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的地主是地多還是錢多?

餘下的光年


哈哈哈哈,解放前,我奶奶的爸爸就是大地主,唐山首富,同時也是當地最大的工商業主,民族資本家,家裡有礦,有個石灰窯,在濟南城裡有很多房產出租。哈哈哈哈,大家不用羨慕我,解放時地分了,礦收了,到了57年石灰窯也公私合營了,67年房子收了。到了晚年,生活已經不能自給了,靠著奶奶的工資接濟,窮困潦倒,勉強度日。我奶奶的爸爸,也就是我爸爸的姥爺,那我應該是稱太姥爺。


好吧,我來給大家揭秘一下大戶人家的日常生活吧。一個窮字,或許大家意外,覺得當地首富,有這麼多產業,怎麼可能窮呢,是真的很窮。大戶人家是不分家的,一起吃大鍋飯,頓頓清水煮白菜,菜裡缺油少鹽,吃不下去是吧,吃不下去就對了。各家關起門來去吃小灶,魚呀,肉呀,都有了,吃大灶就是頓頓清水煮白菜,愛吃不吃。


家裡管錢的就是我奶奶的媽媽,大太太,我奶奶是嫡長女,但是大太太沒有兒子,太姥爺討了小,生了兒子。我奶奶和同父異母的弟弟關係很好,感情很深。但是大太太心裡不得勁,非要擰著幹,大戶人家日常生活其實也很簡樸,並沒有大手大腳的,人口多,開銷大,平常也是清湯寡水,維持一大家開支不易。太姥爺寵小,生兒子,就經常加肉菜,特殊關照,給小的夾菜,補身子,生女兒可是沒有這個待遇的。大太太生氣了,問題很嚴重,從此立下規矩,頓頓清水煮白菜,處處擠兌小的,反正就是不讓好過,只是維持著不撕破臉,顧著體面。


大太太也就是我的太祖母,性格剛烈,眼中容不得沙子,但是也沒法子呀,出點氣可以,也不能做太過分,畢竟還要一個屋簷下過日子。於是,太祖母就把我奶奶叫來,你去讀書吧,女孩子要讀書,讀了書有工作,自己掙錢,不用指望男人,沒好東西。北方人重男輕女,太姥爺並不支持女兒去讀書。太祖母開明,據理力爭,用私房錢送我奶奶去讀書了,教會學校,不用學費,非常清苦,我奶奶讀書很勤奮,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入濟南師範學院,師範不用學費,還有生活補貼,畢業後做了高中教師,月入20大洋,自食其力,過得挺好。


後來,太姥爺給我奶奶介紹了我爺爺,相親,我奶奶當時瞧不上我爺爺。因為那個年代,像我奶奶這樣讀了書的大家閨秀,眼界高了,首選都是要嫁理工科的海歸留學生,實業報國的工程師。而我爺爺當時是公務員,鐵路機關中層幹部,吃皇糧,月入300大洋,一表人才,青年才俊,就這條件都瞧不上。這在當時確實是屬於二流人才,不上眼。於是,太祖母就勸我奶奶應了這門親事,自己沒有生兒子,在這個家裡地位已經很尷尬了,如果女兒再忤逆父親,不應這門婚事,今後就更不好相處了。


於是奶奶就答應了,事實是選對了,我爺爺家境和我奶奶家相比是相差很大,但也是出生豪門大戶的破落子弟。我爺爺的爸爸是個不爭氣的,也就是我的太爺爺,原本也是家境富庶的土豪劣紳,抽大煙,敗光了家業。我爺爺是嫡長子,下面還有9個兄弟姐妹,家境貧寒,我爺爺的姑姑是大資本家的太太,有錢,沒孩子,於是從小就把爺爺接到身邊進行特別培養,4歲讀書,練字,學的顏體,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練不好就用沾水竹枝抽,抽的兩手傷痕累累,有錢人家對子女教育是異常嚴酷的。我爺爺跟著姑姑吃小灶,頓頓魚肉,而下面的兄弟姐妹跟著太爺爺過,吃大灶,頓頓吃糠咽菜。


