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地每畝純利潤200到400之間,怎樣能提高收入?

五常大米惠惠


農民種地每畝純利潤200到400之間,怎樣能提高收入?

為什麼勞作一季收入這麼少?這是大多數農民為什麼拋荒的原因,投入大,收入少。還沒有出去打工賺的多,那麼怎樣才能提高種植效益呢?

一是改變種植模式。傳統農作物很難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必須改變種植作物。改種經濟作am物,可以種植大蒜等高經濟價值作物。

二是種植蔬菜大棚。現在農村開始興起大棚種植,種植反季節蔬菜,利用時間差,來獲取高經濟價值。

三是擴大種植規模。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只有擴大種植面積來獲得更多收入。

四是多學習。向懂技術,懂種植的人員多學習,請教。讓他們來幫助你實現經濟效益。

最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農業更是。只用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研究才能夠取得高效益。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關注春陽的365,持續為大家更新三農領域的內容。歡迎轉發評論,共同學習進步。


春陽的365


可以嘗試種瓜果蔬菜,我們這邊今年種花生,現在很多外地商過來收購新花生去做鹹乾花生,省去曬花生的煩鎖,每畝地收入1000~2000元。如果種果樹,每年夏季,可以捉知了,我們這邊也有人,每年都可以賣一兩萬知了猴,我相信只要你花點心思,收入也是很可觀的。





鄉村金燕


現在農村種地確實存在每畝純收入只有200~400元之間,這個要看主要是種植什麼作物,很普遍的種植玉米。每畝地的純收入就200塊到400之間,有的甚至還沒有,為什麼呢?我在這裡大概的算一個賬給大家聽聽就一目瞭然了,首先種子要兩包,兩包種子的價格在100多塊,品種好點的在150塊錢左右。人工種植玉米需要80塊錢左右,犁地開溝,要在120塊錢左右,是底肥農家肥100塊錢左右,這裡自家的農家肥不算成本,後期除草農藥施化肥要300塊錢左右,這裡面打農藥和是化肥的工錢沒算,後期收玉米,把玉米撕出來脫粒曬乾工價200左右,合計1040左右,假如玉米畝產1000斤的話,可以賣1200元,所以純收入每畝200到400屬於很正常,另外還不要有病蟲害,天災之類的發生,否則基本虧本,所以大家知道為什麼沒有人愛種地了吧?

農村其實是可以提高收入的,主要是看種什麼了,比如種些經濟作物,比如種蔬菜,每畝純收入可以打到兩到三千塊,但是蔬菜不適合大面積種植,只適合於城市周邊。另外可以種大蒜、葡萄等,收入都還不錯,也可以種經濟植物,比如桃子、蘋果、沃柑等,這些投入成本大需要大面積種植,種植經濟類作物的問題就是銷售問題,小面積種植肯定不行,難銷售,另外就是種植經濟類作物需要一定的技術要求,有的需要高成本投入,假如只是不是大面積種植的話,沒有形成規模的話風險非常大,這個問題阻礙了發展。

我認為老百姓最大的顧慮主要是後期銷售,只要解除這個顧慮,老百姓種什麼都可以,銷售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通過電商銷售,電商可以直接對接終端用戶,價格相對高點,缺點就是大部分農產品運輸成本高,包鮮時間短的特點。

第二:提高種植規模,擴大影響力。

總之,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首先要改變思想,不能拿著傳統觀念不放,要有創新思想,跟上時代發展。








傈僳風彩


在如今農產品價格不太理想的情況之下,種地畝利潤在200~400元之間,這算是非常不錯了。那麼,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增加獲利的空間,提高農民的收入呢?



