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被譽為“繼《長安十二時辰》後又一大製作”

的《鶴唳華亭》隨著故事的發展終於結束了虐心,迎來了美好結局。

原著結局是男主蕭定權與女主陸文昔雙雙自殺,實乃悲劇,而劇版雖然改變了結局,給觀眾們的內心給了一點安慰和欣慰,但還是難掩其虐心的過程。

該劇無論是從製作、拍攝、美感上都可謂是精品,然而卻經歷了豆瓣評分下跌的情況,主要原因正是其“悲慘”、“虐心”的劇情。

很多觀眾陷入劇情的虐心中無法自控,更有人稱其帶來的觀感是“讓人無法呼吸”、“心情壓抑低沉”、“情緒低落悲哀”。

《鶴唳華亭》是由楊文軍執導,羅晉、李一桐、黃志忠、張志堅、苗圃、金瀚、鄭業成等領銜主演,王勁松、郝蕾、劉德凱、王媛可、王瑞子特別主演的古裝劇。

該劇圍繞“朝堂之爭”、“家國天下”、“君子之道”展開,將封建禮制與儒家思想相碰撞,描繪了一幅“小怯而大勇”的悲壯故事,凸顯了對古代文化和人性正邪的思考。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鶴唳華亭》的原著是一本架空題材的文學作品,作者雪滿梁園是學歷史出身,自身豐富的史學素養,使得原著在立意和行文上都遠遠高出市面上許多架空題材作品的水平。

本該是一部“大製作”、“高呼聲”的深度作品,卻在播出後引來很多觀眾的“吐槽”,剛播出不久時,男主扮演者羅晉就因為“哭戲太多”而屢上熱搜。

其實,其本質原因就是因為《鶴唳華亭》本身就是一部“悲劇”故事,儒家思想的君子之道與帝王權術之間本身是有矛盾衝突存在的,這樣的背景設定意味著其“悲”的基調。

本文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並對其帶來的現實意義進行思考。

  • 劇名由來“標誌化”:“鶴”之超脫與“唳”之悲傷的較量
  • 角色設定“鮮明化”:君子道義與封建禮制的矛盾
  • 情感設計“多元化”:至誠之情與權謀鬥爭的抗衡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01 劇名由來“特定化”:“鶴”之超脫與“唳”之悲傷的較量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鶴唳華亭》劇名“鶴唳華亭”與原著保持一致,其由來是“特定”的,取自典故“華亭鶴唳”。

《世說新語·尤悔》中有云:“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 ”

說的是陸機捲入西晉八王之亂,兵敗後受讒被誅時,感慨不可復聞華亭鶴唳的遺憾。

選用這樣一個寓意本身“悲”的典故來做這部小說的題名,其實已經奠定了該劇“悲劇性”的基調。

鶴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一種意義非凡的寓意,《詩經·小雅·鶴鳴》裡說:“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是說其具有能溝通天地的非凡神力,“鶴”代表了一種超脫世俗的品質和精神,而在劇中正是對蕭定權的一種映射。

在劇中,身為太子的蕭定權被稱為“鶴”,在太子到時,總是能聽到太監喊出“鶴駕至”。而太子蕭定權的品性也如鶴一般,超脫凡俗,高潔正直,他也同樣擁有頑強搏鬥的勇氣和能力,但是這也正好是其悲劇所在,在封建禮制下,一個如此正直之人要抵禦權謀鬥爭中的汙泥,這本身是一樁悲劇性的故事。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唳”指的是鳥鳴,一般用來形容聲音響亮而悽清,此處“鶴唳”本身是一種哀婉淒涼的寓意,這樣的劇名選擇,早已經為全劇的走向鋪好了“悲傷哀婉”的基調。

正如其劇情展現的那樣,這整體就是一個悲劇,是古代文化與封建禮制大環境的悲劇,是儒家思想道義與封建皇權鬥爭的悲劇。

“鶴”是對太子蕭定權品性的象徵,是對君子高潔的象徵,更是對劇中情感至誠的象徵,可這些卻都是以“唳”表達出來的,所以,它註定是一場悲劇,是一曲君子道義與傳統制度的輓歌。

保留了原著名稱本身的“特定化”設定,也就保留了原著本身“悲慘”的人物遭遇與故事發展,劇中的仁義道德和皇家權術是特定化場景的設置,而如“鶴”一般超脫凡俗的蕭定權要在這場“渾濁”的權鬥與人性正義之間糾葛,這樣的矛盾設置本身預示著其悲劇的結果。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02 角色設定“鮮明化”:君子道義與封建禮制的矛盾

