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賞賜的豬肘子大臣出宮門就扔了是真的嗎,為什麼?

田治彬


這種奇聞,應該是野史裡傳的。

我大概找了找,網上很多人都說是出自於《嘯亭雜錄》,可本身這《嘯亭續錄》就是野史,是清代文人的筆記,作者是滿清皇室宗親愛新覺羅·昭槤,是他本人把聽說的和民間傳的奇聞軼事整理成一本筆記。

史學界有個原則,叫孤證不立,大意就是某件史事如果只有一份史料,那肯定就是站不住腳的,必須得從多方視角進行論證,從多個方面找出資料才能有支撐。

但除了《嘯亭雜錄》以外,我也沒找到有相關正史裡的資料能表明,當時的皇帝過年還賞賜給大臣生的豬肘子,完了大臣不喜歡吃出了宮門隨手一扔,這種事兒怎麼看都像惡搞,更像民間傳說。

而且《嘯亭雜錄》裡的原文,是說的皇帝帶著大臣們吃祭神肉,不是特指吃豬肘子。

定製,大內於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於坤寧宮,欽派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

祭神肉就是說的逢年過節祭祀神明用的供品,因為這是在後金時期流傳下來的滿清家庭習俗,所以皇帝本人一到元旦,次旦等佳節祭神的時候,就會把這肉留下來,尤其是乾隆朝,以節儉聞名的一個皇帝,就更是會嚴格遵照家族習俗來對待,這當做供品的祭神肉,自然也是不會輕易浪費的。

至於許多人說會讓大臣當朝吃生肉,就更是有點兒扯,朝堂上最講究一個“禮”字,除非這皇帝是個變態,不然肯定不會讓大臣抱著一塊豬肘子,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生嚼硬啃,有傷風化不說,更顯得野蠻。

還有傳的更廣的,所謂大臣們把得賞的豬肘子都扔給紀曉嵐,然後紀曉嵐坐著轎子吃一路,最後吃的滿身帶油,還全都吃光了,這種橋段就更是扯了,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就算再喜愛吃肉,可是滿朝文武哪怕只有三個人得賞豬肘子,一個豬肘子少說也得兩三斤,成年人能一口氣吃下多達十斤的豬肘子???

姑且就算他只吃一個,可是一個豬肘子,一斤多的肉,這得多厲害的肚子才能不吃出毛病?

就不怕把紀曉嵐給撐死?

而且還是一路從宮門吃到家,吃的渾身是油,他一個兵部尚書,同時還是禮部尚書的朝中重臣,就這麼不顧及體面和顏面?

總而言之,問題裡問的皇帝逢年過節請吃豬肘子,可信度不高,而且我還找到一句史料,也是和祭神肉有關,是說皇帝先按照習俗用刀割一塊,大臣們再每人用刀割一塊,然後以此完成滿清沿襲百年的家族風俗,這不就是一大家子煮一塊肉,然後一人一刀分食嗎?顯得大家很親,過節的時候有那種氣氛,而且吃的還是白水煮肉,也不是生的豬肘子。

《嘯亭雜錄》:上自用御刀割析,諸臣皆自臠割。

所以,謠言還是得止於智者,勿要道聽途說信為真。


錢品聚


在古代的時候,皇帝之家過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祀。包括祭天祭地祭神靈祭祖,其實不止皇帝之家,筆者的家鄉山東也會有類似的傳統。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天還沒亮,就會在自己家的院子裡擺上一個小方桌子。桌子上擺滿了雞鴨魚肉五穀雜糧,桌子後面還有香。

大早上第一頓飯是餃子,但是餃子好了不能立刻就吃,還得等一家之長,筆者家裡就是我爸,領著一家人面朝著香,端上一碗餃子,放到小方桌的最前面。然後嘴裡唸唸有詞,筆者小時候問過我爸,他說的是啥。他說是祈求祖宗保佑,祈求天地神靈的保佑,表達自己對他們尊敬。也就是說新年的第一天先吃飯的不是活著的人,而是神靈和祖宗。

