年,我国也出现了一部禁室饲育片,是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按府上的规矩,为老爷侍寝前,需先捶脚,以激性欲。刚嫁进来的颂莲其实并不习惯,后来又逢捶脚,她却闭起眼睛,嘴唇微张,露出享受的表情来,像染了毒瘾。

老爷笑着说,“到这会儿,你觉出点儿意思来了吧?再过几天,你就更离不了咯。”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宅院也是密室

我突然想起《万历野获编》里记载的一桩事,说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学唱的,割舌;打双陆的,断手;蹴圆者,卸脚。

本没什么,但那时的人长期生活在这种严苛的环境里,竟生出了“禁令依赖”,乃至某方面朝廷没有禁令,他们自己也会制造禁令,就是俗说的“忌讳”。

也就是为什么[禁室培欲]里的女生觉得生活和谐,[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日渐离不开捶脚——关着关着,成了享受,倒不想走了、

禁室出欲,谈何容易?

但一部高端的老黑屋电影,仅有封闭空间和色欲凶杀,还是不够,房间内的几个角色之间,定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方面,国内做的最好的是[风声]

上海朔月寒冬,五人被囚于裘庄,有内奸。

顾晓梦任性惯了,谁都不放眼里;李宁玉面对男人有傲气,不着急显山露水;吴志国是大老粗,张口闭口都是“老子”;金生火胆小怕事,动辄一哆嗦;白小年说话尖声尖气,眼波流转;王田香伪军军装一套,立马榨出一副狗腿子嘴脸。

开始时,每个人都有嫌疑,每个人都脱不开干系。到最后,原来内奸不止一个,和内奸相关的人,也不止一个。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风声],内奸不自首,谁都别想走


欧美此类影片众多,如2003年的[致命ID],被困在旅馆里的十个人,竟都是同月同日生;


2010年的[电梯里的恶魔],电梯故障,有五人被困,他们都和几年前的一桩车祸有关;


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车厢里死了人,十二名乘客均有嫌疑,最终调查发现,他们竟全是五年前被撕票的女孩的亲眷;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电梯里的恶魔]和[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利刃出鞘]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是死者的亲朋,看似与案件毫无关系,其实连筋带肉,都有嫌疑。


从《利刃出鞘》看“老黑屋电影”

[利刃出鞘]


老黑屋电影就是这样,像不知谁下的一盘棋,空间封闭,棋子多样,有凶案,有欲望,有联系,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纵横捭阖,如此,方成一场极有嚼头儿的好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