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冷驚蜇,暖春分,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啥意思呢?

湘俚伢子


關於節氣的農諺,在我國民間有很多很多,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按照我國的傳統曆法,先輩們將一年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四季就是春夏秋冬,節氣則是立春、立夏、立秋、冬至等,而“驚蟄”就是春季的節氣之一。“驚蟄”時節,意味著春天正式到來,春雷轟鳴,春雨霏霏,春回大地,萬物萌發,春暖花開,動物甦醒,整個大地完全復甦。而農村民間流傳的這句俗語,就是人們按照“驚蜇”當天的天氣變化,來預測整個春天的天氣變化走勢,來安排春天的農耕生產和生活。那麼。這句俗語究竟說了什麼意思?鄉村關中結合農民春耕生產,以及民間的生活現狀,和大家分享如下:

第一,“冷驚蜇,暖春分”的意思。

2020年3月5日,就是農曆二月十二這天,就是“驚蜇”,這是二十四節氣繼“立春”、“雨水”之後第3個節氣。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是說,驚蟄當天的天氣寒冷,那之後的節氣“春分”時,天氣將是溫暖和煦的好天氣。因為過了驚蜇,標誌著春天正式到來,春雷初響,萬物萌發,冬眠蟄伏的動物都甦醒開始活動了,這樣的天氣對於整個農作物的成長和萬物生長,都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的意思。

北方民間,還有“驚蟄寒,冷半年”的說法。其本意就是說,本來取“驚蟄”節氣的到來,春暖花開,但如果這天天氣卻颳起了北風,天氣變得寒冷,那麼前半年的整個天氣就會寒冷如冬,也預示著人們就要從“驚蜇”這天開始,重新開始過冬了;如果“驚蟄”這天的天氣暖和,那前半年的天氣也就暖和了。當然,這只是人們依據節氣變化的預測,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第三,這句老俗語不適應如今的生產了。

這句老俗語是過去人們對農耕生產,因節氣變化帶來的氣溫變化的總結。在過去漫長農耕生產的那個年代,勞動人民因文化知識缺乏,對天氣氣像知識缺乏科學瞭解,也沒有先進的科學依據作為預測,也就這樣根據長期的天氣變化,而做出了這樣的規律總結;但是,現在全球氣候變暖,天氣預報科學及時準確,人們對於天氣的瞭解,隨時都可以收看收聽天氣預報。這些根據節氣變化而總結的農諺,也就被淘汰出了農耕生產和人們的生活中之中。

總之,這句老俗語對當今的農業生產,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已經不適應了。這有人們對氣象知識更加科學探測的認知,也有及時準確的天氣預報作為參考,準備農耕生產和各方面的工作;同時,因為時間變遷,和氣候變暖的影響,讓這些過去具有一定指導價值的農諺,慢慢退掉光壞,淹沒在了農耕生產的歷史長河中。


鄉村關中


農村俗語:冷驚蟄,暖春分,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啥意思呢?

3月5日(農曆二月十二日)是“驚蟄”節氣。題幹說的“冷驚蟄,暖春分,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 ”,其意思就是一般驚蟄節氣時還是比較寒冷的日子,真正暖和是從春分啟始,假設驚蟄節氣當天,天氣是比較寒冷的,一直持續的刮北風,相當於重新來了一個冬季!


“ 驚蟄” 節氣後至“春分”還有十五天的時間,可以說驚蟄至春分期間的十五天裡,北方多地依舊會普通冬季寒冷天氣一樣,氣溫也會市場下降至零℃左右,在恰當的溫度以及日子裡還容易有雨雪以及倒春寒的天氣。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雖然驚蟄過後天氣還持續一段時間的寒冷,但這屬於冬季末尾的一段過渡期。考慮到雨水節氣早已過,基層的農民朋友們便早早為農耕做準備,比如提前購進糧食種子、肥料肥料等農資產品。有的為了冬小麥、油菜進行追肥,有的是為了即將進行播種的花生、高粱、玉米等莊稼。


俗話說“ 一年之計在於春” ,足以說明春天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春天屬於播種的季節,也是農作物生長的季節,所以莊稼生長所需的水分、肥料以及其它各類養分必須提供充足,不然農作物不能進行營養供給,不能進行快速拔苗生長,秋收時不至於一無所獲。

春雨驚春清谷天,這是二十四節氣,其中的驚為“驚蟄”節氣,與題乾的說法正好對應起來。雨水節氣後15天是驚蟄節氣,過後30天是春分節氣。這是來自民間的農人根據時間節氣與農業活動用力的的經驗,可以說在那個農業不太發達的時期,是有很大的農業幫助作用。


接下來就是俗稱驚蟄又一個冬季,氣溫如冬季一樣寒冷,你準備好了嗎?


