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麼意思?

愛哭有糖吃


立秋是我國下半年的第1個節日,在農業生產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象徵著秋天的到來。在古代咱們的老祖宗根據力求的規律總結出來了一套立秋和農業生產之間的關係。“六月立秋晚不收,騎月立秋早晚收”這句話說的就是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影響。



六月立秋晚不收。

“六月立秋晚不收”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說的是如果立秋是在六月份的話,那麼種的遲的,或者生長週期太長的莊稼基本上就不會有好的收成。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立秋到底和造價的收成有什麼關係?



咱們知道2019年的立秋是在農曆七月初八,這一天正是陽曆8月8日,具體的時間是在凌晨3點12分57秒,所以今年是非常明顯的七月立秋。在民間之所以如此不喜歡六月立秋,其實是因為立秋立得早,這個時候莊稼正處於灌漿器,咱們都知道一層秋雨一層涼,秋老虎雖然很熱,可是幾場雨下來基本上氣溫也都下降的厲害。而立秋立得早,這代表著很多的莊稼還沒有完全成熟,氣溫就降低了,這個對於農作物的成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對於晚熟產品,因此“六月立秋晚不收”。

七月立秋早晚收



立秋如果在七月的話,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雖然七月立秋和六月立秋,在時間上能相差10天,可是正因為這10天,很多的晚熟農作物在灌漿的中後期就可以積攢下更多的幹物質。就比如說咱們家裡面種的玉米,咱們都知道晚熟的玉米一般產量比早熟的要高,可是如果在晚熟玉米收穫的時候氣溫已經很低了,那麼玉米的產量明顯就上不去,即使品種再好也沒用。而七月立秋的話意味著秋天降溫的時間會往後推遲,因此農作物的產量無論是早熟還是晚熟都不會受到太大的氣候影響。


聽完老張談三農的解釋,不知道各位朋友明白了沒有?其實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之所以會在六月和七月不固定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咱們農曆採用的是找月亮一圈計時的方法,這樣一年只有350天。而陽曆採用的是繞太陽一圈的及時方法,這樣一年就有360天,這麼下來,所以每隔幾年農曆就會有一個閏月。


老張談三農


立秋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農業生產的很多過程都和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很多人也總結出了很多和節氣相關的俗語。立秋其實就說明天氣會慢慢由熱轉涼,氣溫會逐步降低,但立秋並不是真正意味著秋天已經到來,立秋以後還會有一個伏天,整個氣溫還是比較高的。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立秋過了以後第三天就是三伏,有句俗語說“冬有三九,夏有三伏”,立秋以後雖然已經到了末伏,但是整個氣溫還是不低的。立秋以後氣溫的晝夜溫差可能會比較大一些,早晚的時候需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不小著涼受寒。“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俗語是人們根據自己平時的農業生產經驗總結出的俗語,具有很大的學習參考意義。



“六月立秋晚不收”,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在農事生產中如果發現今年的立秋是在農曆6月份,那就要儘量的早點種莊稼,儘量少種生長週期過長的農作物。六月立秋的話算是比較早了,立秋以後雖然氣溫仍然比較高,但是隨著降雨的增多,氣溫有可能會很快下降下來,人家都說“一場秋雨一場寒”還是比較有道理的。在立秋的時候很多農作物正處在灌漿期,氣溫和陽光對它們來說非常重要,作物種子是否飽滿全靠這個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立秋以後,氣溫降低,那很有可能導致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出現其它的一些問題,農作物減產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會有“六月立秋晚不收”的俗語,這裡的晚指的是“種植在晚”和“收穫太晚”。


“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如果是在七月立秋的話,不管是種植早晚或者是收穫早晚,都會有一個不錯的收成。今年的立秋就是在7月初八,這也就意味著今年是晚立秋,莊稼的收成總體都會比較好。晚立秋的話莊稼在生長的時候就有一個非常好的膨大期,農作物的果實都會長的比較飽滿一些,整體產量會相對非常高。六月立秋或者是七月立秋對農作物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這是我們古代的農民總結出來的一些勞作經驗,現在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在相關的農業生產中可以注意一下一些事項。