皇帝之家估計也是一樣的,只會比我們這種平頭小百姓更加複雜,更講究。古代雖然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等整個社會在不斷變化,但是對於祭祀之道,對於表達對先人和仙人的尊敬是不變的。所以自商朝開始,到清朝結束,皇帝祭祀的流程和規格用品是差不多的。今天題目中說到的豬肉是皇帝祭祀用的豬肉,也叫胙(zuo)肉。

胙肉說白了就是清水煮熟的豬肉,山東叫白塊兒肉,四川叫白水肉,也叫白切肉。可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但都是一樣的:煮的時候只用清水,一點調料不能加,鹽也不行。而且還不能完全煮熟,只能煮半熟。在古代的時候豬是不割醃的,和我們現在吃的豬肉不一樣。我們現在吃的豬肉都是醃過的豬,沒醃過的豬的豬肉一股豬的腥臊味。

我們也說了胙肉是不許加作料煮的,你要是用生薑什麼的煮的話還能去去味,好吃一些。但是這塊胙肉不僅不能去掉腥臊味,還是半熟的。你可以想象一下皇帝在大殿之上讓你吃下去一大塊,你能吃的下去嗎?能好吃嗎?弄不好運氣不好,分到的胙肉處理並不是很乾淨,皮上還有很多的豬毛。這現在的人去吃這塊肉,估計很多人都不想吃。

在祭祀結束之後,皇帝會把祭祀用的胙肉分給大臣和皇親國戚們。一般大臣們是在大殿上就要吃下去的。大臣還不能說不要,首先胙肉的胙這個字有福氣的意思。也就是皇帝通過祭祀從上天哪裡要來福氣,分發給大臣們。皇帝賞賜給你福氣你都不要?這大臣得多大膽。所以皇帝分發的時候是沒有大臣會拒絕的,大家都很高興的接過去並道句謝,說句吉利話。

大家都會用一塊手絹去接那塊肉,前面的大臣不能做的很過,有的會在手絹上撒一些鹽,後面的大臣除了撒鹽之外有的還會放點醬油啥的,吃起來好點,但是對於一些吃慣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大臣來說,就這樣子還是吃不下。於是吃一些意思一下,剩下的就會藏起來,出宮之後就會丟掉。

但是還不能立刻就丟掉,你得揹著人丟掉,不能讓別人知道。否則就是殺頭的大罪。在歷史上筆者暫時沒找到有關記載說有大臣因為這個治罪的。但是在電視劇《延禧攻略》中,魏瓔珞就設計害過怡親王,她將分給怡親王的肉里加了點調料,然後自己再去舉報怡親王。皇帝查證之後氣得渾身難受,大怒,怡親王也被撤職查辦。所以對於胙肉堅決不能瞎搞,會出事情的。

在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胙肉的,一般窮苦人家就不能。因為禮記裡對於祭祀的規格是有詳細且嚴格的規定的。一般富貴人家也會分發胙肉給各個家庭,但是並不要求他們現場吃掉。所以回家之後還會再加工一下。不過也沒有那麼誇張,有句俗語叫: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只不過是份大份小的事情。

在皇宮之上也是一樣的,祭祀用那麼多的豬肉不可能大家都吃完。所以剩下的皇帝會分一些給親近的大臣和人,但是分給他們的這些胙肉並不能回去之後自己再加工,否則你的仇人知道了你再加工了這些肉,舉報之後也是一個罪,起碼你不尊重皇帝。所以一些大臣在領到這些肉之後,並不是很願意帶回家,在途中找個地方丟掉一部分,帶一些回家給自己家人吃一些。

這就是題目中說到的為什麼大臣會丟掉。不過一般人是不會丟掉的,因為本身就沒多少,丟了之後還要擔驚受怕,生怕惹麻煩,不如帶回去家裡人一起吃掉算了。而且這不是一塊半生不熟的豬肉那麼簡單,這可是上天給你的福氣呀。古代人是很講究的很信這個的。

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有什麼錯誤或者不同意見都可以留言告訴筆者。


無筆


古時候,大臣們對皇帝從來都是言聽計從,從來不敢公開表現出任何不尊敬。這都與傳統時期的專制統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所有人都聽從皇帝一人的詔令,大臣們更是不敢表現出任何反對和不情願。但是,為什麼乾隆皇帝賞賜給大臣豬肘子,大臣們一出門就把這些給丟了,這麼大膽的行為,難道就不怕被皇帝責怪麼?