小希時間


題主的“驚蜇”打錯了,應該是“驚蟄”,在今天的十點五十六分四十四秒,我們正式進入了二零二零年的驚蟄時節,而驚蟄之後便是春分。題主所說的這句俗語“冷驚蟄暖春分,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就是關於這兩個節氣的俗語,對於我們農民從事農業農事生產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其具體含義您且接著往下看。

俗語的意思

其實這句俗語還是很好理解的,其意思是:驚蟄天氣冷,則春分時天氣就會暖,驚蟄時如果刮北風,那麼咱們農民就得另外過一次冬天。這不我們恩施今天就已經颳起了呼呼北風,早上還出著大太陽,我們家還在外面曬被子呢!下午就已經是陰天了,估計接下來幾天的溫度都不會太高的。

對這句俗語理解則不能單獨理解,恩施地區還有後半句“暖驚蟄,冷春分”,將其連起來其實是說三月時節的溫度是飄忽不定的,咱們農民得根據驚蟄時的溫度來確定是否進行春耕。如果驚蟄時溫度較低,那麼接下來氣溫會回升,這個時候自然可以播種;反之驚蟄時溫度較高,春分時溫度就會很低,此時播種不利於種子發芽,咱們得適當推遲春耕時間。

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這後半句其實也很有道理,咱們都知道緯度是影響溫度的主要因素,緯度越高則溫度越低。這北風是從高緯度地區刮來的風,其溫度自然比低緯度地區低得多,由此就會給人一種重新過多的假象。寫道這裡不得不佩服老農民智慧,他們雖然不懂科學道理,卻能夠總結出許多有用的經驗。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現在還有不少農民依靠著二十四節氣來從事農業農事生產,所以這句俗語還是有著不小的意義。當然現在農村農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不必完全依靠俗語而來,還是得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

如果您的身邊也有不瞭解這句俗語的人,請將它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瞭解傳統民俗,謝謝您的轉發!


愛茶者九號


“驚蟄不過九,春風不過冬”,今年的驚蟄就是大後天3月5日了,而我們這個地方由於天氣原因最近一直都是低溫狀態,很多農戶每天都會站在門口看著風的走向,有的老人說今年驚蟄一定是南風,有的老人搖搖頭說,從這情況今年北風會比較多,那麼老人說的這個話和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後來我查閱了關於驚蟄的一些知識,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一般在南方過了驚蟄就是真正的春天了,但對於北方驚蟄還在九天裡,根據老一輩的指示那就還是數九寒天裡,但是氣溫騙不了我們,看了下後天的天氣預報,晴天,氣溫在4℃,可見今年的驚蟄真的會冷。

那麼為什麼驚蟄當天刮北風,我們就要從頭過一遍冬天呢,原來北風是從北方而來,而我們可以腦補下,這個北方有可能是寒冷的西伯利亞通過黑龍江一直南下,還有可能是從內蒙古漂游而來,但總歸就是北風在驚蟄是一個不速之客,北風的到來可以降低當地的氣溫,而對於一些正在生長的農作物嫩芽來說,那就是毀滅性的打擊了,嫩芽沒有抗寒能力,一旦氣溫出現在零下那麼就會出現凍害有可能全軍覆沒,所以才有了這句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的由來。

現在農村對於倒春寒的防滑措施都是非常到位,所以相對還是比較安全的,而這句俗語也是一句警示語,是咱們老祖宗用多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有可能不適用於現代農業,但一定程度會提醒人們一定要注意氣候的變化,防止突如其來的寒流對農作物產生凍害,因此我們還是要學習一些關於農村的俗語來補充我們對於大自然的認知的。


布衣小農人


昨天還是狂風大作,現在停風了。明天是2020年的驚蟄節氣,是春季第三個節氣,



有關驚蟄節氣的農諺不少:驚蟄不過九,春風不過冬。九九第三天了,最近幾天氣溫明顯下降了很多,完全應了九九殺一陣的老話,剛剛看了天氣預報,最低溫度在零下,明天會比今天還要冷,估計要冷上個三五日,然後等到出九時氣溫慢慢回升。