想要莊稼有更好的收成光關注農時是肯定不夠的,這樣的農作物產量肯定也上不了,想要農作物高產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一是從農作物的品種入手。選擇高產、耐旱、適應性比較強的農作物對我們的農業發展非常的有利,能夠保證我們的產量。二是水肥管理一體化。在水肥管理上應該多下一些功夫,保證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週期都會有足夠的營養成份可以吸收,保證生長過程中的營養物質攝入。三是做好田間管理。及時清楚田間的雜物保證其不會影響到其它農作物的生產,這樣有利於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對我們的農業生產還是很有意義的,可以在今後的農業生產中進行相關參考。


老農民說事


我們這裡是這樣的一句老話“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和題主說的這個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老家種地這幾年我就談談我自己對於這句俗話的理解。這個六月和七月指的是咱們的農曆。

為什麼會說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

六月立秋的一般都是在陽曆7月份的時候,正是夏季農作物開花坐果的階段,早早立秋了氣溫就會出現明顯的差別。我們這裡的老話說的是這樣的:“立秋以後寸草結籽”。即便夏季農作物沒有造成植株的生長,也得向生殖生長轉變,所以就會造成夏季農作物不能夠在其需要的氣溫下灌漿或者膨果。


比如說在2018年的時候就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六立秋。在2018年的清明節前後我們這裡遭受了“倒春寒”,導致了我們這裡的小麥減產比較嚴重,甚至由於受到凍害的影響小麥直接就沒有出穗。在小麥收穫的時候畝產量只有600-700斤,跟往年的1000斤的產量相差甚遠。

夏季玉米和花生的產量也受到了影響,颱風溫比亞在夏季農作物快收穫的時候直接把玉米都給颳倒伏了,玉米的產量也下降了很多。我家的玉米只有900斤左右,蒜茬花生的產量也只有750多斤,(跟往年900斤左右的產量差距也不小。)



總的來說關於農業種植的諺語都有區域性的限制,所以我覺得這兩句諺語比較適合我們豫東平原地帶!


豫東小農


要說呢,日子過的是真快。今天7月5號,後天就是一年中的小暑節氣了,而小暑節氣後一個月就到立秋了。這就是說,雖然現在還沒有到今年最熱的時候,但是立秋後涼爽爽的日子已經在我向我們招手了。

“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話是一句農諺。是根據立秋節氣在農曆月份中早晚來預測今後收成的。

意思是如果今年的立秋節氣在農曆六月的話,那麼晚熟作物的收成就不會好,早熟作物的話影響還不大。而如果今年的立秋節氣在農曆七月的話,那無論早熟作物還是晚熟作物都會豐收。

今年的立秋時間陽曆是8月8日,陰曆正好就是七月初八。那麼今年的晚熟作物收成就真的不好了嗎?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首先,這是古代農耕社會的一種認識。他們認為立秋秋,涼嗖嗖。一旦立秋天氣就涼下來,而作物生長是有積溫等溫度要求的,立秋早的話,天氣涼的早。晚熟作物來不及灌漿豐滿天氣就涼涼了,所以晚熟作物也就長不成了,秋收就會減產。而如果立秋時間推遲的話,那麼一切就反過來,早熟作物和晚熟作物都不會受到影響,都能夠豐收了。

這句話還有道理嗎?!姐姐認為這句話有著嚴重的侷限性。今年的立秋時間在農曆的七月,但不一定今年的晚熟作物收成就不好。

之前姐姐剛剛寫過一篇為什麼今年立秋在農曆的七月的文章。裡面詳細介紹了立秋節氣為什麼有的年份在農曆的六月,有的年份卻在農曆的七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一下。

我們知道,這立秋的時間在陽曆中的日子是比較固定的,都在每年的八月七日,八日或者九日。而在農曆中確是搖擺不定的。有的年份在農曆六月下旬,有的年份在農曆七月上旬。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國採用雙重曆法造成的。老百姓愛用農曆,但農曆是依據月亮圍繞地球轉規律制定的。

而24節氣也是按照地球圍著太陽轉的角度制定的。所以與農曆的時間就會差的遠一些。

然而,我們知道決定地球溫度的是太陽,而不是月亮,所以農曆的時間其實與溫度的高低是沒有多大關係的!無論是農曆的六月還是農曆的七月,它的溫度都決定於處於什麼節氣了!明白地說,就是節氣決定溫度,而不是農曆的月份決定溫度!