這件事的緣由是這樣。清代,每到慶祝一些節日的時候,皇帝都會依照慣例,賞賜給眾多的大臣一些非常特別的東西。每一個大臣都表面上表現出“感恩戴德”,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有福氣消受這份禮物。這份神秘的禮物也就是大塊豬肉或者豬肘子豬蹄等等,這麼油膩的肉並不是每一個大臣都會喜歡。但是,這畢竟是皇帝親自賞賜的東西,就算是自己再怎麼不喜歡吃,也還是得強忍著吃下去。

這樣說到清朝的皇帝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喜好,就是吃豬肉。據說,當時的御膳房一天就需要殺兩頭豬才能夠滿足皇帝的胃口。而且,這些新鮮的豬肉還要大塊大塊的卸下來直接在鍋裡煮,只要八九分熟上面沒有血絲就可以撈出來上桌。這些美味的五花肉一般都獻給皇帝皇后和各個妃子,而比較肥的大肉片就賞給了各個大臣和侍衛。宮中所做的菜餚自然是美味可口,但是大臣們並不是那麼幸運,他們只能接受一些沒有味道只有腥味的水煮肉,有時候還得在皇帝的面前立馬就吃。這麼重口味的食物很多大臣都不喜歡,但是隻能接受,實在是苦不堪言。

但是,有一個人可謂是這些大臣們的救星,他就是紀曉嵐。他和皇帝一樣非常喜歡吃肉,沒有一會的功夫就可以吃下五六斤肉左右。這些大臣們每次接受水煮豬肉之後,一出宮就把肉丟進了他的轎子裡。每次他就進轎子吃個夠,這麼多的豬肉都被他全部吃完。我們知道紀曉嵐非常受皇帝的重視,有一些人是為了投其所好,故意討好他所以往他轎子裡丟肉。還有一些人也只是不合口味,也就順手給了他。

從這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兩點。第一點就是,當時的清朝朝廷是非常鋪張浪費,在宮中餐食就非常奢侈浪費,一點都沒有節儉開支,適當消費。這也導致了它過分消耗百姓的徵稅,最終得到個滅亡的結局。第二點是,可以看出當時的官員已經達到了非常腐敗的地步,連這種奢侈的豬肉都見慣司空,直接送給別人。有的人甚至是借這個理由,故意巴結拉攏官員。這兩點足以證明,清朝從下到上都非常浪費,不懂得體恤百姓,只顧著自身貪圖享樂。也不只是食物方面,還有修建宮廷宅院,祠堂廟宇都非常奢侈。這樣的開支也無法一直維持盛世狀態,直接造成了朝代的衰落。


籬上青說歷史


在祭祀完之後,乾隆皇帝很開心啊,給每個大臣賞賜了一個白水煮的豬肘子。可是大臣們卻好像不太喜歡這中白水煮的豬肘子,因為不好吃,除了紀曉嵐之外。於是大臣們一出宮門,就把豬肘子往紀曉嵐的轎子中丟,紀曉嵐也是來著不拒,一個人在轎子中慢慢的啃著這個豬蹄,好不愜意。

這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很明顯,這是假的不能再假的故事。

在皇權至上的清朝,乾隆賞給大臣的東西,就算大臣再不喜歡也是不能丟的。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即便是乾隆賞賜給大臣們一坨屎,大臣們也得吃完,還得表現出很好吃的樣子。誰要是敢丟,那就是公然蔑視皇權,就算有十個腦袋也不夠砍的。

清朝有個傳統,那就是祭祀之後,皇帝會把祭祀用的肉分給身份尊貴的王公大臣以及身邊侍衛吃,這個肉的叫做胙(zuò)肉。

坤寧宮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清昭槤《嘯亭續錄·貴臣之訓》

能被賞賜胙肉,那可是一種榮譽的象徵,不過這胙肉確實不是那麼好吃。胙肉是白水煮的豬肉,可以沒有經過特殊處理的,不會加任何佐料,也不會去掉肥肉。而且有一點,祭祀完之後,胙肉基本也冷了。