我爺爺出頭了,東吳大學的出身,一手好字,一表人才,當了公務員。那年代興這個,東吳大學在當年是不亞於清華北大的名校,公務員的搖籃,後來搬去了臺灣也仍然是出政要大員的名校。我爺爺身為長兄,用自己工資供養了9個弟妹讀書,各個都是大學生,出國留學。當年鐵路系統有8個高級鐵路工程師,號稱八大金剛,4個留德,4個留日,我家就佔去了4個。我的四爺爺在20歲時成為清華大學史上最年輕教授,不幸的是不過兩年就因病去世了,只留下3張照片。


抗戰爆發時,我的八爺爺在南京醫學院,師從德國名醫,是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小日本進城了,瘋狂殺戮,八爺爺被堵在南京城裡沒逃出去,躲在醫學院的地下室裡,外面屍橫遍野,人間煉獄,惶恐戰慄,無心學業,生逢亂世,命如草芥。德國名醫治學嚴謹,不許學生放棄學業,八爺爺每天深夜去外面街上背屍體,帶回學校地下室解刨,繼續完成學業。後來,八爺爺也成了名醫,外科手術權威,南京醫科大首席外科教授。


我奶奶的弟弟,還有我爺爺的弟弟妹妹,全都是大學生,後來經歷非常坎坷曲折,在抗戰時期就非常顛沛流離,經歷生死劫難,建國時,我家親戚有一半人被抓去了臺灣,一半人留在大陸,受到新中國重用,後來也受了些委屈,再後來又受到國家重用,滄海桑田,幾起幾落。


這裡要和大家說的是,無論是亂世,還是治世,讀書就要比不讀書強的多。家裡沒有出大學生的地主,守財奴地主,很多都是當做土豪劣紳直接給咔嚓了。家裡有出大學生的,有工商產業的,那就不一樣了,這叫開明地主,民族資本家,爭取對象,雖然也要改造,那就溫和多了。大學生稀罕,國家正在用人之際,讀過書的,在各行各業仍然是佼佼者,經歷如此大的社會動盪,雖然也經歷過極度窮困,各種運動,還是起來了,生活仍然是很富庶。


地主那點錢財根本不頂用,傳不下去,直接敗家了,子女都是大學生,根本就不在乎那點產業。在我家族裡,有醫生,名醫,教師,教授,公務員,廳局級國家幹部,鐵路工程師,土木工程師,建築集團老總,甚至還有解放軍高級軍官,將軍。我的爺爺奶奶,確實是打造了一個輝煌百年的大家族,讀書真的是可以改變命運,什麼家產都不要了,一樣可以重新崛起。


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從事比較好工作,有好前程,仍然是讀書人。或許有很多窮人說只有富人才讀得起書,觀念要轉變,富人讀書也是很苦的,如果讀不出來,再大家業,三代而終。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確實都是地主子弟,所受教育環境是非常嚴苛的,窮人家的孩子是由家族供出來的。現在好像是沒有家族了,以前是有的,只要家族子弟中有讀書天賦的都會供出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鷹傑長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地多。

在地主看來,土地是一切。

為什麼?因為有了土地以後,就可以通過土地來生錢。

有了土地,可以自己僱傭長工來耕種土地,獲得的糧食歸自己所有。

或者也可以將土地出租給佃戶,每年收取一定的租子。

因為土地屬於可再生資源,可以無窮無盡的賺錢。

而土地賺出來的錢又可以買新的土地,這樣積少成多,慢慢做大。

而且更重要的是,土地的價格幾千年來幾乎是恆定的,不會出現商品那種貶值,也不會有貨幣的通貨膨脹。

地主如果拿錢去做生意,就存在風險,搞不好連老本都賠光。

如果拿錢去放高利貸,前提你得有能力收回來,很多高利貸成為爛賬。

就算搞成金銀藏在家裡,以前的土匪很多,搞不好來搶你一次,不但金銀連性命都會送掉,

所以,土地其實是最保值最穩定的資產,就算土匪也沒辦法把土地搶走。

在以前,地主其實也沒有什麼錢,有了錢通常就拿去買土地。

摘錄一段真實的周扒皮的經歷:

“老周家也是闖關東過來的。”83歲的黃店屯農民閻振明說。具體哪年哪月從山東遷來的,周家後人也不明曉,大概是在清初。

和東北其它地方一樣,復縣長期地廣人稀。清初召民墾荒,一些山東人來到這兒。雍正十二年(1734年),人丁才增至5278名。當時,八旗官兵“跑馬圈地”,戍邊官兵“按丁授田”,包括周春富的先輩在內的移民們,則自己動手墾荒。

周家的先祖在這裡定居下來,開荒、種地、生孩子,一戶人就這樣繁衍生息下來。後來的移民,能選擇的好地越來越少,有人乾脆租地。天災人禍、家道中落等變化,也會導致土地的流通和集中。

即便如此,這裡的人地關係遠沒有中原地區緊張,地主和貧農的關係相當緩和,基本沒有大的衝突。

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在東北,土地多得是。地主有地,農民也有地。莊稼人只要肯賣力幹活,不愁賺不出一份家業!

民國三年(1914年),政府丈量登記,明確土地所有權,3年後統計,復縣共有耕地面積1517570畝,農戶46610戶,其中87%是自種戶、自種兼租種戶,僅有少量農民完全靠租地為生。

周家到了周春富這一輩,並不算富裕,按閻振明的說法,周春富“繼承了一些土地,但不多”。

在周春富看來,那些浮財不過是過眼雲煙,只有土地才是結結實實的保障,地裡出一家人的吃喝,子孫也能受益。

於是,這個勤儉、精明的農家子弟,開始一點點地攢錢、置地。他的勤儉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黃店屯,年長些與周春富有過接觸的老人都知道,“周春富這人無論吃的還是穿的,都很寒磣,褲腰帶都不捨得買,是用破布條搓的。”周春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摳門。

一個流傳甚廣的細節是,“周家吃剩的粉條用筷子撈出來,放到蓋子上曬乾了日後吃。”

在周家做過多年長工的王義幀回憶說,周春富從“從不閒著”,夥計鍘草的時候他幫著續草,他續草鍘出的苞米秸長短勻齊,牲口愛吃。“有個特殊要求,無論是夥計還是兒女媳婦,幹活時不準穿紅掛綠,怕粘灰就不能撒手幹。”“周家院子裡是不能有雞糞的,孩子回家了就拿起小鏟子往院坑裡拾掇。家裡不養牛養騾馬,腳力快也乾淨。我在他家要早起。他家人養成了習慣,冬天天沒亮點了火油燈,家裡人做飯的做飯,喂牲口的喂牲口。人家都起來了,你夥計還能賴在被窩裡嗎,起來沒有事摑著筐揀狗糞。”

2006年,王義幀回憶說:在黃店屯,老周家的5個兒子也讓人羨慕,“家裡人手多,大兒子幹農活,二兒子管家,三兒子趕車,幾個兒子都有分工,個個勤快。腦子也靈,都能掙錢。”

周家“掙錢了就買地,地多了就僱長工,從三五個到七八個的時候都有。周春富老頭和長工一樣幹活,一大早就趕馬車出去,回來掛一鬍子霜。”

長工王義幀對周春富買地的嗜好印象深刻:“老頭把家,就願意買地。和人家在地頭說話,末了就問,你賣不賣啊?”

周春富憑藉自己多年的努力,為周家積攢了一大份家業。


薩沙


我家族裡有個二叔公太,解放後定為資本家地主。聽我爺爺講,二叔公太的爺爺是很窮的,是學徒出身,後來結婚後自己經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生意大了,有錢賣田地,到二叔太婆這代,由二叔婆天未亮就帶幾個兒媳婦和長工一齊下地幹活,吃的也同長工一樣,解放前有商鋪兩間,幫工學徒三人,有田約200畝,務農長工3人。解放後,評為資本家地主,商鋪公私合營,兒子入了供銷社,田地沒收充公。到了60年代中,全家下放農村,並於80年代回城。回城時一無所有,無房無地。好在改蘋開放,回城後,後代靠做小生意,經過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兒孫一代都在城中有商鋪和樓房。這說明,富裕都是勤勞所至 ,另外由於祖世經商,都有經濟頭腦。白手也可以經商的。現在改革開放了,為什麼還有很多貧窮的人。原因是多樣的,其中就有是否勤儉的因素。你們認為是否有同感。以上是我的觀點。


