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詩歌格律就不要寫詩,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趙國風采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格律體詩是唐朝時期才最終確定的。如果按照這個觀點的話,那中國唐朝以前的詩歌都不要了嗎?



恰恰相反,《詩經》《離騷》《古詩十九首》這些優秀的詩歌都沒有嚴格遵循詩歌的格律,但卻經久不衰,成為不可複製的經典。

而正是興起於南北朝浮華的文風,駢體文的行程,才逐漸形成了唐時的對仗工整,逐漸出現了律詩絕句。

子彧雖然不寫詩,但也經常讀,唐詩、宋詩時時翻閱,魏晉詩歌也偶爾涉獵。我無意詆譭詩人們,但是不得不說,格律詩興起以後的詩歌多見為了追求格律無病呻吟,而格律詩興起以前的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詩歌卻猶如一塊璞玉,天然去雕飾,令人久久回味。

當然了,有人說,按照這個意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也是無病呻吟嗎?



我並不是這個意思,他們的詩很經典,很耐讀,但是不得不說,即使是唐詩人中的佼佼者,他們也不是沒有為了格律勉強而做的詩,而被廣泛流傳、奉為經典的李杜白的詩歌也大多不是律詩,比如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他們是詩人中的鳳毛麟角,卻因為格律而導致了詩歌質量的下降。這是詩寫法的問題,還是詩人的問題呢?我想答案顯而易見了。

就連他們都會被格律給帶偏了,何況知識積累沒有他們豐富的詩人呢?

再說,格律是不是必不可少的呢?

格律詩會增強詩歌的韻味和美感,讀起來朗朗上口。然而,寫詩是為了什麼呢?



韓愈說,文以載道。我想寫詩的第一齣發點乃是傳達一種精神,表達一種情感,或敘述一件事情,描繪一個畫面,第二才是文字本身的美感和韻律。

追求格律沒錯,但如果為了格律而捨棄了詩歌精神情感和寫實,這不是捨本逐末嗎?所以,懂得格律也不能無病呻吟,而不懂得格律也並不影響詩人們表達他們的精神和情感。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只是表達我這個俗人的真實想法,如有言語不當望海涵。


一品鏟史官


不懂詩歌格律不要寫詩,你同意這觀點嗎?

在頭條我以娛樂為主,不懂格律但喜歡寫,多寫才能進步,邊寫邊學沒錯。

文體本身無高底,別讓公式化自縛手腳

捕捉剎那間靈感,是遇見美麗,是情感激烈碰撞出意境……。

破題意境絕筆何為律,賦在興起自娛隨意呤。 詩以端正為宜言志, 詩以秀麗清瘦言雅。 詩以魂深意境言情。 詩以仄平格律言韻。 詩在意境為先,格律為次。

別以公式自縛手腳。破世俗,有人欣賞有人喜歡就好,便是精品,瑕不俺瑜。


o風一樣的男人


不同意,誰不是在學習、交流中才懂的,在這平臺裡,真正懂的有幾個(我也不懂),如果都不寫,這平臺也不存在了。


靜147739267


這個話題,我也來說幾句,湊湊熱鬧。

本來閒時我就愛翻翻文史類的書籍,看多了就有一種心理上的衝動,開始模仿、試探著寫一點喜聞樂見的東西。不過這些東西都是我偷偷寫的,除了我老師之外,從未給別人看過,有點孤芳自賞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最好別要,有本事就在外面抖抖(臉紅了)。

寫過的東西,有短文,也有詩詞,現代詩也寫過,寫的亂七八糟的,我自己都看不去。在網上和書本里曾看到過一句話“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當初我就是奔著這個方法去寫的詩詞,不知道啥是格律。去年我從蘇州回來秋收,沒事時躺床上翻看“頭條”號,偶然間看到了老街老師發表在頭條上的一篇有關詩詞方面的文章,是講詩詞理論的文章,文中講到了“四聲八病”,當時看的我迷迷糊糊的,因為之前我從未接觸過詩詞方面的理論知識,接著我就關注了老街老師。關注老街老師後,他寫的文章我連續看了多篇,從他的文章裡我第一次知道了寫格律詩必備的、也是最基本的知識——平水韻;看過之後,我就想:“啥是平水韻呢?”再後來,我又知道了格律的基本格式,知道了啥是平仄,知道了古風與律詩的不同之處,知道了孤平拗救……

對這些知識的瞭解,真的感謝老街老師!

今年收麥前,我又關注了梧桐樹邊雨老師;我也關注了讀書狗子老師,他對詩詞分析的很到位,我認為;但他又不同於老街老師對詩詞的分析,他們兩個,一個重意境,一個重理論,是兩個很有才華的老師。

有人問,你說了這麼多,學了這麼多,到底詩詞寫的如何。實話告訴你們,現在我不敢寫了。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對詩詞知識掌握的還不夠。