也就是說大臣們吃的胙肉,沒有經過任何調料處理,不僅肥膩,而且是冷的。對於那些平時山珍海味吃慣了大臣們來說,這肉確實難以下嚥。但是再難吃,你也得當場吃完,否則,可是要遭受處罰的,《延禧攻略》就有過這樣的畫面。


有資格吃到胙肉的人,對於他們來說既是榮譽也是遭罪。但是無論如何,沒有哪個大臣敢乾隆賞賜的胙肉給丟掉,除非是嫌自己命長了。


小鎮月明


清朝的皇帝,確實是經常喜歡賞賜給大臣們豬肘子吃。這個豬肘子一般都是祭祀用的,一般的臣子想吃還吃不到。

只有那些被皇帝十分倚重的大臣,他們才能夠得到這樣的待遇。

當然,不僅僅是大臣要吃這樣的豬肘子,皇子皇妃也都是要吃這個豬肘子的。

首先要表明的是,這個豬肘子並不好吃。

因為,它只是用水煮了一下,並沒有放任何的佐料,包括鹽在內。

據說當年雍正祭祀的時候,把豬肘子,賞給了自己的皇子吃,他細細的觀察,在所有的皇子中,只有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吃肘子的時候,是吃的津津有味,沒有一點不耐煩的樣子。

所以,雍正對他的印象也就格外的好。

可以說皇子吃豬肘子的表現,一定程度上,也是皇位合格人選擇考察的一項,可見,這件事在清朝有多麼的重要。

皇家裡之所以如此鍾愛豬肘子,祭祀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警戒皇家的後人,幸福的生活來的不容易,一定要珍惜今天我們愛新覺羅家的江山。

畢竟,清朝的先祖從關外打到關內,再到坐穩天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當年他們一路走來,就是吃的這種淡而無味的肉。

時時的提醒,讓後人吃這個肘子,就是讓他們銘記歷史,做個好皇帝。否則,以後連這種淡而無味的豬肘子都吃不上。

說白了皇帝賞給臣子吃的豬肘子,也都是直接用白開水煮熟的。

這樣的肘子當然是難以下嚥的了。

所以,一般皇帝把這樣的豬肘子賞給大臣吃的時候,大臣們都是先收起來,然後等到他們下朝,直接就給扔了。

之所以要把肘子給扔了,就是因為真多是太難吃了。但是,守著皇帝,你又不能表現出來。

否則,皇帝非要把你的人頭給割下來不可。

有的時候,皇帝賞給臣子的肘子,不讓帶回家,必須就地解決,這時候大臣們都會在手裡拿一個手帕,用手帕拖著吃。

其實大臣們的手帕是用鹽水浸泡過的。這樣讓他和肘子在一起的時候,多多少少能有點鹽味,也不至於在吃豬肘子的時候,出現嘔吐反胃的情況。

清朝的皇帝中,乾隆是最愛賞賜大臣豬肘子吃的一個皇帝,也許,這就是乾隆對喜愛的臣子的另一種愛了吧。

不過,對於大臣來說,這真的是一種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呀。


史學達人


皇上賞賜給大臣豬肘子,大臣叩頭作揖感激涕零接下來,捧著它像接了聖旨或得了千兩黃金,然後走出宮門不遠,就給扔在見不得人的地方。要問這樣的事能是真的嗎,筆者看來,是真的,也不是真的。


先說為什麼不是真的,因為史無記載,而且,仔細想一想,別說皇帝賞賜的是一大豬肘子,就是普通人給你個大豬肘子,也沒扔的理由吧?

誰不喜歡吃豬肉?誰不知道豬肘子肉最好吃?更何況,還是皇帝親手賜的,讓你扔,你都不敢扔,更別說扔在了皇宮門外這樣神聖的地方了,就是野地裡,讓你扔你也不敢扔啊!

