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湘湖煙雨長菁絲,

菰米新炊滑上匙。

雲散後,月斜時,

潮落舟橫醉不知。

陸游在《漁父·湘湖煙雨長菁絲》這樣寫道。人們形容西湖四時之美,總會想到“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我想,把這句詩放在湘湖上也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船行在細雨迷濛的湘湖之上,遠處煙雨畫橋,偶有飛鳥掠過水麵,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那個沒有霧霾,古樸而詩意的某年某月。湘湖,有西湖之靈秀,少幾分遊人之喧譁,於鬧市之中邂逅一份沉靜。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八千年古舟,三萬頃碧波

在蕭山城的西側,黛色的群山中,盪漾著一片浩渺的碧水,猶如天宮遺落人間的一面寶鏡,清澈而明淨,清代詩人周起莘稱之為“涵虛天鏡落靈湖”,這就是湘湖。三萬頃湘湖,被譽為西湖的“姊妹湖”,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湘湖中最有特色的建築非“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莫屬了,整個博物館建築就是從平面形態到立體面造型都採用“舟”形形態,彷彿一葉小舟正欲划向遠方的新館。而遊湘湖最佳方式也是坐上一艘遊船,在湘湖的煙波之上,聽徐徐道來的湘湖往事,賞江南勝景。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在湘湖上,考古學家陸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國最早的”草約罐“、中國最早的慢輪製陶技術、中國最早的水平踞織機、中國最早的甑、南中國區最早的家豬、南中國區最早的彩陶、長江下游地區最早的栽培稻、江南地區最早的席狀編織物。這些發現無疑是改寫了杭州乃至中國的文明發展史。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同西湖一樣,湘湖原本也是與大海相通的。宋政和二年(1112),蕭山縣令楊時“視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為界,築土為塘”,才在西城湖原址築起了一個人工湖,這就是現在的湘湖。泛舟湘湖,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各種的橋樑,從古至今,無不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現時的美好。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春秋戰國末期,湘湖一帶屬於越國疆域,是吳越相爭的主戰場之一。范蠡率士兵在山頂用巨石將其擊退。越王崢,主峰海拔354米,現東屬紹興,西歸蕭山。山頂曾有“走馬崗”、“伏兵路”、“支更樓”、“逍遙天”等故址,據傳為越軍保棲此山的遺蹟,故此山又名“越王山”、“棲山”。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江南的春天,在冬意料峭之中就迫不及待的來到了湘湖,湖邊的垂楊柳似乎已等不及紅葉的落盡就開始綻放它的春意。這樣的湘湖,又怎不引人流連呢?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有趣的陶瓷博物館

作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最早的載體之一,陶瓷也是蕭山的文化符號之一。在湘湖畔,我們來到了浙江省現代陶瓷藝術博物館,開始了一段收穫滿滿又有趣的博物館奇妙之旅。上世紀90年代,不僅許多廠家因粘土資源窮盡而難以為繼,而且國家下達了粘土製磚的禁令,磚瓦廠隨之紛紛關閉。浙江省現代陶瓷藝術博物館就是由磚窯廠改建而成,融入當代設計理念的展覽館。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博物館館藏價值不菲的陶瓷藝術精品350餘件以上,多為現代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彩繪陶瓷藝術品,品類豐富形式多樣,包含:青花、釉裡紅、新彩、粉彩、古彩等,生動詮釋了中國現代陶瓷的不同造型和工藝特徵。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中國的陶瓷,出來不是單純的生活用品,更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實用與心靈的創造融為一體。博物館每年都推出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陶瓷藝術大師個人展,將不同大師的個性和藝術風格全方位展示在參觀者的面前。這期的主題是波斯文化與陶瓷的碰撞,也是頗有意思的。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對小朋友來說,除了接受藝術的薰陶我想最吸引他們的一定是陶土的製作。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帶著剛從陶藝老師學到的拉胚經驗,“小藝術家們”蠢異動,看似“聽話”的陶泥卻有些調皮起來。看,我家娃最是手忙腳亂了。或許,一身的泥也是這次博物館之行最大的收穫吧。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河下鎮,過年就該是熱鬧的