若說春天冷,那必定是春風帶來的冷,這種冷和冬天不一樣,冬天的冷是感覺凍皮肉,渾身的肉冷到打哆嗦,可春天的冷是冷到骨子裡,那種刺骨寒冷,因此有些習慣性每年冬天生凍瘡的人,他們可能冬天保護好了後不犯凍瘡,但春天北風料峭時讓他們防不勝防,最終還是有了凍瘡。



昨天北風呼嘯,狂風大作,溫度直接從前天的零上搖身一變下降到了零下,看來風已經席捲了前幾天的溫暖,估計要冷幾日了,也正好冷幾日之後,就是九盡的日子。

冷驚蟄,暖春分,現在冷了那麼下一個節氣會是暖和的日子,我們根據農諺分析天氣,今天最低溫度零下,天氣必然屬於冷驚蟄中提到的冷,所以我們推斷:最近幾天會冷。後期將會氣溫逐漸回升,出九時天氣不會這麼冷了,等到了春分節氣,天氣會很暖和。

而昨天刮北風和今天刮北風完全是兩個意義,昨天北風是把溫度給拉了下來,於是驚蟄節氣的今天是個比較冷的日子,假如明天不再刮北風的話,後面氣溫會一點點回升,但如果明天和昨天一樣、繼續刮北風的話,那就應了農諺: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聽聽都覺得讓人恐懼,赤裸裸的倒春寒啊。

現在窗外聽不到北風呼嘯,此時是沒有風,但此時沒有風不代表明天一整天不颳風,再次看了看天氣預報,今天最低溫度是零下四度,明天比今天還要低兩度,其實此時已經是比前陣子冷了很多。好在我們北方氣溫今年沒有特別暖的時候,農作物尚未發芽,因此這樣的低溫不會造成農作物損害。

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的意思是:北風其實是寒流,本來已經春天了,可突然刮來的北風把寒冷再次從遠方帶回,那麼我們這裡要從頭另過冬了,意思是還要冷些日子。


悠然見東山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節氣,驚蟄節氣的到來,不僅預示著天氣越來越暖和,也意味著降雨會越來越多,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蟄伏在土壤中的昆蟲也會慢慢開始活動,農民也要開始一年的耕作。在農村中關於驚蟄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咱們要說到的俗語“冷驚蟄,暖春分,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我們先來看這句俗語的前兩句:“冷驚蟄,暖春分”,這句意思是如果在驚蟄節氣還很冷的話,那麼到了春分節氣時,天氣就會變得很暖和。雖然今天已經到了驚蟄節氣,但是現在仍然在數九寒冬中,所以雖然白天的氣溫已經逐漸升高,但是在太陽下山後,還是能感覺到絲絲涼意,所以在驚蟄節氣時,天氣並不會像人們所想的那樣會很暖和。但是在有些特殊的年份裡,在驚蟄節氣時氣溫已經升得很高,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在本應該很暖和的春分節氣,卻常常會出現倒春寒,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驚蟄時氣溫升高,並不代表此後並不會有冷空氣來侵擾,而是因為目前冷空氣暫時被暖空氣所壓制,但冷空氣依然很活躍,在未來的15-20天中,在冷空氣的影響下,會出現強對流天氣,導致氣溫大降,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倒春寒”。

再來看“驚蟄刮北風,從頭另到東”。這幾天我們這裡的大風一直就沒停歇,今天的風力雖然比前兩天小了很多,但是依然能感受到北風所帶來的寒意。對我國天氣影響最大的冷空氣便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冷氣流,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北方,如果在驚蟄節氣刮北風的話,北風往往會帶來寒冷,雖然並不一定會帶來降雨降雪天氣,但是在一早一晚還是會讓人們感覺到冬天寒冷的感覺。

農村中關於節氣的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根據生活和勞作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由於以前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先進預測未來天氣的設備,人們只能從經驗中來推測未來的天氣變化,雖然現在老農們已經能從天氣預報中知道未來幾天的天氣,但是老農們依然會根據節氣俗語來安排農事。