所以無論農曆六月立秋,還是農曆七月立秋,立秋都是立秋的溫度!

無論是早熟作物,還是晚熟作物,會不會豐收,與立秋節氣在哪個月沒多大關係!

所以呢,“六月立秋兩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話其實更多的是一句順口溜。是人們對立秋節氣認識的一種誤區。

歡迎分享不同見解!


表裡鄉村


很多農諺俗語是我國曆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準確率還是很高的。自古我們農民一般都以農曆來紀年,在農業生產中也都是以農曆作為農業生產的時間參考,用農曆和24節氣相互結合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的種植時間。立秋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的早晚,對農業生產是有影響的。“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農諺俗語,就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立秋節氣在農曆月份中早晚來預測收成的。




其實,我國幅員遼闊,各種農諺是根據不同地區地域的氣候差異總結而來的,任何諺語並不是說在我國所有的地區適用,只是在一定地區範圍內適用。這句“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則主要是在華北地區適用。這裡的“六月、七月”,指的是農民們所說的陰曆的“六月、七月”,如果立秋時間是在“農曆的六月”,那麼根據以往人們的經驗總結,六月立秋屬於早立秋,立秋後的天氣中午雖然說還會很熱,但卻能明顯的感覺到一早一晚的天氣會變得涼爽,而這樣的氣候對華北地區的種植的農作物是不利的,因為華北區域一年是種植兩茬作物,主要是冬小麥和夏玉米。



夏玉米的播種時間是在小麥收穫後,所以是屬於晚播植物。六月立秋,早晚溫度的差異是不適合夏玉米的灌漿,玉米是要講究在生長期間要有一個積溫的農作物,這個積溫指的是從播種到收穫的時候歷經溫度較高的累積時間。立秋在6月裡面時,哪些播種比較晚的地塊玉米,由於氣溫涼爽積溫不足,耽誤了生長,到了玉米十月份該成熟的時候,它還在青穗期,這世間收穫就會直接影響了晚茬作物的收成。所以這也就是六月立秋晚不收的說法。



反之,如果在七月份立秋,那麼在玉米等晚茬作物生長期內溫度相對的會平穩持續較高一段時間,這樣的溫度適合作物快速生長。這樣,在秋收的時候,晚茬作物就能因生長髮育事件充足而籽粒飽滿,相對的就會有個好收成。晚茬作物都能收成了,那麼哪些早播種的作物也幾天更會因溫度適宜生長而有個很好的收成。

今年2019年的立秋日期是在陽曆的8月8號,農曆的7月初八,按照農曆紀年曆法算,那麼今年應該屬於晚立秋,相對的立秋後炎熱時間還會持續一些日子,這對於作物生長來說可是一個好的結果,期盼今年的秋作物會有一個好的收成,能賣上一個好價錢,給我們艱辛勞作的農民們一個好的回報。


農嫂話農事


想要了解農村更多風俗趣事,請關注農技廣播站!

今天已經是7月5號了,仔細一算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要立秋了。立秋一來,秋天也就要來了。在農村,有關立秋的農事諺語有很多,其中有一句叫做“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話打眼一看,就能看的出來是說立秋節氣和秋收有關,但是為什麼有關,就是咱們今天要說的。

“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話還有種說法叫做“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六月立秋晚不收:人們認為立秋節氣如果在農曆六月的話,說明立秋的時間就比較早,那莊稼的收成就不好。因為立秋早了,那天氣涼的就比較快,溫度、光照都會降低影響作物的灌漿,導致籽粒不飽滿,所以收成自然也就不是特別好。

