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台:“宅家”不停產,戰“疫”又戰“貧”

一盞普通檯燈、一臺縫紉機,旁邊的床上散落著或成品或半成品的工裝手套……3月12日,鳳臺縣古店鄉北王集村貧困戶管佔菊坐在家裡忙得熱火朝天。

“以前每天都要去廠裡,現在為了防疫,在家就能做,這是個手工活,好學好做,一天下來能加工成品五六百隻,掙一百多塊錢哩……”管佔菊一邊給手套鎖著邊,一邊笑容可掬地和記者聊著。

管佔菊是鳳臺縣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愛人去世多年,這些年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孩子,靠著家裡的幾畝地艱難度日,日子越過越難。在精準扶貧中,管佔菊和村裡其他的十幾個貧困戶被安排到村裡的扶貧企業手套廠上班,月增加收入3000多元,不僅讓管佔菊從貧困戶變成了脫貧戶,更是讓她看到了生活的曙光。今年疫情來襲,手套廠一時開不了工,管佔菊一度很發愁。

為確保貧困戶脫貧不返貧,讓村民們“宅”在家,有事做,“宅”得住,還有收入,抗疫期間,北王集村駐村扶貧工作隊一邊協助村裡抓好戰“疫”,一邊做細做實貧困戶的防疫工作,為確保脫貧攻堅不停頓、不斷檔,他們積極籌劃協助村裡扶貧企業落實復工復產,指導他們做好復工防疫,幫助他們組織貨源,並創新思路,變“集中加工”為“炕頭經濟”,把原材料分送到貧困戶和普通農戶手中,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生產加工。

據瞭解,加工手套,縫製連接、鎖邊包裝……都是分流程作業,工作強度小,易學易做、在家就能獨立完成,主要針對村裡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或受疫情影響不能外出務工的普通農戶。“我們村裡這個手套廠已經創辦運營了十年時間,是個傳統產業,有這個基礎,我們就做個牽線搭橋者,上門送,上門收,工資日結,村民們足不出戶就賺到錢了,大家在家也能待得住,也算是為疫情防控作貢獻了。”北王集村手套廠負責人、預備黨員賈時翠告訴記者。

“現在是疫情特殊時期,政府倡導少出門、不扎堆、不串門。這種採取居家生產的模式,是一件雙贏的事,既規避了因人員集中聚集而交叉感染的風險,又省去了工人們來回跑,也降低了企業防控壓力,對於待業在家人員也可以有些收入。”淮南市林業局駐北王集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王希幫說。

家家機器響,戶戶致富忙。這種“炕頭經濟”模式不僅在古店鄉北王集村已初具規模,而且還影響輻射到了周邊縣鄉。“我們這種模式,不僅確保了本村的所有貧困戶和一些在家待業的普通農戶,周邊的幾個鄉鎮以及亳州市的蒙城縣、利辛縣等區域的鄉村農戶,我們也派專人統一放活、收活、結算,引導他們做到防疫、生產兩不誤,宅在家中照樣增收”。賈時翠告訴記者。(徐豔友 李聰 趙中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