皇帝是誰,眼線到處是,一旦發現你扔了他賞賜的豬肘子,比當面罵他兩句還要氣惱,因為你這明擺著是向世人表示對皇帝的不屑不敬!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個字:殺!兩個字:立斬!所以從這個角度說,這豬肘子即使都臭了,也是不敢隨便扔了的,因為這樣的事,不可能真。

再說這事又可能真。因為你真的不想要這豬肘子,藏在身上,跑很遠的荒無人煙的地方扔了去,還真能萬事大吉,後顧無憂。不過除非你特別厭惡皇帝老兒,否則也不會做這樣的無聊的事。但無聊的人,總會有的,所以,總會有人真扔了皇帝老兒的豬肘子,皇帝不知,世人不知,這真與不真,也沒大區別,但若抬槓,還真能說真有過。

沒人見過,不等於沒發生過。 不過,話再說回來,既然有這一說,必然就有這一影兒,這不,就有野史記載名人軼事傳說,不僅有人扔豬肘子,而且還是很多人扔豬肘子。他們不僅沒事,反而挺可樂,也不用隱藏。你說這事奇是不奇?

要說清這事,先要說明這豬肘子並非豬肘子,而是“胙肉”。大清王朝建立後,為了收買人心,拉攏朝臣,皇上在重要節日或者祭祀先祖天地時,就會煮許多豬肉當祭品,祭祀完了,便會把這些白水煮的豬肉分賞賜給大臣和侍衛,名字還很好聽,叫“福肉”。


細想想,這肉雖然滿是皇恩元素,卻實在不好吃:白清水煮出來,煮的半生不熟,又放在供桌上很久,若是夏天,難免不變質,甚至發臭,你說,這樣的肉能好吃嗎?但不好吃也得吃,那吃的是皇恩,就是嚇死也不敢扔啊。而且吃了後還得說好吃。

也有少數不吃的,膽大一點的,趁朝堂上人多人亂,就偷偷藏起來,拿回家放上作料油鹽紅燒了吃。膽不太大的,就隨身帶點鹽末兒,抹了吃,滋味也還行。 不過,大多數人一散朝,就會攜“福肉”回家,於是就生出一個關於扔豬肘子的傳奇故事來。

話說大臣們都知道紀曉嵐最愛吃肘子,每次祭祀結束散朝出宮,大家都會把肘子一起往紀曉嵐的轎子裡扔,留給他回家慢慢吃,既減輕自己的負擔,又討好了紀老爺子,而且就是皇帝老兒知道了,也不會怪罪,畢竟紀大人是皇帝寵臣,拍紀大人馬屁,就是拍皇帝的馬屁。所以大臣們出了宮門就敢扔“豬肘子”了。


這事兒,倒是很可能發生,也就很可信。所以說,這事也可以說是真的,因為傳說,也是有現實的根據的。


小小嬴政


在我國古代,“吃肉”絕對是當官的最實在的理由,吃到“祚肉”絕對是當官生涯中夠吹一輩子的事。

據說,乾隆皇帝曾經大擺宴席,吃不了的肘子,就讓臣子們帶走回家吃,結果一出宮門,大傢伙都把豬肘子扔給了紀曉嵐。


背後的原因是,皇帝賞賜的豬肘子,十分的難吃,因為他是用白水煮的豬肉,吃起來一點肉香沒有,反而有很重的豬腥味,這味道只有紀大煙袋能享受,於是大家都給他了。

但是很明顯這個故事是假的。因為皇帝賞賜祚肉,一定會事先保障祚肉不會被“侮辱”。

怎麼回事呢?原來“祚肉”也是有尊嚴的!

祚肉,最早來源於商周時期的祭祀活動,通常來說,天子,諸侯,卿,大夫都有資格進行祭祀,但是祭祀用的大鼎不一樣大,不一樣多,其中天子九鼎最大,煮的肉也最多。這些肉煮完之後吃不完,會賞賜給最優秀的諸侯,作為年終獎。

在明確的歷史記載中,春秋首霸齊桓公就因為“尊王攘夷”提高了天子的地位,被封為“諸侯之伯”,作為物質獎勵,就賞給了祚肉。


老鐵們,想一個問題,如果在東周洛陽煮好的祚肉,送到齊國首都臨淄,最起碼是一個月的路程,你猜猜祚肉在什麼地方開始腐爛?使者會把他丟在什麼地方?