在爽文頻繁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對編劇“金手指”如痴如醉,再弱小無助的主角靠著編劇的“金手指”就能呼風喚雨,過關斬將,而《鶴唳華亭》卻恰恰相反。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它沒有設定“主角光環”,沒有設定“外掛加持”,而是將主角以一個普通人的形式放入到了特定的環境中,於是,就有了《鶴唳華亭》中,男女主捱揍受虐的情節,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節設計,常常能看到觀眾“眾籌主角黑化”的字眼。

觀眾想要看到太子蕭定權用“手段計謀”打趴對手,想要看女主陸文昔用“心狠手辣”打敗反派,可直到最後他們也沒能遂了觀眾新意,因為,劇中主角的角色設定註定他們不會“黑化”,不會“變壞”。

孔子有云:“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是謂君子五美矣。”

這是儒家思想下的君子之道,而劇中蕭定權正是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君子,“小怯而大勇”,“成人之美”,“犧牲自我”,這就是蕭定權的君子之道,所以,他不會為了所謂的“上位”而去謀害他人,更不會為了所謂的“反擊”而去不擇手段。

印象很深刻的一個情節是:

“軍馬案”的時候,太子允諾皇帝,說不會令其失望,他意在幫助皇帝扳倒李柏舟,但李柏舟陰險狡詐,在反轉之後又成功擺脫嫌疑,太子無奈,但卻從未使出過不義手段。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這正是蕭定權“儒家道義”的角色設定,在恩師盧世瑜的教導下,他內心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他知道什麼該為,什麼不該為。

這樣的角色設定是“鮮明化”的,把他置身於封建禮制的的大環境下,無論經歷多少磨難,不管歷經多少痛苦,他的仁人之心不會變,這就是蕭定權鮮明的角色設定。

在封建禮制的環境下,帝王權術本身是一個制高點,人人想要靠近,於是不乏為了接近權利而不擇手段的人,這便是封建制度的生存規則,而這也註定了蕭定權“君子道義”的角色設定與封建禮制下“皇權鬥爭”的矛盾衝突。

蕭定權在劇中扮演著雙重身份,一面是“接替大任”的儲君,一面是“孤獨缺愛”的兒子,他一邊渴望天下太平,一邊渴望親情溫暖,所以,他的一生都在為這樣的理想而努力,雖然經受了很多磨難,但他都初心不改,這就是儒家道義“正”的價值觀。

而劇中也是通過蕭定權這樣“鮮明化”的角色設定為觀眾再現了正確價值觀。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03 情感設計“多元化”:至誠之情與權謀鬥爭的抗衡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相較於主流古風言情劇和單純歷史劇而言,《鶴唳華亭》可謂“兼而有之”,其中不僅僅有對封建歷史下制度的思考,更有至誠至真的情感負載其中。

在劇中,有“君臣父子”糾葛的親情,有“鼎力相助”的友情,有“相知相惜”的愛情,有“捨身保護”的師生情,也有“無多言辭”的舅甥情。

“多元化”的情感設計,給《鶴唳華亭》本身權謀鬥爭的大環境增加了更多的人性和人情味,也正是在這些至誠至真的情感中,展現了至誠之情與權謀鬥爭的抗衡。

“多元化”的情感設計,讓劇情跳脫出了單一的束縛,將帝王之家的情演繹到了極致,也讓觀眾在情感中找到了共鳴。

  • 親情:君臣父子

《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生在皇家,太子與皇帝之間的親情被套上了太多的禁錮,“先君臣,後父子”就是皇家親情的寫照。

在權謀鬥爭中,皇帝表現出來的是異常的冷血,他會為了權衡而傷害自己的兒子,也會為了權利而“算計”自己的兒子,但這“娓娓道來”“默不作聲”的父愛卻是一點一滴藏在了劇情中。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親情是血濃於水不可割捨的,身在皇家的他們只是有了太多身不由己,雖然過程被很多觀眾稱為“虐戀情深”,但最終結局父子之間的和解也算是一種釋然。

“是朕委屈你了”,皇帝心中愛太子,只是這份愛不可直言,這就是封建禮制下帝王之家的苦衷。

  • 友情:鼎力相助

劇中“顧全大局CP”深得觀眾喜歡,“扶弟魔”顧逢恩是蕭定權的知心朋友,為了蕭定權他丟了功名,為了蕭定權他孤身去戰場,旁人似乎不理解他為何一心要考取功名。

他其實是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太子站在一起。

培根曾說過:世上友誼本罕見,平等友情更難求。

顧逢恩與蕭定權之間的友情便是如此,他是蕭定權悲慘人生的一束白月光,是蕭定權身後的堅強後盾,也是懂他的知心人。

在權謀鬥爭的漩渦中,這段友情沒有被侵蝕,這樣的友情也是觸動觀眾內心的一把鑰匙,讓人很容易達到“共情”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 愛情:相知相惜

