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悟“人間事”——論“寵辱不驚”


讀《道德經》悟“人間事”——論“寵辱不驚”

淡泊名利,寵辱何驚?

老子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真乃說出了世人之通病。寵辱若驚,即喜怒無常,悲歡不定。何以如此?皆因難守心,被誘惑之故。

《菜根譚》有言:“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閒看花開花落,昭示著一份淡然,一份優雅,一份悠閒;漫望雲捲雲舒,盡顯著一種豁達,一種超然,一種大度。

人生在世,名利二字,放不下名利,放不下成敗,放不下得失,一旦不能如願,則失落、失意乃至失志。而名不長在,財不長有,得得失失,來來往往,得之則喜,失之則悲。芸芸眾生,淡泊名利者寡,慕名貪利者眾。故世人皆悲喜無常,苦樂不定,乃是必然。

看破方能放下,若明白名利不過是“鏡花水月、夢幻泡影”,懂得“爭名奪利一場空”,則能得之不喜,失之不憂,視寵辱如花開花落,不驚;視去留如雲捲雲舒,無意。

故“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實乃一種境界,一種胸懷。境界高則能看清一切,胸懷大則能放下一切。

胸懷大者,看清了一切,淡泊了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亦欣然、死亦無憾。可謂風流,可謂灑脫,可謂恬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