年俗裡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年俗裡飽含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嚮往,對和諧美滿的渴望,對至善至美的執著追求。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不知從何時開始,身邊的年味逐漸的變淡,是城市的匆忙讓儀式感顯得太奢侈嗎?第二天,我們來到了蕭山河下鎮,找回童年的過年記憶。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在杭州市蕭山區河上鎮東山村金塢自然村,有一座金氏家廟。和其他家廟宗祠不同的是,金氏家廟不僅有“金氏家廟”的牌匾,還有一塊“劉氏宗祠”的匾額。數百年來,在蕭山河上鎮金塢自然村的金姓族人遵循著一條鐵律:生前姓金,死後在墓碑及牌位上改姓劉,稱“活金死劉”。一座宗祠由兩個姓氏冠名,十分罕見,這源於金姓族人一直沿用的“活金死劉”家規。金氏族人其實是劉氏之後,歷史上劉邦、劉秀、劉備三位君王是金氏公認的先輩。劉姓都是為躲避災禍而改成金姓。雖然受到迫害,但金姓族人一直沒有忘記先祖,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為了不忘劉姓先祖,村民創造了背馬紙羅傘這一獨特的藝術。據介紹,背馬紙羅傘演出時,背馬不能少於18匹,馬上必須有劉備的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每個人物各扎幾個,則完全看製作者喜好而定。馬和人物是連在一起的,用竹篾片紮成殼子,四條馬腿固定在兩條杉木棒上,供舞馬人肩扛。殼子用桃花紙或白紗布裱好,然後裝飾馬毛、馬鬃、馬面、馬耳、馬尾。騎在馬上的五虎將的袍服、帽、靴,服飾和兵器都需要配套。如今這種獨特的演出也成為村子獨特文化。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這裡離杭州很近,看著村裡的房屋,也可以想象得到村民生活的富足。未來山村之前,很多人想象不到,杭州咫尺間還有如此原生態的過年氣息。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過年了,誰家不是要切幾斤豬肉回家呢?村廣場上一隻可愛的豬寶寶現身說法,小朋友,你這是看中哪個部位,回家就買去。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祠堂裡飄來陣陣米香,沒吃過多久早飯的肚子,竟勾起了只只饞蟲,原來,祠堂了正在捶年糕。小朋友早已先我一步,津津有味的吃開了。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記得小時候,過年之前老房子裡最熱鬧的時候一定是捶年糕。待粳米飯熟透起甑,揭開蓋子後,熱氣騰騰,香氣也隨之瀰漫開來,大叔們趁熱準確地將米飯倒入石臼子。七八個壯勞力,早已候在現場。他們四個勞力一班,輪流掄起用青石棰製成的杵槌,用力舂搗。捶年糕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在旁的其他勞力也會及時上前換崗,如我等少年,只有在旁邊看著的份。看著祠堂裡大爺們不遜年輕人的打錘年糕,騰騰熱氣冒氣,年味漸濃。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年糕對於中國有著別樣的寓意,吃上一塊軟糯的年糕,意味新的一年生活節節高。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河上鎮的腳步是慢悠悠的,這裡是杭州市民族民間藝術之鄉,這裡有眾多百年以上的老建築。早在唐代之前,河上就有人類居住活動。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這裡有熱鬧的新春小賣部,紅紅火火的年俗文化節,也有悠長而安靜的小巷,門前的鮮花綻放小巷中。偶爾還會遇到一隻大狗,也不欺生,不怯鏡頭,老街的生活,在新春的熱鬧之中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安寧。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用眼睛認識世界、用耳朵聽見世界、用雙手去探索世界、用腳步走遍世界。在愛和歡樂中體驗成長,春雨之中蕭山親子之旅,定會給小朋友留下長久的記憶。孩子眼中的世界,又與成人有何不同呢,用幾張小朋友拍攝的相片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吧。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潮湧蕭山,離杭州城一小時的濃濃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