微笑8543861695582


不懂詩歌格律就不要寫詩,更不要發表詩歌,這句話從理論上講,是沒有錯的。但詩詞格律,韻律都是人為規定的,既然是人為規定的就沒有不準、不能改變的道理,遇事都要與時俱進!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差不多快失傳了。年輕人多半喜歡現代詩,不喜歡古典風格的古詩詞。原因是古典詩詞講究多,難以掌握,不怎麼好寫,也就不那麼喜歡了!實際上寫詩也不是那麼難,哪個人都不是天生就是寫詩詞的料。所謂:文從胡說起,詩由放屁來。就是說開始都是瞎說瞎寫,象小孩學說話是一個道理。也不要認為詩一定要五言或七言,一定要寫成七絕或七律。你寫成五言或七言,符合平仄格律,韻律,這種雅一點,含蓄一點的叫古典律詩。寫得俗一點,直白一點的叫做打油。再通俗一點的可以稱為順囗溜,我認為這些東西也是屬於詩的範疇。寫詩鄙人認為,以意象,意境為主,平仄次之,韻律合規。意境格律韻律完美統一為上乘之作!從古到今,流傳千古,流芳百世的傑作又有多少呢?我們現在人不能與唐宋八大家去比,業餘愛好,自愚自樂足矣!我是臨近退休,才學寫古典詩詞的,完全受恩師的影響!總有:桑榆深處景融融,春光飽蘸未嫌遲。之感覺!網上有老前輩,指出我的詩不合格律,這我也知道,所以,我不敢冠之:七絕或七律,這點我也有自知之明!我不愛受平仄格律約束,先寫出來再說,再去修改調和格律平仄。萬一無法調和的話,意境第一,平仄次之。有的人自侍自己很懂格律,韻味,韻律,喜歡說三道四,評頭論足,我也能虛心接受。但懂與寫是兩碼事,你懂,但你的頭條首頁,怎麼一篇拿得出手的錦章大作都沒有?這樣怎麼讓人信服你是真懂?所以,無知者無畏,正是由於本人不懂格律,才敢在頭條濫竽充數,魚目混珠,將一些俗不可賴的打油詩見諸頭條,萬望諸位雅正!🙏🙏🙏🙏🙏🙏🙏🙏


化學李


不同意,詩歌格律就是把人的詩情畫意,定格在某一框架內,我認為它約束了人的自由,破壞了激情,使得自由奔放的激情受到打壓,而為謀字去推敲,把美好感人的詩情畫意的構思打亂,體現了八股的味道!而那種自由發揮,不去追求格律,把人的感悟情境用詩的詞語表達出來;只要自己高興,能感動他人,為什麼硬要追求格律呢?

但也不反對那些能夠就輕駕熟,對格律有研究的人來說,格律能增加詩詞的節奏韻律,感受到象唱歌那樣頓挫有力,享受規律性的好的美的詩句。











東山草堂珍玩


不知道歌德、普希金、泰戈爾懂格律不,一些自恃格律為尊的人憋出來的“國風”超越了詩壇泰斗嗎?屈原也不知四平八穩的格律,而著的《離騷》同《詩經》《樂府詩》一樣,是名副其實的國風。現在一些人胡謅兩句格律詩,就給自己臉上貼上富貴的標籤,以示與眾不同。其實說白了格律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是用作限制普通市井晉升仕途的工具,嚴重束縛了人們思想的自由發揮。現在一些抱殘守缺的人經常以格律沾沾自喜,所作的詩空洞無物,不知所云,無人看還自我感覺良好,真不明白他們何來的底氣噴人。


陌上湘雅


不懂格律就不要寫詩了!!!請問提問者:你家祖祖輩輩都是廚師嗎?如果不是的話:那麼你祖祖輩輩還需要吃飯不?寫詩詞者都是愛好詩詞的人。有的是專業,有的是業餘,有自娛自樂的,無論怎麼說都是一種愛好,你自認為寫的好的人,可以微不足道的偶爾給點個小贊。如果你感覺寫的不好的人,也可以給予指出!但未必要以藐視的心態來打擊別人。


乘風破浪60244


小可認為,只要喜歡、熱愛,就比什麼都重要。每個人的知識面本就良莠不齊,太過高的要求,就會淘汰哪些熱愛生活的人。既然頭條體現的是正能量,作為前輩、大家、文豪、科班出身的老師們。更要體現你們的聰明才智,如何引導象我們這些本身就沒有讀多少書的人。但是就是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敢班門弄斧,關公面前耍大刀。難道他們錯了嗎?東施效顰,她不是也想美嗎?誰又有權力不讓她效仿。能來頭條轉轉的人,我個人認為還是積極向上的。總比把時間花在醉生夢死,歌舞昇平,爾虞我詐,唯心獻媚上好吧!可能言重了[祈禱][祈禱][祈禱]但是心裡話。


任重而道遠黃


@詩歌(詞)也要與時俱進✔

寫詩如放屁,

愛怎麼放就怎麼放,

只要自己感覺舒服、順暢就行,

是否格律自己看著辦。

那些放屁也要別人脫褲子(講格律)的“屍”人 ,

我大多不喜歡。

放屁有人聽的詩

就是好詩。。。

底下還有啦啦隊的

就是絕唱。。。

注:

時代已變,發音不同,詞性有改,格律難用。。。醒醒吧。。。

從帲體、五言、七絕、長短句,到自由詩就是例證。。。

該“屁”如春雷,氣了風雲,醒了小草,樂了歪嘴荷花。。。[我想靜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