劇中蕭定權與陸文昔之間的愛情是一段悽美的故事,他們經歷了種種磨難和考驗,明明在身邊卻不得相認,這樣的悲慘遭遇無疑是封建大環境造成的。

因為他們的愛情是超脫世俗的相知相惜,在封建禮制下,他們是心懷大愛之人,而也正是這樣,他們的愛情才顯得更加高級。

屏風定情、默默陪伴、相知相惜,他們用內心的那份真演繹了一曲愛情的高歌。

  • 師生情:捨身保護

《禮記》有云:“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不得親。”

盧世瑜與蕭定權之間的師生情便是如此感人至深,雖然身處封建大環境,但盧世瑜對蕭定權不單單是老師,他更像是一位父親,教導自己的孩子為人處世,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傷害。

劇中的蕭定權是個極度缺愛的孩子,雖然他和盧世瑜是君臣的關係,但在他的眼裡盧世瑜就如同自己的父一般。

為了冠禮,盧世瑜為太子據理力爭;卷軸案時,他教導太子“君臣兩不疑”;太子犯錯,他戒尺懲罰稱君子不該為;犯錯守陵,他為太子勸解求情;太子被囚,他錚錚諫言捨身保護。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一方是君,一方是臣,一方是師,一方是生,這段師生情無疑是劇中賺取觀眾眼淚最多的。

  • 舅甥情:無多言辭

大雪地,為了外甥而答應皇帝遠去戰場,聽聞外甥有難,奮不顧身無召返京,為了外甥可以放棄一切。

這就是劇中的舅甥情,這段舅甥情沒有多少言辭的表達,但卻都深藏在舅舅外甥彼此的心中。

“蕭定權給舅舅洗腳”這一情節無疑是這段舅甥情表達最直白的地方,而這段情感的設計讓整體劇情更加細膩。

囊括了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和舅甥情,《鶴唳華亭》打破了以往古裝劇單調的情感設計套路,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了不同的情感,而這些細膩的情感也成為了直擊觀眾內心的元素。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04 思考:影視呈現該如何“抓人心絃”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無論是從劇名由來、角色設定、情感設計任何一方面來看,《鶴唳華亭》無疑是悲劇的,它展現的是儒家道義與權術鬥爭的較量。

“悲”

“真”,再現了古代封建禮制下的禁錮,抒寫了一曲曲高級的感情,呈現了一幀幀偉大的格局,引發人的深思。

《鶴唳華亭》之所以如此富有內涵,是和其本身的整體基調、角色設定和情感設計脫不開干係的。

縱觀以往的古裝劇,也有太多製作精良,拍攝精妙的作品,但卻反響不大,通過對比,本文總結出了其易入的3大誤區

  1. 整體基調不明。全劇的基調不明顯,帶來“吃力”的觀感和預期外的體驗。
  2. 人物角色含糊。對於人物角色的設定含糊其辭,沒有鮮明的特徵。
  3. 情感設計單調。貫穿劇情的情感設計太過單調,不易引起觀眾共鳴。

那麼影視呈現該如何“抓人心絃”呢?

  • 第一,基調設置“特定化”。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基調設置“特定化”指的是,影視呈現的起初,對整體的基調有特定的約束,即“是喜是悲”。

一般情況下,

“特定化”的劇情基調有助於加深觀眾的印象,更是可以起到呼應的作用,就像《鶴唳華亭》中,“悲”的特定基調註定了劇情發展過程中大多“悲情”的場景。

一方面,基調設置是對故事走向的預示,另一方面,基調也暗示了人物的遭遇和結局。

通常情況下,基調設置“特定化”是以劇中某種物或語言為參照的,大多以劇名呈現。

  • 第二,角色設定“鮮明化”。

角色設定“鮮明化”指的是,在影視呈現中,人物角色要凸顯其鮮明的特徵。

個性突出,性格鮮明的人物才更有利於深入人心,就算是小角色只要角色設定“鮮明化”也是很容易被人牢記於心的。

比如,《鶴唳華亭》中太子蕭定權“極度缺愛”“君子道義”的設定,就註定了其不為權貴後的悲慘命運。比如,《慶餘年》中滕子京,王啟年等非主角角色也能深得觀眾喜愛,就是因為其角色設定很鮮明。

從劇名、角色、情感3個方面解讀《鶴唳華亭》及其現實思考

  • 第三,情感設計“多元化”。

情感設計“多元化”指的是,在影視呈現中,以多條情感線路為線索來展現人物以及相關關係。

“多元化”

的情感設計,可以增加觀眾與影視的“黏性”,也能輕易調動觀眾情緒,達到“共情”的效果。

比如,閨蜜情,主僕情等不常見的影視情感設計。

“抓人心絃”的影視呈現不單單是其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更是離不開故事中人物角色、情感表達等多種因素,《鶴唳華亭》便是抓住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呈現出一種超脫故事本身的“高級感”

能碼字,能追夢,治癒系90後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癒最孤獨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