悠悠鄉村路


問題題目的“冷驚蜇”的“蜇”錯了,是“蟄”。

冷驚蟄,暖春分;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這是兩句有關驚蟄天氣的農諺。有關驚蟄的農諺不少,其意也易理解,俗語一般都淺顯形家易懂不深奧。冷驚蟄,暖春分,其意就是:驚蟄時節寒冷,到了春分時節就暖和了。驚蟄接著春分,驚蟄是二月卯的節,春分是二月卯的中氣,相差十五天。這句農諺還有後半句:暖驚蟄,冷春分。這是正好相反的,總的意思是:驚蟄時冷,春分時就暖;驚蟄時暖,春分時就冷。這是反映驚蟄春分時節的天氣特點,乍冷乍暖,乍暖乍冷,冷暖反覆無常。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這是一句有誇張成份的農諺俗語,目的在強調人們引起注意重視,忽略輕視不得。在我國,刮北風,西北風都是寒冷之風。驚蟄還在“九九”之內,是會冷的,颳了北風,說明會有好一陳冷,即有一段時日氣溫低下的,如重新過寒冷冬天一般。這是明顯的乍暖還寒,倒春寒。

驚蟄後是春分,驚蟄春分是二十四節中的兩個,排於第三第四位,分別代表仲春卯月的節和中氣,公曆時間一般在3月5是上下及2O號左右,太陽位置到達黃經345°及0°,驚蟄,九九豔陽天,春雷乍響,蟄蟲驚而出走,氣溫回升,土壤解凍,雨水漸多,春耕開始。驚蟄要盼有雷雨,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驚蟄暖和和,蛤蟆唱山歌;驚蟄冷颼颼,過冬從頭走。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春分時太陽在赤道上,然後越過赤道繼續北移,草長鶯飛,柳暗花明,多彩多姿。


樹德漢碩


今天是陽曆的三月三號,後天是三月五號驚蟄節氣,雖然前幾天天氣開始轉暖,沒想到今天穿著棉衣棉褲,卻還是凍得有些發抖。心裡暗自慶幸,幸虧沒有過早的脫下棉衣,要不然時下正是防疫控疫的關鍵時刻,一個噴嚏,整條街道都是驚疑的目光,老百姓讓這新冠病毒整的有點草木皆兵了。農村老人常說的 “春捂秋凍”,是有道理的。而我們當地農村也有“春凍骨頭秋凍肉”的說法,你還別說,這春風颳得陣陣寒意,似乎滲透到骨頭裡似的。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記得小時候對這個節氣的名字有些疑惑,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名字。母親給我講得非常詳細:驚蟄的意思是冬天過去,天氣開始轉暖,天氣開始由下雪轉為下雨,隨著春雨的豐沛,並且伴有春雷陣陣,沉睡了一冬的昆蟲在春雷聲中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紛紛醒來,開始鑽出土層活動,山裡的植物迸發生機。記得那時山裡最常見的一種螞蚱,在我們當地叫做老驢馱,最先出現在地面上蹦蹦噠噠,舒展著並不靈活的腿腳。農村老百姓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那麼農村俗語:冷驚蜇,暖春分,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啥意思呢?


冷驚蟄,暖春分。

冷驚蟄,暖春分。說的是正常的驚蟄天氣應該是乍暖還寒的,如這幾天的氣溫,雖然開始下雨,但這氣溫忽高怱低,讓人摸不著頭緒,總體來說還是寒冷的。暖春分說的是驚蟄過後半個月的節氣就是春分,春分應該是氣溫回升快,杏花要綻放蓓蕾的時候。如果春分遇到寒冷低溫,是有倒春寒發生,勢必要影響到杏樹桃樹的開花和座果率。所以正常的春分節氣是溫暖如春的。

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

如果驚蟄節氣這天颳起北風,說明天氣會進入寒冷的冬天。其實這是個比喻說法,春夏秋冬四季輪迴這是改變不了的自然規律,已經到了春季,春季過後應該是夏季,怎麼可能因為驚蜇節氣颳了北風,從春季再進入冬季呢。這只是形容驚蟄當天如果北風呼嘯,預示著春季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寒冷的低溫,這是在提醒老百姓天氣異常,要合理安排春耕時間,掂對好地裡的農活,避開低溫期,為豐產豐收做準備。

總之,農村俗語:冷驚蜇,暖春分,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是過去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農村老百姓根據以往的節氣總結而來的經驗之談,作為當時指導農耕的依據,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凝聚老輩人的智慧結晶,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現在的科技如此發達,根據天上的衛星發回來的星雲圖,詳細的天氣預報也可以提早知道十天半個月的。比如說今天溫度是零下四度到零上七度,而明天氣溫繼續下降,是零下六度到零上3度,而到了後天的驚蟄天氣,雖然氣溫有小幅上升,是零下1度到零上七度,而驚蜇節氣後,卻預報要下雨了,您看精準到每天的最低溫和最低溫,都能如此詳細。