下面,有一些個人認為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的措施,與大家分享。

提高畝產量

一畝水稻產量1000斤,如果能夠帶來200~400元的利潤,平均每斤的利潤為0.2~0.4元之間。那麼,通過採取措施,增加了水稻產量,增產100斤,利潤就增加了20~40元。對於水稻增產措施,這裡分享一個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是,使用溫度為15℃的水選出種子,接著將種子浸泡到純米醋500倍液裡一個星期。然後,拿出來播種即可;二是,在幼苗生長到第一片葉子時,使用噴霧器噴施一次米醋。當生長到第2~3葉片的時候,可以再噴施一次米醋。噴施的米醋濃度在500倍即可;三是,在水稻移栽返青之後,使用噴霧器噴施一次米醋,一個星期之後再噴施一次;四是,在水稻灌漿之後,再噴施1~2次米醋。

通過此法可以幫助水稻實現增產10%左右。



節約種植成本

通過節約成本,也是可以提高村民種地的收入的。比如一畝水稻的成本為:租金600元,種子30元,化肥220元,農藥80元,人力成本180元,其他諸如整地、水費等320元。合計總成本為1430元。

那麼,如何去節約成本呢?

就拿土地租金來說吧,通過大量的承包,跟村民進行協商,降低土地承包的費用,比如平均每畝500元/年,這樣可以節約土地租金成本100元。

再比如連片承包土地,然後整體、播種、施肥、澆水和收割均採用機械化操作,如此不僅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約人力成本。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歡迎評論指正。另外,大家有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可以一起探討一下。


有點意思的事兒




盛世邀蒼天


近幾年來,相信很多農民都在感嘆,去掉人工,成本,肥料,打藥,一年辛辛苦苦種地,年底一算,卻掙不到多少錢,相信我們都看不得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莊稼,增產不增收,那麼如何才能在已有的土地上獲得更多的收益,相信這是很多農民朋友一直關注的問題。

一,農民伯伯可以嘗試種植蔬菜大棚,是一種高效的種植模式,可種植的作物也很多,種地和種菜,都是花費同樣的力氣,種蔬菜大棚還是比重小麥,玉米划算,但是做大棚種植,必須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做大棚種植還必須要了解市場,及時的知道哪些品種特別旺銷,選擇好品種才能最大化的追求經濟效益。

二, 可以嘗試種一些經濟作為,比如,向日葵,蔬菜、花卉、百香果、櫻花樹、金銀花等經濟型農作物,一定程度上會促進農民增收,也可以種植花草賺錢,現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於花草的需求量也特別大,在農村養花卉,再拿到城裡賣,相信也比種糧食收益會多。

三,在農村,其實還有很多的農村特色種植都得我們去大膽的嘗試!只要我們是一個用心的人,擁有敏銳的眼光,把握好機遇,紮實肯幹,在農村想要高收入也不是特別困難!


王家二美人


農民種地每畝收入200到400元,如何提高收入,這個問題韓湘子來幫你回答。

種地提高收入,提高盈利,就需要改變種植的品種,種植單品經濟價值更高,畝產經濟效益更好,附加值更高的作物。比如種植水稻🌾改為種植西瓜葡萄,種芋頭,種大蒜,種各種水果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如種植一季的水稻,可以改種二季等。

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比如推廣無人機施肥施藥,降低人工成本。比如運用更加先進的植保技術,減少病蟲害,提高畝產量。增加收入。

農業種植,宜推廣集約化經營模式,規模化種植,比如承包更多的土地,攤低經營成本,也便於大型機械進場操作。提高收入。

同時也宜推廣專業種植合作社的建設,病蟲害可以群防群治,銷售上同氣連枝,也能提高一點議價能力,使種植的收入得以增長。

總之,種地真的很辛苦,收入又不高,我一直在農村的年輕農民的心聲

好了,對於提高種地的收入還有什麼好的方法,希望你能留言評論交流


不是八仙的韓湘子


可以從以下三點提高農民收入

1除種糧食外,還可以種上一些經濟農作物

最近幾年來,農民種地的成本不低,種出來的糧食自己吃不完,也賣不上什麼價錢。這時,可以考慮種上一些經濟作物。比如,藥材水果,或者調味品等等。農民朋友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實際情形以及市場行情,選擇適合的經濟農作物種植,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2 土地資源要利用好

農村有的就是土地,所以要好好的把它利用好。例如,在農村很多人收完糧食以後,土地就停放在那裡,等著來年再種植。這時,可以考慮利用農閒的時間,把土地整理好,種植一些作物類,儘量做到“一年多熟”。在同一塊土地上,一年有多次收成,這樣,自己的收入也增加了。