事實是,周王賞給齊桓公的祚肉,是一支參加了祭祀活動的活豬,一路趕著就送到了臨淄,齊桓公很高興,嗯,走地豬,真好吃!

2000多年前的事,你以為乾隆不知道嗎?

所以,臣子們根本沒有機會扔掉祚肉!


如果在皇帝面前,吃不下祚肉會怎麼樣?這要問問臣子們的家屬了!

每天上早朝,這些高級官員出門前都要寫好遺書的,在皇帝面前放個屁,打哈欠都有可能丟掉小命的!

所以,祚肉必須吃,而且要裝作很好吃的樣子。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如果連一個吃貨都演不好,還當什麼官?早點回家賣白薯去吧!


歷史知事


這純是無稽之談,古代沒有大臣會這麼幹!


古代吃肉不容易

肉,在古代可一直是奢侈品,由於物質匱乏,即使是官員,也只能在一年祭祀中領到皇帝分下來的胙肉。在《東周列國志》中就有提到:“及祭之期,定公行禮方畢,即便回宮,仍不視朝,並胙肉亦無心分給。”

這其中的胙肉就是祭祀禮儀完成後,將豬牛羊的肉分割分給大家的肉。胙肉作為帝王對臣子的賞賜,不僅僅有物質上的意義,更有恩寵的意義在裡面。即使到了後世唐宋物質較為富足的年代,大臣也會以能分到胙肉為驕傲,絕對不會出現問題中所說的出宮門就扔了的事情!

扔肉是小不敬是大

扔肉是小,對皇帝的大不敬是大,如果真有人敢這麼做,無疑是對皇權的挑戰,別說皇帝會生氣,他的同僚就會第一時間起來彈劾扔肉的行為,掉腦袋也不是不可能!

在前一陣的熱播劇《延禧攻略》中女主角魏瓔珞就曾在宮廷祭祀後,向怡親王的那份胙肉里加了佐料並舉報他,讓怡親王在眾目睽睽之下出了大丑,並被皇帝大家責罰。由此可見胙肉已經不僅僅是一塊肉了,它即代表了對先人的尊敬,也象徵著皇權的神聖!

大臣們吃的已經不再是肉了,是滿嘴的隆恩啊!!

所以在古代,即使你在家裡是頓頓吃肉吃到吐的土豪,最好也不要太任性,皇帝賞給你的大豬肘子,不吃也千萬不要扔,大不了抹上鹽掛起來當臘肉!也是不錯的嘛。


船伕


能說出這種話以及相信這種故事的人很明顯是不瞭解古代皇權崇高性的,這種情況或許會存在於一些皇權衰退嚴重的時期,但是在皇權籠罩最為嚴重的清朝,這種狀況幾乎是不可能會發生的。

在整個清朝時期,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皇帝給每一個大臣賞賜一個豬肘子的事情,也不存在大臣們一出宮後就把皇帝賞賜的豬肘子丟掉的情況發生。



如果我們仔細瞭解歷史的話,我們會發現這些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如果是對歷史有過一定了解的人,或許會從這種荒謬的說法中找出與之相對的歷史狀況。

清朝的胙肉

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中,滿清皇族有一種特殊習俗是與這個豬肘子說法有著一定聯繫的。

這種特殊習俗就是滿清皇族延續了200多年的胙肉賞賜習俗。

這裡所說到的胙肉就是普普通通的豬肉,而且這種豬肉與我們平常吃到的豬肉不同,這種豬肉是直接用開水煮得半生不熟、不放任何的鹽和調味料、保持著原本豬腥味的水煮肉。


每當在特殊節日降臨的時候,在清朝的皇宮中以及各大皇宮貴族的府邸中,他們都會專門殺上這樣的一頭豬,然後將其煮得半生不熟分給自己的親人以及他們最為信任、看重的手下食用。

因為這種豬肉所代表意義重大的原因,所以才被人們稱之為了胙肉。

在清朝能吃到胙肉的人

這種胙肉並不是每一個大臣們都能有那個地位以及運氣吃得到的,在清朝皇帝賞賜胙肉的過程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吃得到這些皇帝賞賜的肉。