七月立秋早晚收:農曆七月立秋就不同了,立秋來的晚,高溫的時間長,光照也充足,有足夠的時間能讓作物充分灌漿,糧食飽滿,產量自然也就不錯。

但是這種說法其實並不算特別正確,因為每年的節氣時間都是比較固定的,農曆立秋的時間之所以有很大差別並非是節氣提前了,而是因為農曆和陽曆算法導致的誤差形成的。所以整體來說,只要是正常的年景,無論是六月立秋還是七月立秋,溫差都不會相差太大,所以農曆時間的早晚對糧食的收成也沒有很大的影響。


農技廣播站


看到立秋兩個字,讓人立馬感覺這一年又過去了大半,時光匆匆,轉眼就是秋天。的確,再過一個月就是立秋,立秋以後過不了多久,農民們就要開始秋收。老話說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話的意思是說,立秋趕在農曆六月份的時候,晚種的一些農作物收成可能不太好,而立秋如果趕在農曆七月份,不管是早種的還是晚種的農作物,收成都不錯。這樣說有沒有道理?我覺得是有一定道理的,原因如下:



往年立秋,一般都是趕在農曆的六月份,而今年立秋是在農曆七月份,是在七夕節的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初八日。原來自己不種地的時候,我沒有發現,季節是跟農作物的生長緊密聯繫在一起。今年開始自己種地,我才發現什麼季節種什麼農作物,都是有一定規律的。而且農作物是否應該早種早收,還是晚種晚收,都是跟季節和天氣連在一起,是隨著季節的變動而變動。








就拿今年來說吧,如果還是跟往年一樣,六月份立秋,那麼農民們種的花生玉米,到時候根本成熟不了。今年春天,北方的天氣一直不返暖,忽冷忽熱,農民們根本沒有辦法種植花生和春玉米。氣溫不夠,地溫升不上來,花生種子下地以後,要麼凍爛在地裡,要麼時間久了被蟲子啃食或者落幹。達不到足夠的溫度,花生根本沒有辦法發芽出土。所以本該四月中旬就播種的花生,一直拖到了五一前後。春玉米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溫度太低,農民們遲遲不能夠種植春玉米。


這樣一來,所有的農作物都往後延遲了播種時間,農作物成熟還是需要原來一樣的天數,那麼生長期也自然而然的應該延後,因此立秋的季節往後延遲,也是必然的結果。這樣的情況下早種幾天,晚種幾天,對農作物生長都沒有什麼妨礙。

農作物的主要生長期,是在三伏天溫度最高的時候,而今年之所以晚立秋,當然是因為三伏天時間延長了,原本三十天左右的初伏中伏和末伏,今年延長到了四十天,所以將立秋拖到了農曆七月份。如此,種的農作物就就算是晚幾天也沒有問題,六月立秋晚不收。而七月立秋,種的晚幾天關係也不大,照樣可以有個好收成,也就是老話說的七月立秋早晚收。


靈子


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是一句節氣農諺,這樣歸結未必靈驗準確,不足為信,但作為一種警醒,可以參考。話的意思是指:如果立秋節在陰曆六月裡出現,那麼晚糙種遲的錯過了節氣,積溫不移,就會失收;立秋在七月出現的,剛剛好,早晚糙都有好收成。另有說法是,六月立秋,兩頭了收,七月立秋,兩頭有收。



二十四節氣是依太陽運行規律而定出來的,以利於農事,盡天時自然節氣安排農事就好。節氣是從陽曆走,不是依陰曆排,農作依節氣而為就不會錯。而今以陰曆看節氣是不準確的,但過去人習慣了用陰曆,有固定思維,也可體諒。因陰陽曆算法有不同,年誤差有十多天,陰曆要置閏月,閏月前後年,陰曆月份看節氣會有提前或延後,閏前多延後,閏後多提前,這也是規律,閏月前後年,陰曆月節氣是變化很大的。如2019己亥年是閏月前一年,陰曆七月初八才立秋,是相對延後了。2021年己丑年,是閏月後一斗,陰曆六月二十九就立秋了,是相對提前了,而論陽曆,一個是8月7號,一個是8月8號,僅一天幾個時辰之差,而從陰曆來看就是月差有十天左右了。所以,凡是從陰曆看節氣的農諺,準確應驗率都是不大的,不足為信,能依節令來做事就好,不必依陰曆看,那會給人產生錯覺的。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表示秋的到來和開始,一年己過半。立秋代表陰曆七月的節,出現在七月初是合理的,出現在六月被認為是提前了,早秋了,是不合理的,所以才有這個麼說法,這也是習慣固定思維不變產生的錯覺,所以,明白者,便不信這個了。