3 多學習,要勇於去創新

想要賺錢,就要做到和別人的不一樣。做農業,也是同樣的道理,做同一種作物,模式和方法都要做到比別人領先一步,比如, 比如,學習互聯網技術,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把農業和互聯網相結合起來。又如其他人還在傳統種植的時候,自己就可以採用新的種養結合模式。總之,要多學習,要勇於去創新。


玖月養生鋪


農作物種植是一種漫長又持久的事情。種地畝收入低,這應該是大家公認的話題。好多農民都在嘗試如何提高收益,是種植方法不對 還是缺乏系統管理,一直是摸著石頭前行且持續多年。尤其是小農小戶種植,收益增加遇到瓶頸,不種植莊稼土地荒蕪,年齡大些的農民也打不了工,在家又無事可幹,種吧掙錢太少,所以如何提高利潤,是廣大種植戶最需求的事。以下是個人對種植戶提高收益的一些觀點。


差異化永遠適用於任何產業。做品牌差異化,力求把農產品質量做到極致,然後學習好國家對農業產業化賦能,想必會走出困境。

當然,對接題主所問,增加收益遇到瓶頸,畝收入在200~400之間,想多收益還得走差異化路線,“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力求做更好的,只有更好的農作物,才能迎合市場需求,佔據市場寶座。

近些年以來,國家對農業補貼力度越來越大,我們農民不但種植的農作物能賣錢,還會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一些扶持,所以要結合當地條件,種植特色農作物,也是增加收益的一種方式。但特別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種東西出現,都要做好市場市場推廣,不是一兩年就能做起來的,要有長期打算。


種植經濟性較強的農作物或者種植與養殖相結合,調整單純的種植大田農作物路線。

種植經濟性較強的農作物,是增收的保障之一,不過農作物品質上乘是增收的先決條件。在南方一些地區,種養結合給農民帶來了增收效果,這種模式最常見的是稻田養殖魚、蝦、螃蟹等特色養殖與種植結合,利用有效的土地,超前的思想觀念走特色產業,種養殖不再單一。也可以種植果樹、蔬菜、中藥材等市場價較高的農產品。


產業結構調整。目前農業種植多為零散農戶隨意性種植,是無法做大做強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實現連片或連村集中管理,劃分區域種植農作物,勢必達成穩健性收益。

大多數農村還是傳統式農業種植方式,這是限制農業發展的因數之一。如果能集中連片管理,因地制宜,劃分種植區域,向工廠化模式一樣,走流水線作業,讓農戶入股土地,也可以上班,這就需要有能力的帶頭人或者有實力的農業種植企業、合作社等培養賦能產業發展。這樣一來小農小戶不但可以在自己門口上班,也能外出打工,土地也不在荒蕪,你們說對不?


總結:農業種植要提高收入,還得做特色農產品定位,單純的小農小戶模式,想提高收入是一件漫長持久性的事情。只有精準定位,做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農產品,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增加收入。或者實現種養結合,農作物套種產業,調整產業結構發展。

我是鄉村隴原,一名善於觀察的三農自媒體人,喜歡的朋友們點個關注,我們一起學習探討農業種植方法。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您指正,謝謝!


鄉村隴原


只收入200-400元?這地怎麼種的?我山東聊城的,平原地區,一年兩熟,一畝地一年加上補貼什麼的怎麼也能收入1300-1400。當然,這是自己的地,家裡地少,只有七畝多點,一年一萬左右的純收入。別提人工什麼的,你做生意也沒人在你的利潤以外另外給你付人工,工作也一樣,你做什麼工作也沒人在你工資之外付你人工費。

其實就是地少,打個比方,自己有五百畝地,你想想收入會有多少?不過是澆地的時候找幾個人,其他已經完全機械化了,收割完直接賣,又不用倉儲,就算一畝地利潤降低300-400。也還有一千的收入呢,這就厲害了,當然,關鍵是沒有那麼多地。這個和工業生產一樣。你東西掙錢,但你沒那麼大的加工規模,一回事,所以不用說什麼不掙錢,再說了你這收入呀產量呀什麼的,不懂別亂說。省的別人都知道你們不是啥農民,只是蹭三農流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