瞭然一小新


舊社會的地主,肯定是地多。

中國農民和地主都是長時間和土地打交道的人,都明白土地的重要性。在那個土地可以肆意買賣(兼併)的年代,當然是土地越多越划算。

也正是因為如此,有很多地主並非影視劇裡所演,穿金戴銀,吃香的喝辣的。他們往往會很省錢,然後拿來買更多的土地。

以前那些地主們動輒幾百畝甚至上千畝地,是怎麼來的?還不是一畝一畝的買回來的。所以先不管他們手段多麼惡劣,如何如何剝削了,省錢買土地應該是事實。


再說說對地主的評價。

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評價,這很正常。

所以,貧農長工這些最底層的老百姓,痛恨地主很正常。畢竟失去土地就失去了一切,而給地主家當僱農打長工,受欺負是必然的。

如果有人站在地主的角度看,又會得到不同的觀點。比如地主也是一點一點努力才積攢的家業,地主也不是每天都大魚大肉,地主為了省錢也很“摳”。而且,還有可能有地主人品不錯,經常幫助僱農呢!

立場不同,結論不同。


而更為重要的是,地主不是一個人,而且一類人。

就像是“地域黑”一樣,認定某一階層全是好人或者全是壞人,是不合適的。地主當中有沒有好人呢?當然有。

有些地主本身也是貧農出身,憑著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積攢出的家業;有些地主心腸也很好,經常幫助窮人……但是,他們代表不了那些做壞事的地主。

客觀來說,好地主畢竟是少數。

總之,靠著高利貸和剝削生存的地主階層,對廣大農民階層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不容置疑。


七追風


我家解放前就是地主。和剛剛看到的帖子一樣。我的祖輩是一點一點攢錢然後買地,慢慢的變成地主的。我們家是闖關東過來東北的。老祖宗一個老太太領倆兒子一個女兒落戶到現在這地方的。聽老輩子說。當初沒黑沒白的幹活,幾輩攢下的家業。不過人緣好,苦自己不苦長短工,誰家有難處也主動幫襯一下。我家在當地算有文化的大家,老輩子攢錢就讓晚輩讀書,就算當時鬍子那麼兇也只來過一次,當時我的祖太奶主持家業,告訴我祖太奶,要一些糧食,不要太多。我祖太奶也知道這幫鬍子是誰。就說,三兒,沒有吃的就過來,不許禍害堡子裡的人。。。。我大太爺最有文化,當時在東北軍裡任職。後來我祖太爺不讓幹回家務農到解放後死的。在那些年裡我家族沒有被批鬥過。村裡人也沒有一個忘了良心的。現在我們的家族也都分散到全國各地了。我是到東北的第九代。(老家濰坊候家莊,不知道現在叫什麼)


手機用戶6013564695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約400字,閱讀需2分)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土地和財富是息息相關的。

因為中國古代長期都是農業社會,農業佔社會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成分。

古代的國家為了管理方便,就大力支持農業的發展,不支持工商業的發展。因此有重農抑商之措施。

我們常說的“士農工商”四個傳統時期的階級成分,工商是排在最後的,可見古代商人地位之低下。

商鞅變法

因此在傳統時期,人們不管是經商還是做官,有了錢之後,還是會回到農業這條老路上,買田置地,“以末求財,以本守富”,故而土地是最重要的社會資產。

因此在舊社會,“地主”多半是“財主”。

地多、宅子大就是錢多,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成立的。

當然了,我們也經常會聽到一個聲音: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當然會出現這種情況了,災荒之年,顆粒無收,貧民餓死溝壑,地主家無餘糧也是正常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一種地主,是靠自己辛辛苦苦勤勞節省,然後多買幾塊地,自身經濟情況也不是很好,但是就因為地多,被劃為地主。

這就涉及一個怎麼劃分地主的定義問題,篇幅所限,這裡就不多說了,且聽下回分解。



歷史寶藏


解放初那些地主有些是地多,有些是錢多。

拿我們鎮上的三家大地主來講:

1、一家被人稱土地主,就是田多,純粹靠種地賺錢的,他家是地主中比較窮的,一家人也都老實本分,沒欺負過什麼人,解放後捱了批鬥,家產沒收了,沒什麼生命危險。

2、一家是靠販賣鴉片和藥材起家的,這一戶是三家中最有錢的,都傳聞他們家是惡霸,還打黑槍害死過人命,這家有一兒一女,兒子喜歡玩攝影,女兒讀過大學,在曾經的外交部門任過職。

解放前這一家人都跑掉了,聽說是先到的香港後來定居美國了,這一家人要是不走怕是得槍斃。

3、還有一家是曾經出過舉人,祖輩當過官,算是我們當地的文化人。他家住的院子比較氣派,田也比普通人多,在縣城有鋪子,經濟上比普通人好很多,當然解放後也挨批了,房子的一半被分給了窮人,也沒什麼生命危險。

以前的人很看重名聲的,而且安土重遷,一個人做官再大再有錢也大多會在老家定居,地主也不例外啊,周圍都是鄉里鄉親的老熟人,他們要是作惡多端臉還要不要了?當然不排除一些惡霸地主,但是我相信絕大部分地主也只是普通人,不會過分惡毒


萌萌圈


地主是地多叫地主,地是哪來的?恐怕各地不一樣。我家是山東清末逃荒(好聽點叫闖關東)來遼南的,靠海邊近些。當時是我前五代太爺爺兄弟兩人領著家小來的,半路分開一支。我們這一支到遼南現在住地時荒無人煙(原來朝鮮人居住過),但不得不說老祖會選地方,世外桃源類型的地貌。第四代兄弟四人,勤勤懇懇耕作開荒,積累大量土地。後來陸續有人逃荒過來,一些人就主動上門打工,或者自己開荒種地,當然還有遊手好閒,不擅耕作經營的,過得不好。解放前我們家已是當地數得著的地主,也恩惠了不少人(甚至給打工的吃小米飯肉片,自己家吃鹹菜,從沒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地位)。後來兄弟四人分了家,土地改革時,因為在當地頗有聲望,沒有人去壞我們家,政府瞭解情況,給了個富農,後來也沒遭什麼罪。地主不見得是壞蛋,特別是東北的地主。


ang1229


我的奶奶的爺爺是和母親嫁到我們老家的,繼父好吃懶做,愛賭博,家裡窮得叮噹響,奶奶的爺爺十幾歲就下煤窯掙錢,然後買地,再種地,掙了錢再買地,所以那時候地主基本沒什麼現金,錢都換成地,後來有了上千畝地,之後就是花錢把位置不好的地,換成好地,家裡也請了長工,管家,老爺子四個兒子,四個兒子的孩子都挺大了,幾個兒子都得聽老爺子的,老爺子只給兒媳婦生活費,其它的錢都用來買買地,地就越來越多,半夜三點多,別人家都睡覺,老爺子讓全家起來幹活,誰不幹活就打誰,是打啊,天一亮短工來了,兒媳婦就得給準備好飯,讓短工吃了飯,再去種地,那是走了名的幸苦人。古代沒有那麼多投機倒把,財富都是靠幸苦和經營。地主也沒那麼壞,我奶奶爹還每年冬季給周圍窮人免費送糧食。後來戰爭和革命,土地改革,地主殺頭,命保住了就不錯了。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巴巴里阿影視


我是鄉間農夫,小時候老一輩的老人家經常說起地主的故事。

聽老人家講,地主有土地就要錢,在南方過去的地主老財。他們利用土地所有權,以地租形式剝削農民的土地所有者。舊社會中領主制經濟下的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如舊社會亦稱地主。為什麼稱地主呢?說明是土地多稱地主。錢多不用於稱地主,稱資本家。

我再來談談大地主劉文彩故事,我從小學裡開始就讀到了劉文彩大地主的故事。

讓人憤怒的是,劉文彩是民國期間一位大地主,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就是個十惡不赦的人,據說他做了很多剝削農民的故事。也因此在當時是一個很有錢的人,還娶了五房姨太太。但是這樣一個人物,是人們眼中不赦罪惡的壞人,

解放後,劉文彩被樹立成了惡霸地主的反面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