其中普通的文人大臣們是很難有那個機會吃到的,清朝皇帝賞賜胙肉的時候,除了他們的子嗣之外,他們會把這些肉首先賞賜給自己最為傾心的旗人武將、大臣以及自己身邊最為信任的皇家侍衛們。



到了最後,只有少部分地位最尊貴的文人大臣們能吃到清朝皇帝賞賜的這些胙肉。

提問中的錯誤

通過這種種方面的瞭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提問中所說的事情有多麼不現實了。

清朝的皇帝不可能給每個大臣們賞賜豬肘子,每當有特殊節日降臨的時候,皇宮內才殺了一頭豬,一頭豬隻有四個肘子,朝廷裡有那麼多的大臣,皇帝們又怎麼可能給每個人賞賜一個豬肘子呢?

還有標題中說到的是每個大臣,這方面的細節也是不對的,因為並不是每個大臣都能獲得這樣的“恩寵”。

清朝皇帝之所以會賜予胙肉的原因

而清朝之所以會有這種吃不加任何調味料的半生豬肉習俗,主要跟他們祖上的經歷有關。

清朝人的祖先是歷史中一直在東北逐水草而居的女真人,在他們攻入關內、奪取漢人江山之前,他們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

正因為他們深刻知道著自己祖先在關外生活的艱苦、也知道著自己民族人數稀少很難以壓制比他們人口多上上千倍的漢人,所以他們在對自己後人進行教育的時候,都是進行著一種危機性教育的。

這種危機性教育促使下,他們會經常通過各種方法體驗他們祖先的生活。

他們除了每年有一段時間會模仿他們祖先進行狩獵的習俗之外,他們每年在飲食方面也會專門去體驗他們祖上的艱辛。

而胙肉這種沒什麼味道又半生不熟的豬肉在這個時候就成為了他們感受祖上飲食艱辛的最好選擇。

在雍正當了皇帝之後,他就曾經拿胙肉考驗過乾隆皇帝,在他看見乾隆毫不猶豫地把他賞賜的胙肉不皺眉頭地吃下去後,他感到了極其的滿意,最終他之所以把自己的寶座傳給乾隆,跟這件事情就有著一定的關係。

所以說大臣們出宮門後丟了乾隆皇帝豬肘子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歷史中並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當時乾隆皇帝給大臣們賞賜的是胙肉,這些肉都是必須得在乾隆皇帝面前吃下去的,既然是憶苦思甜,自然是不會允許拿出皇宮外的。


孤客生


假的!敢扔立馬會被扣一個大不敬之罪,輕則流放重則殺頭。皇城裡有各種錦衣衛密探包括大臣自己的政敵時刻都在盯著,有十個膽也不敢扔掉皇帝的賞胙。

古代皇帝賞賜的肉叫做胙肉,這是一種用水煮半熟的肉,這是在早期缺乏保鮮技術的時候,只能用這種方法來保存肉,做法也很簡單,水開了把肉放下去滾,滾到肉白了就撈出來,至於為什麼不煮熟透主要是熟透的肉太爛隨便一扯就掉了,不利於祭拜。現在在福建閩南地區仍然保留的這種風俗,每年初九拜天公,大家都要用這種水煮肉來祭拜天帝,很熱鬧的,鞭炮震天響。這種胙肉確實是口味不如新鮮的肉,但是隻要廚藝得當做出來還是不錯吃的,比如把這種胙肉拿來滷還是不錯的。

一般來說,皇帝不會輕易賞賜胙肉給大臣的,也不是每個臣子都有資格獲得皇帝的賞賜。每年冬至的時候皇帝會祭祖(天壇),祭祖的時候就是拿這種胙肉來祭拜天地,一般來說是要敬奉三牲,豬牛羊都要。而拜完天地以後皇帝會下令把這些祭拜過的豬牛羊賞賜給大臣們,這叫做共沐天恩。所以呢,單單從意義上看這就不同了,一個是天地所賜,一個是先帝榮寵,一個是皇帝恩寵。

能夠享受賜胙大臣的級別也很高,不是隨便人就有的,一般是要求公爵以上,比如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這種,他們在封爵裡有帶公字的,就能夠享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