樹德漢碩


這是農村關於農事的一句俗語,是關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與收莊稼時間的關係判斷。在農村有老百姓中間常常流傳很多的俗語、諺語,這些話簡單易懂卻包含著很實際的道理與對農事的指導作用。


這裡的六月與七月當然指的是農曆上的月份,農曆是我國的通用曆法,它來源於農業生產,同樣指導著農業生產的進行。我們分別來看看“六月立秋晚不收”,與“七月立秋早晚收”分別說的是什麼意思?

六月立秋晚不收。

這說的是如果立秋節氣這某一年處在了農曆的六月份(基本上是農曆六月末的某天),那麼預計今年的農民的收成很可能就不太理想。為什麼這樣說呢,這麼早就立秋了,對於一些莊稼來說還正處於生長的時候,特別是對於一些種的晚的、生長週期比較長的農作物來說,這就等於縮短了莊稼的自然生長的時間,自然收成就不會太好了。

七月立秋早晚收。

這句話是說,如果立秋的節氣處在了農曆的七月裡,那麼幾年的莊稼就會有個好的收成。這又是什麼道理?六月立秋與七月立秋雖然只差了10天左右,但就是這短短的幾天,很多晚熟的農作物及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些時間內進行成分的成熟的運作,確保到時候長成最佳狀態的糧食,農民好獲得豐收。

看看今年的立秋就在陽曆的8.8,也就是農曆的7月8日,處於農曆的七月裡。具體的時間是凌晨的3點12分57秒,這說明莊稼充分成熟的自然時間已經是具備的。莊稼可以充分的生長、灌漿,最後就會解除十分飽滿的糧食,農民就會獲得大豐收。


當然,這兩句俗語只是農民對農業種植自然規律的一般總結。現代農業中,很多因素都在左右著農業的生產,要想獲得糧食的大豐收,需要到掌握並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用力各種手段調節莊稼生長,獲得真正意義的糧食豐產。


蘇北申哥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就到了2019年的下半年,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像還沒做得多少事情便到了下半年。只能感嘆時間如同流水一樣,稍不注意就瞬間流走。具體來說,現在距離立秋時間還有一個多月,作為農村人來說也是充滿著期待,因為每到立秋時節,就是一年中的收穫時節。

因此,根據平時的農村生活經歷,農村流傳了一句老話叫“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麼意思呢?



六月立秋晚不收

這個字面意思就是如果今年立秋在農曆六月的話,那麼今年農民收成將會不太理想,不能達到大豐收的預期。立秋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立秋就是在大暑節氣以後的下一個節氣。夏至、小暑、大暑、立秋,然後就到處暑了。立秋時節也是農民們一年中最期待的收穫,不管是蔬菜糧食在這個時候已經逐漸開始收穫了。特別是以前農村大部分都是以種植農作物為生的人們而言,人們更加關注這一天節氣的到來。



七月立秋早晚收

這句話意思就是如果今年立秋在農曆7月當中,那麼今年無論農作物成熟的早晚,都會實現大豐收。從今年來看,今年立秋時間是2019年08月08日,也就是農曆的七月初八。正好是農曆七月初,按照農村老話,今年農作物將會實現大豐收。這樣的老話雖然現在看來沒有多大根據,但是都是農民通過長期生活實踐和經驗的總結,在生活中還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的。



今年整體時候還是比較好了,而且今年夏季發生的自然災害和惡劣氣候現象也比較少。沒有多久,到了今年7月12日就馬上進入三伏天氣中的初伏階段了,也是一年中最熱的天氣的開始。而這種時候將會持續到立秋以後。雖然立秋到來,但是這時候天氣依然比較炎熱,“秋老虎”讓人感覺到好像不是秋天。其實每年立秋到來以後還處於三伏天的末伏階段,天氣依然炎熱。

大家贊同這句農村老話“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的老話嗎?歡迎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