我是家在南鄉,喜歡和您嘮嘮關於農村的點點滴滴,記得點贊、關注和轉發,讓我們共同學習一起進步。


家在南鄉


冷驚蜇,暖春分:是說到了驚蟄節氣的時候如果仍有寒流,那麼到了春分節氣的時候氣溫往往會比較的暖和。

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節氣當天如果是刮北風為主,那麼表示接下來幾天的氣溫會比較低。而“從頭另過冬”是指天氣很冷,會像冬天一樣寒冷,需要做好禦寒的準備。所以如果遇到驚蟄這天刮北風,那後期還會冷上一段時間,但也不怎麼冷了,畢竟春天到了,天氣回暖了。

關於驚蟄節氣的農諺還有很多,而這些也都是古人長期觀察之後經驗的總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其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不過需要注意一點,那就是農村所流傳的這些農諺都是有一定地域性的,並不是全國適用的,所以還是要因地制宜。並且其也只能是起到參考作用,並不是100%就是準確的。


讀書是福


二十四節氣第三個節氣:驚蟄,距離我們也越來越近了,在這月的農曆十二,就是驚蟄,驚蟄節氣的到來,也預示著天氣到了回暖的季節,俗語有: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各地的春耕也會隨著驚蟄的到來,農田裡面也會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驚蟄也是春雷乍響、百蟲復甦的季節,哪些蟄伏在土壤、地洞裡面的昆蟲和一些冬眠的動物,在驚蟄之後伴隨著春雷的響起,也都紛紛會的爬出地面,大地也會出現陽光明媚、春暖花開。

在農村的俗語之中,對於驚蟄當天的天氣變化,對於以後天氣的走向,也有一定的說法,其中就有一句農諺叫做:冷驚蟄,暖春分。這句農諺的意思指的是在驚蟄的當天,如果天氣比較的寒冷,並沒有出現暖洋洋的天氣,是一個很冷的天氣,這樣的天氣狀況,對於之後的節氣春分,則是一個比較好的現象,在春分節氣到來之際,會出現一個比較暖和的天氣,這樣的天氣也是大家所喜愛和正常的天氣。也符合春季正常的天氣走向。

驚蟄期間,還處於數九天氣,並沒有完全走出數九,這時候的天氣變化是很大的,忽冷忽熱的天氣常伴在我們的左右,這個季節也是不能夠隨便去除衣物的季節。天氣的變化也被稱之為二八月:亂穿衣,天氣變化之快,今天陽光明媚,一派暖洋洋的氣息,明天就有可能寒風吹過,刺骨的寒冷有接踵而至,所以這種驚蟄前後還是要注意防寒保暖,驚蟄期間寒冷是比較常見的。但最怕的是在驚蟄這一天不但寒冷,而且伴隨而來的還有特別大的北風,為啥驚蟄期間怕北風呢?其實按照民間的經驗,這樣的說法還是頗有道理的。

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意思是在驚蟄期間出現寒冷的天氣,並且伴隨著風力很高的北風,這樣的天氣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根據節氣的變化,雨水、驚蟄過後,天氣會一天天的變暖,北風也會逐漸的變少,隨之而來是南方的潮溼氣流,如果驚蟄這個節氣北風的吹過,也會帶來寒潮,這樣的氣候變化,帶來的猶如冬季一般的寒冷,這樣出現在春季的極低的氣溫,也被稱之為:倒春寒,原本該是春意濃濃的陽春三月,極低的寒潮來襲,猶如冬季的一般寒冷,這對於正處於萌芽生長的農作物,和孕蕾開花的果樹,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嚴重、巨大的,所以說村民對於這樣的天氣是最為擔心的,這樣的天氣會給收成造成的影響是很大的。

農村很多俗語關於驚蟄出現寒冷天氣,對於以後的天氣走向,大都認為會出現很長一段時間的寒冷期,也被叫做:驚蟄寒,冷半年,雖然這句老話帶有很大的誇張成分,實際之中並不會出現冷半年的情況,但這樣的寒冷很有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春天不暖,出現寒冷的天氣,這樣的天氣對於農作物生長也是不利的。隨著大氣候環境的轉變,很多時候農村過去的老話,我們也只能作為參考使用,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